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首页 网上服务大厅
当前位置:首页>>书院服务>>心理健康>> 正文

海南大学青云书院&椰风书院“读懂苏东坡——东坡诗文的心理赏析”征文比赛获奖名单公布

日期:2024.07.30 点击:

经过初选复选(线上投票和线下评选),海南大学青云书院&椰风书院“读懂苏东坡——东坡诗文的心理赏析”征文比赛圆满结束现对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获奖作品予以展示

以下为获奖名单:

一等奖2人郑如雪晨曦书院

岳栩冰 青云书院

二等奖3人椰风书院

陈兴锋凤翔书院

郭静贤椰风书院

三等奖5人曾英桃海德书院

文诗怡晨曦书院

哈雅诗 晨曦书院

陈小宝椰风书院

梁雪花天工书院

优秀奖6人陈莹贞天工书院

吴佩轩 椰风书院

魏万扬 淳明书院

周梦雪晨曦书院

熊有穗青云书院

王铭泽椰风书院


一等奖

1.把命运的波澜写成诗篇

---苏东坡与海南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苏东坡的《自题金山画像》,其中的“儋州”,就位于今天的海南省。公元1097年,苏东坡因被贬广东惠州,心里不服,写诗讥讽朝廷,结果被一叶孤舟发配到了海南岛儋州,这是苏东坡平生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贬的地方。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是苏东坡。苏轼在儋州办学堂,营学风,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让蛮夷之地开始有了读书声,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他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此后又陆续出现多位进士、举人,对海南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苏公祠是东坡前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东坡书院则是苏轼被贬儋州讲学的“载酒堂”。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苏东坡在海南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海南岛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相去京城几千里,被贬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罚。虽说是放逐北疆,苏轼却把儋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离别之际曾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他在被贬中获得心灵的自由,随遇而安,自在随性。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还途中,苏轼还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抒发自己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在海南,苏东坡并没有官居清贵,而是入乡随俗,与当地的百姓结下深厚的友谊。在《被酒独行,行遍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中,苏东坡写到:“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三个扎着小辫的黎族儿童吹着葱叶送着略带醉意的苏东坡,此时的他已不在意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角,只享受于在溪边吹吹风,然后惬意舒适回家的快乐。

儋州环境艰苦恶劣,饮食匮乏,现实与理想相悖于此,苏东坡仍笔耕不辍。就如他在《菜羹赋》中所说:“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在儋州的日子艰难得甚至没钱去买那些水陆之味,也没有调味料,只能煮些蔓菁、芦菔、苦荠菜食来吃。但东坡却赞扬其有自然之味,易得而能够经常吃到,况且不杀生吃些菜是很好的事情。被贬期间,苏东坡还发明了美味的烤生蚝,《食蚝贴》中,苏轼写道:“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小气”的苏轼甚至写信告诉自己的幼子苏过:“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在这样一个蛮夷之地,苏轼却寻得美食之乐,享焰火人生,活成了世人眼中的诗和远方。他的诗文能够经几百年仍然千古传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他这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的精神。

苏轼到了海南后,还鼓励当地的黎族人民开荒种田,帮助他们改进农耕工具,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当时的海南,百姓多以贸香为业,过着“朝射惊麏、夜逐猛豨”的生活,大量的荒地无人开垦,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和陶劝农六首》其一中,苏轼以“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向海南百姓讲述了农耕的好处,希望他们能够改变生活方式,这既是对海南百姓的关怀,也是对海南发展的期待。《减字木兰花.立春》中苏轼描绘了 “春牛春仗,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的图景,而“春牛春仗”是经过苏东坡的一番推广教化才出现的场面。

苏东坡的一生,风雨飘摇,颠沛流离,他却能满腔热情,笑傲人生,把命运的波澜写成诗篇。没有粥米果腹,他就开荒种粮;没有美酒下肚,他就亲自酿造;没有地方落脚,他就搭建雪堂。回首一生,苏东坡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光辉,而是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流离岁月。宦海浮沉,命运的大手稍一拨弄,就将苏轼的理想抱负打得七零八碎。但这些都无法阻扰他躬身为民,服务百姓,成就一番功业与荣耀。正如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枇杷。于生命的大道快步流星之时,我们常常被前路的沟沟坎坎拴住了脚步。阅读苏轼、了解苏轼,能让我们青少年受益颇多。回顾苏轼的这一生,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然而甚至在让他几乎丧命的逆境之中,他也仍然保持着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即使被贬谪到再偏远的地方,他仍然尽到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可证。更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即使苏轼屡遭贬谪,四海飘零,但他有一种超然的格局,无论面对什么,总能泰然处之。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人世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都变成了他生命里的风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并在这个位置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树立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苏轼穷达如一、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超然与旷达,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苏东坡在海南呆了三年,可以说海南是苏东坡真正的精神家园,东坡文化也是海南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苏东坡所在的儋州是海南大学的发源地之一,在研究东坡文化体系,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打造东坡文化研究的智库与平台方面,海南大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研究苏东坡已成为海南大学的一个特色学术研究专题。据介绍,海南大学自2018年成立“苏学研究会”以来,每年都组织“东坡文化周”“东坡诗词大会”“东坡文化讲座”等专题活动。海南大学校园内坐落着苏东坡石像,从1988年立于海大校园开始,东坡石像已经伴随海南大学走过了30个春秋。每当海大学子经过东坡像旁,望着那伟岸的身姿,仿佛见到了那个耿直敢言的书生,那个大宋的顶流才子,那个热爱生活的美食家……东坡像将继续见证着海南大学的发展、见证海南的历史变迁。苏公的学术思想及精神境遇也成为海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2.乘“快哉”之风,品东坡心路

