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 宋国强 摄
【海南日报】总有那么一种温暖让你难以忘记,总有那样一种感动能够激励你前行。在2013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本报教育周刊盘点了今年海南教育界的感动人物。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温暖你的心灵,让你在前行的道路上获得正能量。
“中哈友谊使者”鲁斯兰
多次无偿捐献“熊猫血”救助中国病患
今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介绍了鲁斯兰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无偿捐献稀有血型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救助中国病患的故事,并对其行为表示称赞。
习近平说,RH阴性血型这个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中国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了病痛作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了两国人民心心相印、亲如手足。
随后,“中哈友谊使者”鲁斯兰开始引起多家媒体的兴趣。原来,当年不满17岁的鲁斯兰,就是带着他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带着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来到了中国,来到了海南。5年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中国话,还交了一大堆中国朋友,他在中国收获了成长,收获了爱情,更收获了友谊。
今年开学典礼上,为表彰鲁斯兰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海南大学授予他“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并发放奖金人民币10万元。
鲁斯兰本人则表示,海南是联系他的祖国与中国友谊的一架特殊桥梁,他愿意作一名中哈友谊的使者,希望以后留在海南,这里的冬天不冷,他喜欢这里,享受这里。
“师魂”陈起贤
倾其所有捐资助学,演绎人间大爱
逝者已矣,精神永存。2013年11月21日,耗尽毕生精力和积蓄,一生热心捐资助学的大坡中学退休教师陈起贤魂归故土。无数闻讯从四面八方赶往大坡的人们,泪洒灵堂。
这位1923年出生于海口市大坡镇亭竹村一个普通革命家庭的孩子,在还不到5岁的时候,年仅24岁的父亲便因参加革命而壮烈牺牲。此后,陈起贤的数十年人生遭遇坎坷,直至回到大坡中学任教。
校园,赋予陈起贤更高的生命价值,而他对教育事业的大爱也从这个校园里开始。从大坡中学退休后,陈起贤始终以校为家,生活简朴,对自己“吝啬”,却对学生、对社会十分大方,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给自己定下的生活标准仅为50元,从2001年起到病逝,他倾其所有,陆续捐款53万元人民币,用于收养资助多名失学孤儿,支持当地教育事业,演绎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己助人的人间大爱,曾先后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道德模范、2012年“感动海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不幸的是,今年10月12日,陈起贤因长期营养不良和肺气肿、肺炎住院。他的病情牵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省、市、区领导纷纷到医院看望慰问。由于年事已高,陈起贤最终在大坡镇亭竹村与世长辞,享年90岁。
陈起贤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开展悼念、缅怀祭奠活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部门相继印发开展向陈起贤学习的通知;海口市、琼山区迅速掀起了学习活动热潮,并决定在大坡镇建立陈起贤道德亭,雕刻塑像,在大坡中学设立敬仰屋和永久性的道德讲堂。
“最美乡村教师”王金花
连续34年划船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女艄公”
今年9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名单,来自我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的黎族女教师王金花荣膺“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这位被当地群众称为“女艄公”的教师,一时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之一。
1963年出生的王金花,1979年3月至今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任教师。34年来,每逢雨季,王金花就摇船把孩子们接过横亘在村子和学校之间的松涛水库。2012年11月14日,海南日报曾以《小小渡船把山乡渡往希望的彼岸》为题,对王金花的事迹进行报道。获评“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后,多家媒体纷纷对其先进事迹给予关注和报道。
媒体对于王金花的评价,正如评选活动主办方在“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词中说的:她是30多年划船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女艄公”。30多个寒暑春秋,从小竹排到小木船,再到如今的铁皮船,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她与乡亲们拉家常、摆道理,劝说他们让辍学孩子重返课堂。她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
王金花的事迹被报道之后,对番打小学的改造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儋州市计划投入160万元用于番打小学的改造,其中60万元建设一栋300平方米含四间教室的教学楼,100万元用于装修原来两栋教学楼以及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王金花的事迹还引来了年轻的老师,从50公里外的兰洋中心小学到番打小学支教的符正德和郑家荣两位教师,从此留在了那里。
