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 崖州 制图/王凤龙
鬼门关示意图。 周伟民 绘
“天门关”摩崖石刻。 周伟民 唐玲玲 摄
只认出“皇明”二字的“归明关”石碑。 周伟民 唐玲玲 摄
“鬼门关”所在的山头。 周伟民 唐玲玲 摄
【海南日报】文\本刊特约撰稿 周伟民 唐玲玲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不但勤于埋头案头研究文史,也常常外出做田野调查,亲临历史现场,慨叹天地之悠悠。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唐代宰相杨炎在被贬海南途中所写的《流崖州至鬼门关作》,流传千古,那么,他笔下的“鬼门关”在哪里呢? 在海南工作、生活25年后,周伟民和唐玲玲终于借一次到岛外开会的机会,以八旬之身,用一天时间,踏访“鬼门关”。 1988年5月调职海南大学。一直切盼能在有生之年“生度鬼门关”!这一盼就盼了二十六个年头! 幸好,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课题安排了广西南宁专题研讨会,有机会到南宁。2013年3月25日,紧张而热烈的会议结束之后安排这一天自由活动。笔者就趁这一天的空隙,寻找“鬼门关”。 何处是“鬼门关”? 在现在出版的广西交通旅游图上找不到鬼门关的踪迹,耐心地询问十多位广西本地人,都不知道有什么鬼门关。不得已,电脑的讯息则指明在玉林市与北流市交界处。于是决定作一次长途旅行。从南宁坐上往北流市的火车,轰隆轰隆的旧式火车爬行了四个小时,火车上的乘客也有北流人,询问鬼门关,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到了北流市火车站,车站距北流有几公里。客人乘公共汽车进城后,车站一时十分冷清!怀着茫然无所措的心态从车站走出来,不知道该走向何方?徬徨间,忽然一位三十来岁的蹬三轮车师傅,自我介绍叫邹玲的到面前拉客。答曰,“去鬼门关!”她一时也呆住了。稍一会,蓦然间她说:“小时候听老人说过鬼门关,但不知道在哪里?”她热情地打电话问一位亲戚。我们耐心地等待着。说也凑巧,也是好运气,她从电话里知道鬼门关的方向。说是要到北流市某地找这位老人,他会带我们去。心情顿时兴奋起来。三轮车向着北流市与玉林市交界处驰去。 大约半个小时后,到了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陂石村的交叉路口,一位老人骑着摩托车在等候。他对邹玲说,鬼门关是一个庙,庙祝玩去了,他去叫庙祝回来,让我们在路口等着。不一会,他与另一位老人名字叫郑琨的一起骑车来了。郑琨老人大约有七十多岁,很热情地骑摩托车在前面带路。这一带山岭起伏,我们上了个小山坡,到了贵门圹村天门庙。 回到了距今上千年的唐代杨炎“生度鬼门关”的历史现场,这地方既是可以对以往有关鬼门关的钩沉,又提供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的踪影。因此,往事并不如烟,都渐次浮现了出来。 这一座古老的小庙,坐落在群山的怀抱间,周边的树木苍翠。几年前当地人曾经集资对小庙修缮一番。 在进庙的斜坡门边,矗立一块高约80公分,宽约60公分,有10公分厚的明朝的石碑,碑的正面赫然现出遒劲有力的“归明关”三个 大字,左右两边的小字已经漫漶不清了,只认出最上面的“皇明”二字,知道这是明朝遗留的碑刻。再往上走去,庙上横匾写着玉北天门庙,两边对联是:“天地无私载,门庙有神灵”。殿内对联是:“天门古迹今能继,兆民贻谋承吉昌。”这座古庙的历史是从明朝延续至今的。 “鬼门关”真迹 正当我们慢慢地观察古庙时,又一位七十多岁的叫钟文昭老人在旁边轻声说:“这里是庙,不是鬼门关;我带你们上山找鬼门关的古迹吧。”这才是笔者的真正向导。于是,欣然跟着他下山,越过两座大山夹缝间的马路,然后又面向着另一座高山。上这座山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蜿蜒小路。山路上布满小石和落叶,已经很久没人涉足了。老人指着山上说:“鬼门关在半山腰上,能爬上山吗?”笔者一人跃跃欲试,一人则望着陡峭的山坡,心生畏惧。老人伸手拽着唐某的手,边拉着上山边鼓励努力。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半山腰,已是满头大汗了。笔者问:此山叫什么山?答:我们土话用普通话讲叫鬼瓜山!笔者通晓南宁的“白话”,说:不是“瓜”,南宁白话是“家”,叫鬼家山,进“鬼门关”即入鬼家了!向导频频点头。 这时候,看见山坡上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水泥碑,是北流县文物保护单位设立的。 向导钟文昭边揩汗边指着水泥碑告诉笔者说,刚才在天门庙前面见到的“归明关”碑,原先树在此处,“文革”时,政府把“四类分子”集中起来,用大绳索、牵引将大石碑搬下去,置于小庙前面。 