《快哉亭作》又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贬官黄州期间。而东坡所赠的张是何许人也?此词又为何而作?

  其实,此处的张即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张怀民,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将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本,品味这首千古流传之词的超然意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日薄桑榆,落日融金。我卷起绣帘眺望江上,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这亭子本是好友建造用来观赏景色的,但现在苏轼竟然反客为主,诙谐幽默地表示,张偓佺的快哉亭是为自己而建,连窗台上青红两色的油漆还是“湿”的呢,言下之意是,油漆未干,朋友便邀自己前来观赏,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厚。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苏轼曾经在扬州平山堂,领略过江南烟雨的秀丽,那种若有若无、空蒙高远的美丽景象,今日又在快哉亭上看到了。苏轼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无疑是因为两者都是绝美意境的代名词。

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此处苏轼提起平山堂,不禁忆起了已经去世的老师欧阳修的词句。苏轼这种以忆景写景的手法,含蓄蕴藉,给词境增加了几分空灵和生动,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巨浪因风而起,而快哉亭本就得名于宋玉《风赋》中楚襄王的感叹。吗:“快哉比风!”苏轼笔锋一转,转入对亭名的解读。宋玉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两种。认为庶人是没有办法享受雄风的。苏轼引用了庄子的天籁说。天籁,发于自然的神妙音响,语出《庄子·齐物论》,这里指风声。放入句中则指,风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杨慎在《草堂诗余》中评到“结句雄奇,无人敢道。”,实属恳切。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孟子所阐发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身处逆境,心尤泰然,自有千里雄风。

  这首词是苏轼核心精神的典型代表,其雄奇奔放的风格让无数豪杰心折。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二等奖

3.循此逆旅,以达天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理解读:

元丰五年,在经历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苏轼内心首先是心寒和不甘的,其次才是迷茫和痛苦。但在被贬的黄山第三年,遇到这场雨时,他却是更加坦然与坚定的。

在其内心,这场雨已经从不可抗拒的灾难变成了阴晴雨雪的气候,他明白了人生并非时持续的潮湿,也并非始终的晴朗,世事变幻不再让他痛苦,反而让他豁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因为一切都会逝去,所以低谷也会成为山丘,山丘也会埋入泥土,他便更释然地看待坎坷,更豁达地去品味人生。这时的苏轼,其内心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主动地啜饮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

从后世看来,似乎是这些一贬再贬的经历磨砺出了这一个豁达的居士,但站在当时当刻东坡先生的角度,或许后世一切的赞美、名誉与歌颂,也比不过那时那刻一个悠然的雨后,一个平平淡淡的人生吧。或许他在那个雨后才真正走出阴云,人生不再执着于仕途,而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悲喜无关,毁誉两忘。

笔者愿以一词以蔽之——萍风起东楼,鸣鸠慢拂羽。四十年、魂寄扁舟。人间风月世上事,昨日赤子,今夕老朽。戴胜桑树见,榆烟唤棟风。逍遥游、浪尖拂袖。徜徉天地镜中境,任他南北,随意西东。

在诗中再踏上东坡走的那段路,循此逆旅,以达天际。

4.明月几时有

最近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当我吃着一颗颗肥美多汁的荔枝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苏轼写一句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初识苏轼还是因为初中时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自此便彻底爱上了这个智慧豁达之人,且听我细细说来。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一个普通家庭,他天资颖慧,文才出众,科举顺利,很早就进入仕途。以他的资质和条件而论,本来应该在官场上大有作为,但不幸却陷入了新旧党争,而且才高遭忌,于是一生坎坷,命运曲折。

