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区阅读写作。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倡导读书、传播知识的日子里,一起来看看这份化工学子的好书推荐单吧!
作者:沈从文
推荐人:@位杰
《边城》里描述的那个淳朴、良善、安静、和平的世界令人心向往之。人与人之间流淌着最朴素的情感,却最能打动人心。或许,只有遗憾,才能让文章充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好。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模棱两可的结尾给人希望,却也有悲伤与无奈。
作者:梁晓声
推荐了:@李行
《人世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编排,之所以打动我,靠的是真实的细节力量。总结起来是两个关键词,其一:团圆,在光字片,一户人家挨着一户人家,从家家户户到村村寨寨,从乡镇到城市,这是“家”的聚集,“家”的比邻相居,形成了“国”的万家灯火。其二:奋斗,秉昆这些时代洪流中平凡的小人物,在艰苦卓绝的时代中坚韧不拔,在平凡的岗位中发光发热。透过这些描写,能唤起深藏在几代中国人心中的久远记忆,从而体悟到在新时代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今天,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肩头同样有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自己的奋斗融入14亿中国人民的奋斗之中去,立鸿鹄之志,做奋斗青年!唯此,我们才可能逢山开山,遇水架桥,在岁月冷暖中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恨过,爱过,哭过,笑过,才是我们的《人世间》。
作者:余秋雨
简介:《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首部文化散文集,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大散文热,至今畅销不衰。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犹如开始一段又一段心灵的旅程,通过一个个古今物像,将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对历史、对文化,以及对生命的追问。
推荐人:@江濛濛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 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 冲击感。它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去改变、 向上,追求更好。
推荐人:@潘玥杭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作者:杨绛
推荐人:朱钰莹
杨绛先生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录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历,一家三口的生活,以及后来生离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坎坷。
一直以来,钱杨夫妇都令我羡慕,二者都有好的家庭背景,求学清华,留学英国,且性情如此相合,关键是,都如此有才华。每想到钱杨,觉得可望不可即,这样的夫妇,这样的才气,实在太少。
从这本书来说,我读得极其感动,为钱杨之间的感情,为从容淡泊的处世观,为一家三口温馨和睦的氛围,为生离死别的无奈。不得不说,钱杨之间就是大多数人羡慕的爱情,做着自己热爱的事,相守一生。
作者:费孝通
推荐人:@马鑫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各方面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让我们提升文化素养以更清醒的视角看待脚下的这片土地。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推荐人:@王海波
故事的开头,同时也是吸引我看这本书的由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莫尔索的行为其实体现着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关键词,叫做社会边缘人,指的是在那种生活中,集体中都处在边缘,默默无闻,丝毫不会掀起任何波浪的群体。对于母亲的死去 沙拉玛诺狗的离去 玛丽的爱以及自己被审判的过程中,主人公无时不刻有着局外人的感受。对母亲的离去,书中有一段描述是这样子的“妈妈已经入土安葬,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文中大部分在葬礼上对旁人表情举止的描述都能够清晰的说明 主人公作为局外人的观察,而并非同常人那般痛彻心扉无暇顾及。以及他被审判了整个过程 他并没有很感激真心实意想帮助他的人反而觉得他们吵闹 觉得他们在审判的甚至是一个与她而言无关紧要的人。
其实整部书看下来 让人深思的是,最后对的审判 我们说一件事情的发展都有相应的逻辑,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无动于衷,甚至第二天与玛丽的欢快 都不能够说明他有足够的杀人动机 而故事中却是围绕着母亲葬礼上的表现以及第二天默尔索的行为来展开对他的审判 没有深入去研究他的杀人动机,仅凭着它过去的表现 便判断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是让我觉得最荒谬的部分。
或许作者用这本书来阐述 对于社会边缘人乃至情感障碍的人,我们不能仅凭着它过去的表现来预判他现在或者将来所做的事情 。
事物的发展有逻辑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与此题材类似的例如太宰治的 人间失格 都用荒诞的故事来叙说着小人物的奇遇。
总体下来,这本书能引起我们对社会边缘人乃至情感障碍的人有更多的深思,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作者:弗洛姆
推荐人:@林倩宇
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爱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力,而非现代人所认为的对象问题,及我之所以没有和他人产生爱情只是我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来来回回换了两位数的对象依然没有一个长久的原因。