仔细观察这块水泥碑。碑分两截,用大理石刻字。正面上半截浅刻“天门关”三个大字,大字边上有两行小字:上一行是:“北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一行是:“北流县人民政府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八日公布”、“北流县文物管理所立”。 水泥碑的下半截刻着一段说明:天门关旧名鬼门关,唐宋以来,这里是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一个重要通道,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不少有名人物被贬到海南岛时,都经过这里,并写有诗作传世。唐代诗人沈佺期、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等都写有“鬼门关”诗。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是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所刻,距今已有559年了。 这块水泥碑的说明文字,其中点到历代贬琼人士过此的名单时,有对有不对,也有不够全面的地方。比方说,沈佺期,苏轼有诗写到过鬼门关,是对的;但却误将李德裕当作杨炎了,这是错误;至于也还有诗人写诗说到过鬼门关事,碑中缺记。 向导引笔者沿着崎岖山道再向上攀登,大约一二百公尺后,有一大山洞。向导说,相传山洞中藏有许多珍宝;但谁也拿不出洞外。石洞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壁,石壁上有三个大字:“天门关”,即上引北流县文管所立的碑上说的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所刻。据广西大学韦玖灵教授在网上查得《天门古迹》一条说:“天门关”三个大字旁有一首小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天门古迹》条目作者接着说:“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笔者在现场反复观察“天门关”三个大字旁,怎么也看不出石壁上曾经刻小诗的印痕。这恐怕是好事者附会罢了! “鬼门关”因何得名? 站在杨炎当年“生度鬼门关”的历史现场,许多上千年的历史细节可以在这里稽查复核了! 比如说,唐以前这里是否因为是“入桂的门户”而称为“桂门关”? 向导明确回答我们,这里民间只知道有鬼门关而没有别的称谓。他出示了当地老百姓的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传说。里面讲鬼门关附近有八个关: 北流有个龙口,一下就叫做斗口;过得米箒,过不得萝斗;还有一个七天七夜的赔罗岭;过得三关过不得鬼门关,千人过了无人返;还有石狗伴鸡在路口,一去就是古茶圹门口的二十四浪桥;再去就是垌心村门口稀稀的道稀垌,还有一个大侠山,牛过脱乔(蹄),马过脱碟,走不过去就回头。 这里说的八个关是:斗口、米箒、萝斗、赔罗岭、鬼门关、二十四浪桥、道稀垌和大侠山。其中以鬼门关最为险要!是“千人过了无人返”!这是对典籍中引民谚讲“十人去,九不还”在原有基础上的夸张!也可能是这个传说与杨炎诗作在时间上或先或后而有所影响的缘故!此关此前没有别的名称说法!只是俗号“鬼门关”。 俗号“鬼门关”这个小地名,是因“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而得名。那么现在的两石呢? 向导指着对开的山顶上说:“看,这左边的是石狗!”那么右边?他说,右边原先是石鸡,因石鸡的头仰得高,尾巴翘起也太高。村老传言,一次大雷雨天,石鸡的头、尾都被轰掉了。因石狗矮胖,还在!细细品味,果然是一只胖狗,但石鸡只剩下一个石块了!这是地名鬼门关的所在。 过鬼门关有那么可怖吗? 向导说,过去这里东面是云开大山,西面是大容山接着六万大山,中间一条夹道,梧州来往北海绕不开这条路。可现在,大马路修通了,再也没有古时瘴气了!人烟旺呵! 现在,玉梧二级公路在这里通过,附近村落密布,楼房林立,果木葱笼,一派翠色,柏油路上车水马龙,农作物长势很好! 为什么是“十人去,九不还”? 向导说,过去这里疟疾的确流行!他小时候得过。但是,“一物治一物,小和尚治大尊佛!”他妈妈摘一些树叶煎水给他吃好了!长大了,听说这种治疟疾的树叫雀肾树,当地人都懂。 回到历史现场,结合着文献记载互相印证,鬼门关了然于心!
该文发表于 2014/4/15 11:19:00 已被 编辑 2014/4/15 1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