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直言敢谏,遭新党小人陷害污蔑,他觉得不能呆在汴京,便申请外放杭州任了通判,后来又想离弟弟苏辙近一些,又转至密州,看似自己请离,实则是受到冷遇流放的地步。他仍挂念变法的实施和政局的变换,在丙辰中秋之际,思有所得,挂念弟弟,便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遣怀为主,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举杯向着青天明月,追问天地的起源,将现实的人世情感上升到了宇宙的维度,明月象征着美好、纯洁和永恒,词人通过与月亮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并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想要乘着风自由飞翔,到那天上的仙宫之中,这里象征着苏轼向往高远理想的境界,我们从他《前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可见他对于登仙的豪放洒脱。但是高处不胜寒啊,又担心仙宫凄寒清冷,自己精神的孤寂,不如趁着酒醉起舞,享受这人间温馨美妙的时刻,凸显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反映了苏轼对理想与现实、超脱与眷恋、孤独与温暖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自己的感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在人间又有什么呢?转朱阁,低绮户,月光移动,穿过红色的阁楼,低低地照入雕花的窗棂,照着夜半无眠的人,我,也不只是我。月亮不会有怨恨啊,为什么月亮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特别圆,似乎在提醒人们分离之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这是清楚的意识到:人的情感会经历团聚、分离、悲伤、欢乐,月亮也会阴晴变化,时圆时缺,始终如一,这本就是人生与自然的常态。就像他在《赤壁赋》中所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间时不断流逝的,事物的兴衰变化也是循环往复的,自有其规律。这是苏轼自我的认识,更是他对我们禅意的解答,我们应当保持宁静的内心,不必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影响自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无常,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亮来连接彼此,心意相通,寄托情感思念。这份情感突破了时间限制,也突破了空间的阻隔。

是苏轼,也是我们

苏轼当然也希望能够获得赏识身居高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理想,可是也担心陷入庙堂的泥泞漩涡当中,于是不如享受这人间种种,远离朝堂,以开阔的心胸和超远的志向热爱生活。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应该超越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被功名利禄、名利权势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人们应当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境界的提升。这也是苏轼所推崇的,生命之最高价值在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于是乎,他成为了一个豁达乐观的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遇到何等困难,他都能泰然处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顺境逆境,他早已超脱物外,内心平静。

他理解了人生与历史的无常,“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间是无情的,历史是虚无的,人生的无常是恒久循环的。即使密州之后他一贬再贬,直至惠州、儋州,他仍能淡然处世。

我想,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发:世界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保持自我,不被社会的洪流裹挟而失去初心。不受功名利禄的侵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努力当下,热爱生活,豁达乐观,活出洒脱的自己。

明月几时有?如苏东坡这般,明月就在心中。

5.遇见东坡 以诗见人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苏东坡的一生,便是在这三种情境中不断变换,他以诗文为媒介,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他的诗文,便是他的人生哲学,是他对世界的独特解读。

在生死之间,贫富之变,贵贱之差中,苏东坡的诗文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深感悟。他的诗文中,情感丰富而深沉,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悲凉。他的诗文犹如他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时而豪放,时而婉约。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语,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对自己人生的无奈和悲凉;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又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之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他用文字表达出他与友人的深情厚谊,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他对友情的不渝和敬意。他的诗文是他的心声,是他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度解读。

苏东坡的性格也是他诗文的心理元素之一。他豪放不羁,乐观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他的诗文中充满了乐观和豁达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在他的生活态度中。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份豁达,放眼古今,几人能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那份通透,放眼古今,几人能达?这种乐观和豁达的精神,正是他诗文中的重要心理元素。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也是他诗文的心理元素之一。他主张“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即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但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诗文中充满了这种人生哲学,他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认为人生就像飞鸿踏雪泥一样短暂而美丽。

深入心理鉴赏苏东坡的诗文,便能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他的诗文不仅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也反映了他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他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从生活的琐碎中提炼哲理,他的诗文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苏东坡的诗文是他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心理变化和成长的缩影。他的诗文不仅是他与世界的沟通桥梁,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入的心理鉴赏他的诗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此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我们应以苏东坡为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三等奖

6.清风的魂与正义的心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东坡先生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以及他特有的豁达的人生智慧。

一、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东坡与胞弟苏辙分离七年之久后,在中秋月圆之日酒兴正酣时道出的心声。以诗见人,从苏东坡的诗中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不禁感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子,一生命运坎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因为在外流放时间太久,苏东坡对亲人思念之情越发强烈,一句不知月宫今晚是什么日子的发问表达了他幻想以月亮为意象,希望月亮圆缺的规律就是自己的归家周期。而事实当然是“君问归期未有期”。有人说,从苏东坡的童年甚至青年开始了解,似乎预示了他所具有的性质带来的如今这种不可避免的选择,以及不可逾越的被动局面。

