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水产学学科是海南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以及2010年重新确认的省级重点学科,为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本学科充分利用地处海南的“热带”和“海洋”优势,主要以热带水生经济生物特别是热带海洋经济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染色体技术、转基因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手段开展研究,旨在为我国热带水生经济生物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创新性科技成果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本学科于2000年获批水产养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14名(含兼职硕导2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本学位点的“热带水产健康养殖与病害控制”团队于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热带水产健康养殖学科组”于2014年被中组部和科技部等部委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学科依托学院的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在热带海水养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5项,科研总经费3892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连续多年位居全校之首。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级新品种1个;获得了“波纹唇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驼背鲈健康高效工厂化养殖技术”、“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等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设水产养殖学和渔业资源共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水产养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热带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与病害控制、热带水产动物繁殖与生殖调控、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共4个研究方向;渔业资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热带渔业资源与增养殖、热带渔业资源生态与保护共2个研究方向。各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和主要导师名单如下:
(1)热带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与病害控制: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热带水产动物主要疾病及其安全高效控制,开展病原生物学、病原致病机制与快速检测技术、重要水产动物免疫机制、疾病安全高效控制技术、有益微生物筛选与应用、新型无公害水产养殖模式等研究,努力建立热带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硕士导师主要有:周永灿、秦启伟、谢珍玉、冯永勤、王世锋。
(2)热带水产动物繁殖与生殖调控: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丰富热带水生生物资源,开展其繁殖生物学、生殖调控理论与技术、人工繁殖及其配套技术、养殖水域生态学和饵料生物培养技术等研究,解决水产增养殖的苗种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硕士导师主要有:陈国华、林浩然、赖秋明、骆剑、王嫣、。
(3)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本研究方向以我国南方规模化养殖的主要水产经济动物为对象,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理论与技术开展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水产养殖动物种质评价和遗传改良研究。硕士导师主要有:王爱民、顾志峰、石耀华。
(4)热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具重要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的热带水生动物,开展其营养代谢、最适营养需求、配合饲料配方技术、饲料加工工艺、健康生长营养调控技术、饲料原料开发等研究。硕士导师主要有:吴小易。
(5)热带渔业资源与增养殖:本研究方向以南海重要的热带渔业资源种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热带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和洄游等调查,重要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等,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硕士导师主要有:王爱民、周永灿、陈国华。
(6)热带渔业资源生态与保护: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南海重要热带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生理能量生态、人工养殖放流对生态环境和野生渔业资源的影响、病理生态、渔业水域环境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等研究,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导师主要有:赖秋明、谢珍玉、顾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