不指望读完这本书,你立马就会找到合适的人,产生一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是这本书可能会对你的求爱之路,产生一些启发,多了一些新的观点。而这就足够了,不是吗?当然书中作者不是就谈了爱情,还谈了其他几种爱的形式,比如父母的爱,博爱,自爱,神爱。市面上关于爱的书籍,应该是没有比这本内容更全面的了。或许有些人会想:爱这种只对灵魂有益,在现代意义上无利可图的,只是一种人们付出许多精力以求得的奢侈品,相对于成功、金钱、名望和权力简直无足轻重。这种想法必然存在而且无可厚非,毕竟肉体上的满足才是现实的,才是可以衡量的,而灵魂上的满足简直是没有标准来衡量,同时也是因人而异和虚无缥缈的。这大概也是弗洛姆为什么把爱当作是一种艺术,因为爱确实高高在上,远在天国,它虽是艺术,但又不同于那些可附着在实体上的,比如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因为学习如何去爱只能以自己为实体去尝试。
作者:余华
推荐人:@徐畅畅
这就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时间的小说。而这记忆和时间都是碎片式的,如同一段又一段不同夜晚做的梦,被作者天马行空地串联在了一起,交错的时空形成了奇幻的美感。
回忆究竟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意气风发的成功者来说,回忆也许意味着忆苦思甜、打拼奋斗;然而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回忆也许意味着美好和甜蜜。南门和孙荡,一个村庄一个城镇,贯通了孙光林已走过的所有生命时光。这两个地名拉锯般撕扯着孙光林的回忆,组成了他破碎的过去时光。除了天马行空的时间线索,梦幻般的记忆场景,小说中始终有直入心灵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喧嚣的世界中更显得深重而绵长。我从书中看到的是,通过一次次对过去的惶恐的回忆,都提醒着我们今日生活的可贵,提醒着我们对今日生活的珍惜。如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的不幸遭遇在提醒着我们,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活在这世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推荐人:@王伟刚
成为其他某个人继续前进的动力。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幼年丧母、青年丧父、被新同事排挤、居无定所……于是无父、无母、无住处的欧维,只能睡在了火车上。但并未崩溃而做事永远一板一眼的欧维,仍在默默地承受。因为他可能相信,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会在其他的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于是,那扇窗--索娅便出现了。“在索娅之前,我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开朗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索娅点燃了欧维,在她鼓励下,欧维考取了工程师。在拿到证书的那天,他求婚了。她成了他的妻子。他们有了自己的家。
可一次外出,一场车祸,索娅流产,后半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半年前,癌症又彻底带走了索娅。到了今天,勤勤恳恳效力了43年的公司通知欧维: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青年丧子、中年丧妻、晚年失业。但有一个叫欧微的男人,在一次次自杀失败后,却拥有了最温馨的“房子”。中间发生了什么?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
推荐人:@阳思晴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上了这本有着独特名字的小说,扉页上写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而你的人生也不止一种选择。”深深触动了我。《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书中,作者将小说女主的名字取为自己的同名:珍妮特,而小说中珍妮特的人生际遇也与作者珍妮特女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想,这也是小说能如此动人心魄的关键吧,似乎每一句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小说中作者独具匠心地在小说中中穿插了各种故事,看似无厘头却暗示着故事的走向与发展,明暗线交织,逻辑看似飘摇实则环环相扣,看完除了过瘾我也说不出什么了。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推荐人:@胡嘉慧
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西方文学的认识。其重在通过对话将感情和故事讲述完整,不过多重视文笔和意境。而《月亮与六便士》却将这些都能在百年前就已经将这些塑造成为经典。心幸之余,也感慨下自己读书太少,见识太浅。
也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讨厌其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对其苦行僧式的对于艺术和美的执着追求深感敬佩。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脚下的六便士,终日在别人不解、厌恶鄙弃的生活中完成对生命意义最崇高的创举。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作者:萧红
推荐人:@郭可愚
作者追溯儿时记忆,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小城的故事。呼兰河城里的人自给自足,淳朴的民风背后却难掩盖封建的迷信与麻木。小说描写了很多作者的儿时回忆,有和祖父温暖的相处日常,有呼兰河城独特的风土人情。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那句话:“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怀着美好的愿望到了呼兰河的婆家,却因为大方活泼被扣上“不知羞”的罪名,甚至被当地人以“管教”的理由虐打、折磨,我痛恨旧时代“吃人”的封建愚昧,心也想严冬大地一样裂着口《呼兰河传》里有一个摇摇欲坠的粉坊,每天人们都在里面歌唱,萧红说“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萧红的目光既不批判,也不想象,因为有描写和祖父温暖的童年时光,虽荒凉但不至于绝望。这是一个火热任性女孩笔下冰冷桎梏的社会,美丽但沉痛,诗意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