从童年时起,苏东坡幸运地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家里有田产,甚至比一般的中产家庭还较富有,家中祖辈慷慨大方,在一些生活经验细节上展现了苏家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比如,苏东坡的祖父,灾荒的年代,他不像别家那样喜爱储存食米,而是以米换谷,旁人都不知道缘由。直到荒年欠收,他祖父开仓散粮,大家才明白他的智慧之处:因为稻谷可以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容易霉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子女,自然就比一般的孩童更聪明,更容易养成自己的个性。苏东坡的性格也许从孩童时代就已经形成,正如苏东坡在年幼时曾幻想以勇敢无畏的范滂为榜样,而其母亲对他的鼓励为他后来敢于直言并入世济苍生产生间接影响。

二、环境对作者性格的影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应该不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不然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之时这样圆。触景生情,此时的苏东坡更是无奈的埋怨明月不能理解他的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念之情而变得分为圆。但是,正如东坡先生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性格,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转折,就是他豁达人生的哲学总结。他当然知道今天离别的境地与明月无关,他也当然具有对人事的客观,因此才转而安慰自己看待事物的积极面。就像他在后来的《浊醪有妙理赋》里写的“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诗人陶然微醉的快乐,而苏东坡在”酒文化“里也达到忘我的境界,每当世人读到他的诗往往令人神往。

苏东坡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人,因其具有的为世愤不平、忧国忧民的性格成为他在政治上被人陷害的缺口。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变法政策,但随着事情的发酵,事实与立法初衷背道而驰,国家变得国库空虚,小人得志。苏东坡作为反对变法的守旧派,因为后来的一句“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被认定为反对变法的典型代表。忠义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苏东坡与经济学家王安石狭路相逢的逻辑对抗让他被迫开始了流放的岁月,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宦海生涯。但,即便如此,谈及此事时,他仍然可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甚至开玩笑“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读苏东坡的诗句,就如同我们在追寻的一个伟人形象,也许苏东坡对于浩瀚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来说,不过是昙花一现,但追思他的才华,,仍然能感受他“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浩然之气。苏东坡他是丰富多彩的,他乐观、勇敢地就像一阵清风吹过,洗涤了灵魂,也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价值。

7.眼前事非心中事——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写诗,词人写词,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兴一物而言他物。言、意的联系或隐约朦胧,教人难以看出关联,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他是想要说什么呢?却又看得出来他不真正在说鲛人可泣泪成珠、蓝田玉良,而心中还有别的事想抒发;或豁朗明显,纵不了解其生平,凭阅历、所学也大概能猜到其所指之事,就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何妨”“谁怕”等一连串的富含感情的词汇,让词人的话仿佛要透过纸面,本身的“人”也昭然欲出。

这是一首有序的词,其序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的写作缘由和思想感情。苏轼说“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个“独”字就很值得考究。因为有“雨具先去”的原因解释,所以“同行皆狼狈”是事实上的、情状上的描写,然而“余独不觉”便落于心境;雨具先去偏道中遇雨的狼狈,是词人也免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的“不觉”,便体现出词人的轻松平和来。

那么,为什么唯独词人在面对这样无防备的雨时有这样轻松、平和的心境呢?也许是虽然遇雨,但雨落也造就自然的美景,不如放松欣赏,是道家淡然处之的思想。然而不是的。苏轼却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话似乎不对眼前的“事实”、眼前的“情状”所说,谁会仅仅因为雨下得突然对雨说“谁怕”呢?此词实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词人贬谪黄州的第三年。正是心有所感,苏轼才会说在穿林打叶之雨中只带着竹杖、芒鞋,却吟啸还要徐行,甚至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准备。苏轼序中写“已而遂晴,故作此”,他并不单由“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而写这首词,其中原因却还要加个“已而遂晴”,也就是不久便天晴了,实感于“不久便天晴”。在身贬官卑的情况,却因已而遂晴、“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发出强音的感慨,这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进取、乐观不懈精神。故是眼前事非心中事,口头语却流心中语。

然而微妙之处却还在于“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春风吹来之处,正是回首之“向来萧瑟处”,苏轼却还要“归去”,当他归去,或许言即那朝堂,情景确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在儒、道之外而另有超脱的旷达与无执,也正是苏轼人格之完善与洒脱之处,魅力之所在。

8.读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记

如流水似落花飞剑,生死两地茫茫无措,故人时异同,明举头相望却无法相看,遥望远处的山间河水,思绪丛飞,眸中却印故人影子。山雾渐散唯故坟堪待我,昂首掩面对柳条述十年,新生柳却不识旧人面。若故人亦归来,还可方识别,识得这寂地孤草与踏草掩面沟壑旧人。