爱洒白沙山村教师张心芸
身患癌症也难舍大山里的三尺讲台
出生于1975年的张心芸,在边远的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任教,一干就是19年。教书、渡水,告诉娃娃外边的世界,为了把学生的心理摸透,寻求最佳的班级管理模式,她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了解情况;
为了给孩子们盖上课的新房子,她和老师们一起,自己动手拆老房,敲下来的整砖和废弃的钢筋拿去当废品卖,换了钱,她给孩子们买了漂亮的圆规、钢笔和笔记本;
她在年轻教师中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许多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数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优质课、录像课一等奖。
2010年张心芸带的毕业班语文平均成绩101分(满分120分),成为白沙一小自1961年建校以来语文单科最好成绩,在县里出了名。而近十年间,她几乎都是“连轴转”,带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班冲向终点。
一批批孩子成人长大,有了出息,黎族乡亲表达感谢,天没亮就爬上山岭摘来野菜,洗干净了赶到县城送给张老师,一个家长把卖野菜的钱,去超市换来了一个漂亮的白瓷口杯,悄悄放在张心芸的办公桌前。她心里感激,一个口杯用了10年。
然而,不幸的是,2011年7月,张心芸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手术半年后,她坚持要回到三尺讲台,只为一句承诺———做一名大山里优秀的人民教师。
19年,张心芸用爱,将一个个孩子送出大山;更多的孩子,又满含着对大山的真情,归来。……
文昌特教“爸爸”陈帅
用爱护送数百名聋哑学生走上岗位
10年前,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陈帅怀着满腔热情,去到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不料,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偏僻的位置、狭小的校园,低矮的教室……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里就读的学生由于听说能力存在障碍,许多人易烦易怒,性格孤僻,情绪波动极大,并且,由于听说能力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就连简单的电脑画图、五笔打字,他都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可效果还是一般。
然而,他选择留了下来。
他腾出所有的业余时间,自学手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他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他任教的10年,数百名聋哑学生在他的陪伴下,走出了残障阴影,走上了工作岗位,收获了关爱,更收获了尊严。
“我的孩子们和别人不同,他们脆弱、敏感,但心灵非常纯净,只要慢慢教,你的真心他们一定能看见。”朴实的话语,倾注的却是满满的爱。
“苗哥校长”刘学松
患病守岗期待学校后继有人
南岭小学地处母瑞山偏远的地方,距离定安县城80多公里,是定安县唯一的苗胞聚居地。那里山路蜿蜒,人烟稀少,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山沟。然而,那里却有一位人称“苗哥校长”的教师,一扎根就是34年。
在定安南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苗哥校长”,其实他真正的名字叫刘学松,是定安县母瑞山中瑞农场南岭小学的校长———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山区教师,却赢得了中瑞农场南岭地区村民们的敬重,34年来,生活条件差、教学条件艰苦,但他依旧坚守在山区、坚守在岗位上。
1979年,高中毕业的他到南岭小学报到时,月薪仅60多元,可是为了留守苗寨,他多次拒绝调任;学习苗语,曾经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教学上,他采用“双语”教学,每次上课都是先讲一遍苗族方言,再用普通话教学;他注重学生礼仪教育,课间,每天都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教会学生对待长辈要称“您”,早晨见面说声“好”,求人帮忙说声“谢谢”,影响别人说“对不起”等等,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很快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今年5月,刘学松就被诊断出患了肺癌,时常用右手捂住胸口的他,不得已暂时离开了讲台,但他坚持不离开校园,守望着能够实现三个梦想:把南岭小学办成一所完小,让孩子们可以读到六年级;在学校给教师修宿舍,让老师们不用每天早出晚归;为学校招来一些年轻教师,让学校后继有人。
工程院新院士张偲
研究海洋、保护海洋的海南骄子
今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51名新院士,海南文昌籍张偲的名字列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序列。
张偲1963年出生在海南文昌,中学就读文昌中学。1981年从文中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海洋动物专业,而后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在三亚鹿回头中科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开展实验研究10个年头,并于1999年至2007年兼任该实验站站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热带海洋分会主任委员。
他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的学术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等等。
文\本报记者 李佳飞
//www.pwnwords.com
该文发表于 2013/12/24 16:40:00 已被 lijiabin 编辑 2013/12/24 16: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