黎苗红色文化调研团”抵达第三站
——白沙县阜龙乡
2021年7月12日上午8点30分,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黎苗红色文化调研团出发前往阜龙乡白准村进行调研。
上午10点30分,调研团顺利抵达阜龙乡阜龙乡白准村。白准村四周环山,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越。在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介绍下,调研团参观了已经建造完成的精品民宿以及美丽乡村建筑物,走过横跨在水稻田上的木制桥梁后,缓缓转动的巨大风车和乡村景色融为一体,路边种植的各种果树和绽放的花朵及其充分的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乡村风貌。
之后调研团跟随村民委员会主任来到了红军井,据了解,1938年琼崖纵队冯白驹部队的地下党,在白沙县阜龙乡白准村山区从事地下工作时,得知村民们缺水吃,都是靠吃沙田里的水,经常肚子痛。一些村民为了吃上干净水,要到很远的河里才能挑水吃,红军部队遂决定帮村民打一口井。在地下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约干了10多天,这口直径约1.5米的水井终于打好了。自从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井水,再也没有出现过肚子痛的情况。村民为了感谢共产党和红军,便给水井取了个名字叫红军井。多年以来,随着抗战结束,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提升,村里人口增加,用水量也相应地增加,村民又继续挖了新井。白准村的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夏天井水清凉,冬天井水温热,并且井水水质达标,所以至今村民依然喝着村里的井水。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生态菜园,菜园也是由政府资助改造,村民自行种植,而纯天然的生态菜园,同样增加了村里产业的多样性。
走访过程中调研团了解到,最近几年来,黎族苗族乡村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基础,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功建造了一大批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建筑,加之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及底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此地观赏学习,并由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黎族村落——阜龙乡白准村,在政府的扶持下,同样建造了一批新的建筑,现已基本完工,只有个别房屋尚待装修。村中产业也有政府联系的一些企业工厂来指导建造,以保证完工以后会有企业来承包后续工作。与此同时,调研团发现白准村将黎族特有的符号标志和多样的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里,可以从多方面向游客展现出黎族丰富多元的文化,白准村成功的将黎族文化、乡村振兴与建成最美乡村环环相扣、融合发展。
下午3:00,调研团抵达阜龙乡新村。
焕然一新的房屋矗立在小路两旁,篮球场等休闲体育设施也已经建立完善,整个村庄的修缮也已基本完工。经村主任的介绍,阜龙乡新村属于黎族聚集地,村中的经济作物以橡胶为主,林下经济为辅。
调研团跟随村主任来到了红军路,了解到在解放前,红军路几公里之外就是兵工厂和司令部,2002年,新村村民为纪念琼崖纵队建立七十五周年,在红军路设立了纪念碑。
紧接着,调研团对参加过越南反击战的老兵韦日政进行了采访。韦日政出生于1955年,为响应党的号召,他于1977年参军入伍,成为了特务连的一名工兵,负责排挖地雷,并在1979年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个人原因在1981年退伍,后居住在新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与每月补贴,退伍后仍受政府关照。
告别革命老兵韦日政后,调研团随即前往阜龙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琼崖纵队司令部遗址。
阜龙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新村村委会芭蕉村,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活动场所范围内。1944年琼崖特委及琼纵各部迁入阜龙乡后,为进一步完成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机构,有序开展地方工作,琼崖特委于同年夏季,在儋五区工作组和部队的配合下,建立阜龙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设于阜龙乡芭蕉村。阜龙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其工作人员即进入农村,投身到群众中发展生产运动、减租减息运动。
琼崖部队司令部遗址位于阜龙乡政府驻地北面8公里的文头山,距文头村600米之山坡处1943年8月,震惊全国的白沙起义暴发后,琼崖的革命斗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便于领导白沙黎族苗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1944年12月,琼崖特委、琼崖独立纵队司令部和琼崖东北民主政府领导机关从澄迈六连岭迁到白沙县阜龙乡的文头村。迁到文头山后,琼崖特委立即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生自救、除奸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复办琼崖公学。2002年9月1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委,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文头村边树碑确定文头山为阜龙革命根据地遗址,作为白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今天的调研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与黎族人民的密切联系,更看到了这种联系的建立背后付出的汗水。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记住前辈们用双脚走出来的真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