孤星洒窗台,幽寂闻林鸟独鸣,风吹啼门栏咯吱落,梦寐半醒间觉有人踏星入,觉身处故乡枫叶下,觉孩童嬉闹入耳,觉与故画眉于轩窗边,眉中星光点点,唇上流彩溢画。抚双颊,触微凉。欲言无处去,欲动无力出,唯有泪洒妄记貌。

如四季照初,月依圆缺,阳不变。今与故人离去何不同,年年一别,年年却不如初,细微的杂草冒升,当时的雨仍在落。月照人,夜遮泪,松岗处非唯旧,饮酒诉衷肠,无人何知,明日待续罢。


9.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诗词的心理鉴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备受推崇的文学巨匠。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以其对人生、情感、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苏东坡的诗词中,常常透露出一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即使人生短暂无偿,与其纠结身外繁琐事务,为何不投目于天地山水。即使多次被贬,苏东坡依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形成一种高远而深沉的人生境界。这种豁达与超脱的心态,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进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苏东坡的豁达与超脱并不意味着羽化登仙,远离人世,恰恰相反,在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中,他享受人生,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理趣。“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黄州,他就将生活的趣味贯彻起来。“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再到荔枝,杭州的龙井,儋州的生蚝,从饮食习惯,就可以发现东坡敢于尝试创新,享受生活的人生哲学了。即使屡屡被贬,远离亲人,仍能从人生的失意中恢复,他的豁达超脱,执着于人生令人赞叹。

此外,苏东坡的诗词中还蕴含着理趣和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他通过对自然、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观点和见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由于对一切顺其自然,因而风雨既不足畏,晴日也不足喜。《安国寺浴》中,写由洗澡得到的启示:“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描述的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愈近雷区,响声干反而不如远处听来吓人。苏东坡却得出无虑无欲不求浮名者,即使雷电亦不能加威的人生哲理。这些观点和见解不仅体现了苏东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更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认识。

纵观东坡一生,黄州惠州儋州,哪里不能是安生之所,物质生活的贫乏更彰显了精神的高度,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苟且偷生,沆瀣一气,在不断变幻的环境人事中寻求内心之净土,追寻生活之理趣人生之哲理,这样的精神状态何不是当代大学生所值得效仿。

10.你从未被困在人生的每一场雨中

回首望去,命运乖蹇多舛,尽管历经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三十三年的流放岁月,你却依然未觉黯淡。“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纵然世界昏暗无光,你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人生的多次流放,不过是鸿雁飞翔万里时的短暂停歇,又怎会是你的终点与归宿呢?子瞻啊,你这一生饱经风雨漂泊,然而你从未被任何一场雨中所困厄。

你的一生,功业卓著令人惊叹,可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你却仅有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事发,你沦为阶下之囚,满身污水被贬谪黄州。处于人生如此低谷,你的世界大雨如注,可你呢,子瞻,你会觉得黯淡挫败吗?你不会的,正因如此,才有了那脍炙人口的《定风波》的应运而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身姿,恰是你乐观豁达的绝佳映照。即便深陷困境,你依然能够笑对风雨,以一种超然脱俗的姿态直面人生的种种不如意。

变法派的持续打压,致使你一再被贬,越贬越远,然而在这处江湖之远的惠州,你并未觉得人生灰暗,你将对生活的热爱凝聚在诗词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看似轻松之句的背后,是你面对困境的乐观无畏的态度。在他人眼中艰苦无比的岭南之地,你却能发掘出它不为人知的美好,安心享受着这里的美食与美景。命运对你如此不公,你毫无怨言,你用乐观豁达的心境,从容走过每一场飘向你生命的雨。

变法派再度施压,你被贬至祖国的最南端——儋州,那是极其偏远荒凉之所,你却依然如故。你兴办学校,倡导学风,将自己的才学与乐观传递给当地民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你甚至将此次被贬之旅视作一次奇特的游历。子瞻,这便是你,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你总能觅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你的世界总是大雨倾盆,世人怜惜你的经历,你却在这狂风暴雨中,手拄竹杖,脚着芒鞋,身披蓑衣,潇洒上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漂泊的大雨,谁怕?子瞻,你定然不怕,我们所知晓的你,从未被任何一场大雨所羁绊。你将生活的坎坷研磨成墨,挥毫泼墨,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概括了你波澜壮阔的一生。

故而,子瞻,你从未被困在人生的每一场雨中。


优秀奖

11.读懂苏东坡,悟人生哲学

“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为排遣内心苦闷,秋夜泛舟游赤壁,写下《赤壁赋》一文,置身自然风光,凭吊历史人物,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苏东坡泛舟出游,尽情领略风光景致,情融于景,游玩之乐溢于言表。“月出于东山至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明月皎皎,雾气茫茫,天水一色,天地广阔,苏东坡望见此景致,郁结稍通,心情变得舒畅,心胸也变得开阔。浩瀚江面上的小舟“凌万顷之茫然”,飘飘忽忽好似要乘风凌空而起,苏东坡立于舟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超脱尘世,好似要羽化登仙,人世间的烦恼好像浮云一般,全然不算什么。

