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介绍
专注于糖类小分子药物以及多糖疫苗的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研究。
http://zong.scigoogle.com/
2.团队成员
宗成利 博士,现任海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药学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药物所获得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16获得乔治亚大学-复杂碳水化合物研究中心化学博士学位,现主要进行糖类化合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其药物和疫苗应用。针对糖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生物学功能,开展糖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以及改造,生物活性评价,哺乳动物细胞的工程化修饰研究等。重点开展了多糖结合型疫苗的偶联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分析标准的制定。
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
兼职: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糖疫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糖化学糖疫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孙甜甜 博士,现任海南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药学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药物所获得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17获得美国乔治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主要研究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和寡糖重塑,构建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结合型肺炎球菌疫苗及其他糖类疫苗的研发;发现了通过糖核苷酸修饰N-糖链的新方法,并证明了该方可以选择性修饰/检测/提取哺乳动物细胞表面N-糖蛋白。
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孟帅 博士,海南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17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托莱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主要从事寡糖以及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与药学应用。针对天然寡糖以及糖缀合物进行化学合成研究,并进行生物活性的研究;针对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与改造,进行先导化合物的发掘。
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兼职: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糖疫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3.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1)复杂寡糖的合成修饰:
糖类分子在生命进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例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在神经发育导向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硫酸肝素八糖。将其敲除后,神经导向发生紊乱。但由于其结构复杂,我们对于其如何通过结构的改变影响其生物学功能理解甚少。课题组发展了多种合成复杂寡糖的新方法。成功获得了多种寡糖:例如细菌荚膜寡糖,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肿瘤表面高表达的GloboH五糖抗原等结构。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
(2)新型糖疫苗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致病微生物的针对治疗是目前一大难题。疫苗是针对这类疾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相较于安全性较低的传统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仅包含其表面抗原,安全性更高。致病细菌表面多糖可以直接作为疫苗,也可与载体蛋白结合而制作成免疫性更强的结合型疫苗。疫苗可有效保护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婴儿或免疫系统缺陷人群。然而其生产步骤繁琐,涉及到:抗原的纯化,活化,偶联等。由于每种抗原的结构不同,其性质也不同,因而每一种抗原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单独偶联。另外,某些细菌结合型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不能产生有效保护,是制约这类疫苗发展的瓶颈。 课题组从多糖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反应极其复杂,某些血清型多糖疫苗对免疫功能底的人群不能产生足够保护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入手,研究点击化学在多糖抗原和载体蛋白的偶联中的应用,以及以点击化学为基础构建多组份型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研究针对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多价价高效肺炎球菌多糖结合性疫苗。该疫苗可以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对婴幼儿以及免疫低下人群产生有效保护。
(3)新型ADC的构建:
目前ADC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ADC的概念很简单,但事实证明,设计、构建功能性ADC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个成功的ADC,需要选择合适的靶标,针对该靶标的单克隆抗体,有效的细胞毒性药物以及可以使药物与抗体偶联的合适的接头。我们期望通过选择新的靶点,寡糖重塑为方式,点击化学为手段,定点偶联,构建均质、连接有两个药物的多功能ADC。
4.近期主要成果
(1)Wan, Y.;*Zong, C.;*Li, X-P.; Wang, A.; Rodrigo,L-A.; Mao,C-B., "New Insights for Biosensing: Lessons from Microbial Defense System."Chemical Reviews,2022,122,8126-8180.
(2)Sun,T.;Mai, S.; Li, H.;Mao,H.;Duan, Y.;Meng,S.; Bao, J.;Ding,N.;Zong, C.,*“Conjugate of StructurallyReassigned Pneumococcal Serotype 31 Polysaccharide with CRM197 Elicited Potent ImmuneResponse.”CarbohydratePolymers,2022,289,119414.
(3)Zong, C.;Fang, L.; Song, F.; Wang, A.; Wan, Y., “Fluorescent Fingerprint Bacteria by Multicha-nnel Magnetic Fluorescent Nanosensor.”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19,289,234-241.
(3)Zong, C.;Venot, A., Li, X.; Lu, W; Xiao, W.; Wilkes, J-W; Salanga, C-L.; Handel, T-M.; Wang, L.; Wolfert, M-A.; Boons, G-J.,“A Heparan Sulfate Microarray Reveals that Heparan Sulfate-Protein Binding Exhibit Different Ligand Requiremen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7,139, 9534-9543.
(4)Zong, C.;Huang, R.; Condac, E.; Chiu, Y.; Xiao, W.; Li, X.; Lu, W.; Ishihara, M.; Wang, S.; Ramiah, A.; Stickney, M.; Azadi, P.; Amster, I-J.; Moremen, K-W.; Wang, L.; Sharp, J-S.; Boons, G-J.,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dentify Heparan Sulfate Ligand Requirements of Robo1.”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6,138,13059-13067.
(5)Meng, S.;Zhong, W.; Yao, W.; Li, Z., “Stereoselective phenylselenoglycosylation of glycals bearing a fused carbonate moiety toward the synthesis of 2-deoxy-β-galactosides and β-mannosides.”Organic Letters,2020,22, 2981-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