然而饮酒而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东坡兴尽悲来,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悲伤被乐声道出。

一悲人生之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名震天下,留名青史,然而借古伤己,东坡自己宦海浮沉数十载,却壮志难酬,仕途不顺,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深受残酷人生的打击,郁闷失落充斥心头。

二悲人生之短,曹孟德创下丰功伟绩,然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代枭雄最终也只能消散于世,更何况东坡自己只是平凡人,人生短暂如天地之蜉蝣,生命渺小如沧海之一粟,心头涌上对人生须臾易逝的悲凉,人生好似毫无意义,人生价值好似归于虚无。

在悲伤无奈之中,苏东坡环顾天地自然,又寻到了自我开解之法,探求到了人生乐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一刻不停地流逝,但千万年仍在川流不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有阴晴圆缺,但周而复始,未曾消长停歇。时间在流逝,万物在变化,人生也像这样瞬息万变而又轮回永恒,因此又何必悲叹人生无常、世事空幻呢?况且,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这种自然风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何不尽情享受呢?寥寥几句,流露出苏东坡乐观豁达、超脱自得的人生态度。

“客喜而笑”,开怀畅饮,苏东坡亦是转悲为喜。全文悲喜交织,相互转化,使我们得以窥见苏东坡对人生的细腻观察,读懂苏东坡对人生哲学的体悟。

12.从东坡诗文走入东坡心境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词的楹联,上下联简洁概括了老苏家所创造的宋代文坛一门辉煌。唐宋两代排出散文名家八人,苏轼一家竟然占了三席,大概能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宋代士子大夫的生活作风及觉悟,哪能比得上今天?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才是当时的风气。但苏东坡对首任妻子王弗的痴情可谓感天动地。王弗在嫁给苏东坡十一年后撒手人寰,而立之年的苏东坡几乎肝肠寸断,以至十年后仍不能忘情,常于梦中悲痛,一曲《江城子》道尽恋念之苦,相思之痛,成千古绝唱,催后人眼涩鼻酸,泪从心出!《江城子》其艺术成就之高、抒发感情之深,被誉为是我国词坛的千古绝唱,悼亡词中的最上乘之作。

此词作于东坡就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之时,他虽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远离朝阙,但仕途尚未遭受重大坎坷,一州太守之尊,虽未必适意,但心情绝对好于日后被贬黄州之时。提笔挥毫的苏东坡以真情怀念十六岁时的新婚妻子,追忆与之卿卿我我的十一载欢乐时光,描绘了十年中人鬼殊途的悲痛!能于梦醒时分,洒墨香对话亡妻,且道尽婉柔,痴情如涌,应是王弗深刻在苏东坡心头的倩影所致。

自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一声长叹,至末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的无限苍凉,我们看到的是生死相隔的深情伴侣在对话,在倾诉思念,虽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却注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真谛!

东坡用十年后的“夜记梦”,诉说了夫妻之情深,他没有在词中直接描述王弗蕙质兰心,明事通理,却使我们看到了王弗当年“小轩窗,正梳妆”的妩媚,那一瞬间,我们理解了东坡“不思量,自难忘”的缘由。

不惑之年的东坡仍困惑于情中,哪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东坡在娓娓细语,向亡妻倾诉自己十年的艰辛。这时,谁能感觉到东坡的爱妻已经辞世十年?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之中,我们触摸到了东坡用文字铸就的深情,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情为何物。情,就是四十岁时两鬓斑白的东坡的吟唱;情,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歌!一瞬间,我们看到了一轮冷月当空,看到了“千里孤坟”的幽怨倾诉,岂止于“无处话凄凉”?这“年年肠断处”留下了词人的孤影,我们的魂魄!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这时的苏东坡是在以心托于梦境,于梦中携妻重游少年时的故乡,那里有爱,那里有梦,那里有情,那里有诗!无怪乎东坡告诉爱妻“夜来幽梦忽还乡”,东坡期待爱妻能够与他随行,去重温如梦如诗的情爱,去收拾溢流在故乡的感动,去体验魂牵梦萦的“相顾无言”,去品嘬“唯有泪千行”咸涩的甜蜜!

阅读之间,黯然魂销;吟唱之时,亡灵重生;感动之中,词人活现;盈眶之际,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瞬间被词人带到了大宋,与苏子、佳人同行。啊!那种久觅的人间真诚啊!多少人从这里收获了感慨?我瞬间理解了:生命有独特的永恒!这一曲绝唱实际开始于东坡十九岁那年,东坡豪放吟唱了十一年的幸福,这是绝唱的全部,又以词人的细腻概括出内心的感受,里面再掺兑上十年的凄苦,最后把思念挂在了明月下荒岗上的短松枝头。


13.拟东坡实感作

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就此别过,儋耳。

余昔居海南,寄生西蜀,忽焉跨海,如事远游。众人皆以穷荒之地视琼,以蛮俚野户视黎民也,余独不觉。吾观沧海儋崖之景,峰峦如炬,烟波浩渺,实乃故土耳。其属海南之黎民,秉性纯良,实吾之骨肉,大宋之骨肉耳。何以鄙之?何故弃之?

今跨海远去,作永诀耳,若为忍心?然命运使之,亦无可奈何也。然人生百年,终埋一抔黄土,余已垂垂老矣,又能存几时焉?盖生死无优劣之分,别离无悲喜之慨,既已为圣明除弊,为黎民修文,余知足耳。

沧海中土,何曾断地脉;儋耳珠崖,从此破天荒。余既去矣,还望卿等播稻黍于琼地,修水利与生民,疗痼疾,驱瘴疫,扬文德与黎脉。待日后,举元于琼州,发荣于崖海,愿作舆地志者留一名耳,盖余死而无憾矣。


14.春日遇雨,又见残阳

又是一年春天,这是我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我又一次和友人相约去郊外踏春游赏,在推杯换盏中谈论着黄州美景,谈论着远方天地,不觉醉意不知外界,朦胧细雨悄然浸润万物,淅淅沥沥的雨声逐渐清晰,友人们皆慌乱起来,他们匆匆告辞,或驾马而去,或冒雨疾行,或驻留原地,我无视众人的挽留,在一声声呼喊中向雨幕走去。

漫步在人来人往的沙湖道上,身旁有骑着高头大马身着豪服的官员和商户,有撑着雨伞三两结群的年轻人,有披着蓑衣携带农具的农夫……不同于身旁人的神色匆匆,我拄着一根刚找来的竹杖,在雨中徐徐行进,一丝又一丝的雨打在我的身上,我只觉得内心畅快至极,在雨打叶声的陪伴下高歌一曲。我走着走着,直到听不见雨声,直到看不见一个行人,直到前方的大山阻挡了我前进的方向,我驻足长久地凝望着,风翻越过眼前的高山,拥抱住孤独的我,我感受到一缕缕寒意,才惊觉衣服早已被雨水打湿。我这才看清眼前的景象,春雨骤停,太阳重新拨开云雾得以显身,却被大山遮挡了一角轮廓,已然是日落在即,却仍照耀着一寸又一寸土地,我看着高山逐渐把太阳埋没,直至不见踪影,我转身向我来时的路走去,仍能窥见山背后那一缕光明。

回程的路上,不见风雨,不见斜阳,亦不见故人,唯见远处树影间时隐时现的三两小鸟,唯见路旁草丛里含羞待放的零星花苞,唯见脚下泥泞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思及此间事缘由,只道诸多忧扰——初到此地,昼伏夜出,惶惶然如惊弓之鸟,唯明月与清风知我寂寥;到如今,悠悠然如山林之鸟,怡情山林,不知明日,不悲今朝,此后这悠长的时间只谈风月,无关风雨,不问晴天,惟愿有家人在侧,友人相伴,美酒作陪,远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每日出入田间地头,山野林间,遇樵夫农户,见商贩小吏,已然足矣。

15.东坡美食与青年

初识苏东坡,是人生最热血的时期。背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便觉得自己也可以在路边捡一根长长的树枝去浪迹天涯,倘若当时恰逢雨天,更想不管不顾冲到雨里奔跑。可惜,城市里的环卫工人十分尽职尽责,路上的树枝最长的也不过二三十厘米;爸妈的拿手好菜——藤条焖猪肉,堪比东坡肉的威力,把我的身体与烟雨隔绝开来。如今,不再是肆意张扬的少年,岁月增添的一丝沉稳悄然也给这些热血拉远了一点距离,既感受到他的温度,但缺少了飞蛾扑火的凌然勇气,只剩一些蠢蠢欲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苏东坡误解了粤语的“一口荔枝三把火”,毕竟身体不好的人一天吃30多颗荔枝就已经鼻血直流了,更妄说是300颗荔枝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岭南人,我挺赞同这个玩笑的。“热气”这一词被广东阿妈深深的灌入每一个广东小孩的脑海里。是真的“灌”,毕竟荔枝与凉茶总是一起出现在家里的。荔枝不同于别的水果,它是清甜的,不会让人发腻,它极为不好保存,除了本地人也就是唐太宗有实力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品尝一口。就像是青年,他是美好的,美好的刚刚好,不像童年一般幸福得像是泡在蜜罐里甜蜜蜜,又没有中年一般在快乐中总是夹杂着困倦的汗水咸苦;所以他也是极易消散的,纵使家里万贯家产,青春是离开得慢那么几秒。而青年确实乐达得可怕,不再像小时一般捏着鼻子在鸡毛掸子威胁下狰狞喝凉茶,而是捧起大大的鸡公碗仰头大口大口的吞咽进去,就像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也只是嘻嘻一笑就过去了。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要我说,竹子虽然雅,肉虽然俗,但是笋干焖肉的滋味可比居竹吃素快活多了。经过腌制晒干的笋干,配上千金不换的优质五花,先是在油锅里煸炒,继而有放进瓦锅里焖煮,那真是香到一整条街的小孩都流口水了。那细想也是那么一回事,追求清雅的竹子,便让自己耐住笋和肉的美味,努力扎根吸收天地自然的养分,扎根深潜后,待一声惊雷后,便乘势破土而出,直冲云霄。不然便被切成笋片,连点水汽都不剩的蒸发干净后,与五花强强联手,也能在美食界混出一点名头。最害怕的莫过是,放不下竹子清雅的骨气,又贪念五花的满手油花,最后只能是落得成为一个长满霉菌,发烂发臭的生化武器。毕竟,既要又要的东西并不多,人生也一样,成为竹子还是笋干焖肉都是要保持初心,坚持不懈的前进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年少最爱的气泡水奶茶饮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悄然换成了一杯杯的清酒。在日间里挥洒的激情,在夜里总是化为一丝孤寂与迷茫。低头凝视着杯中的倒影,自言自语得不到肯定的回答,便抬头四周瞧瞧,看见唯一那还看得清的月亮便当是人生导师开始胡言乱语的寻求答疑。问月亮,为何我看不清星星,是日夜埋头于电脑前搞坏了双眼,还是委屈伤心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即使心里早已清晰选择的道路,但是仍忍不住多次询问,是否正确。但是,亲爱的旅人,月亮即使经过了数千年的岁月,在此时此刻,他与你一样不知明日的清风何时来,不知山间的明月是否没有乌云的掩盖,不如杯酒尽欢,乘一芥小舟游荡在漫漫时光长河之中寻求答案。毕竟,把握好现在河流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的掌舵前行,何必过于担心明天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高照呢?

再读苏东坡,谈到荔枝、竹子和清酒,便拿起包裹走进凉茶铺子里、深林里、小舟上。在凉茶铺子里,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药方,对症下药,正如在课堂上总有老师会指点迷津;在深林里,不仅能找到竹林也能找到合适的前行的小棍子,正如确认前进方向后道路上总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小舟上举杯,一杯酒一划桨,正如总是要带着疑问学习,知识才能深刻进入到脑子里。青年一代,如清甜的荔枝,如埋根的竹子,如漂泊的小舟,还是得乐观阔达的、坚持挺拔的、脚踏实地的前进,前进,再继续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

16.观《六月二十二日夜渡海》有感

元符三年,一叶孤舟泛于江海之上,苏子半倚在船舱的小床上,听着喧嚣的狂风、孤寂的雨声,身在漂泊,思绪亦在流浪。夜已过三更了,可苏子仍毫无睡意,回首过往,从眉山到京城的意气风发、名扬天下,再到黄州惠州儋州的贬官远放、颠沛流离,一路多少荣辱起伏?

一声轻叹,苏子再也睡不下了,起身缓步来到舢板上,却发现不知何时,阴云已经褪去,在辽阔的夜幕上,皎皎明月柔和地洒下清冷的光。风雨既歇,海波亦平。哈哈哈哈,苏子突然大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在海面回荡。

碧海青天亘古澄澈清明,又怎会被一时的风雨遮掩?星月之辉,其烨灼灼,又何须俗人辞藻点缀?苏东坡,啊,苏东坡,不过六十有三,不过七年远放,你却是因何颓唐了?

低头在粼粼的波光中,苏子看到了两鬓的斑白,想起了文圣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自己?也就是空有圣人志向罢了。数年飘零,早已听遍咸池的乐声,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可是,现在呢?

回望来时路,蜀地的竹海清新淡雅,黄山的云海飘渺虚无,而儋州的瀚海壮阔奇绝,若非被贬,可会有幸来此南荒一睹?虽不居庙堂之高,但处江湖之远,教化乡民,桃李自成,开儋州文脉。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到这,苏子快步走回船舱,点起一豆烛火,写下了《六月二十二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随后便和衣睡去,海风依旧在轻抚,咸池的乐曲从未停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