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正文

【海南日报】高校集结串起“琼古遗韵”

时间: 2015年12月21日 10:23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琼古遗韵》中关于“黎母”的阐释。

黎锦传统技艺展示。 三亚艺术学院提供

《琼古遗韵》中的走秀节目。

符秀英(左二)在向学生示范如何织锦。 徐晗溪 摄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徐晗溪2014年,在对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田野调研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与12个非遗项目传承人一起举办了5场“民间艺术进高校”的展演活动,同时创编一台名为《琼古遗韵》的舞台展演剧目,在海南各地进行巡回展演。展演反响热烈,关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又一次得到极大关注。 12月19日下午,舞台剧《琼古遗韵》走进骑楼老街,琼古的意韵与老街的余韵、学院派的典雅与本土艺术的香醇,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琼古遗韵”是对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一个“琼”字,覆盖了宝岛海南;一个“古”字,追溯至氏族部落;一个“遗”字,承载了厚重历史;一个“韵”字,饱含了文化艺术。 为了进一步弘扬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一些海南高校的专家学者自觉担当起“发现玫瑰”的文化使命,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海南的“琼古遗韵”。 学院创新 | 民间非遗焕发光彩 骑楼,并不是《琼古遗韵》展演的第一站。三亚、儋州、琼海,都留下了《琼古遗韵》的欢歌笑语。2014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对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田野调研,并邀请了12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共同举办了5场“民间艺术进高校”的展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创编了一台“琼古遗韵”的舞台展演剧目,参加2015年海南第二届文华奖评选,并精选出能代表海南传统文化、适合搬上舞台的12个非遗项目在海南进行巡回展演。 黎歌、苗歌、儋州调声、临高渔歌、琼剧、黎族鼓舞、竹木器乐、服装服饰……这些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学院派专家的创新提炼,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我是学艺术的,也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我都不知道我们海南居然有那么多好东西”,许潇尹激动地介绍道。她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观看完《琼古遗韵》后,感慨万千。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告诉记者,很多师生观看完表演,纷纷给他发短信,表达震撼、感动之情。“我们海南居然有那么多好东西!”——这不仅仅是许潇尹一个人的感慨,也是无数《琼古遗韵》观众的心声,更是大家了解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感受。 据介绍,目前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县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有200多个,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72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25项。 作为一名历史学博士,张巨斌对此有深入的了解:“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比不上中原大省那样丰富多样,但也有其特色”。原来,通过整理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学院的专家惊讶地发现:海南的非遗大多数都是歌、乐、舞、戏等艺术类的,国家级保护名录中,有15项是直接艺术类的(7个传统音乐、2个传统舞蹈、4个传统戏剧、2个传统美术)。除此之外,像黎族服饰、黎族三月三节庆等,虽不能代表海南传统文化的全部,却是海南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海南本土文化的热带、海洋、黎族、旅游、休闲、包容等特点。 以海南疍民为例。“七十年前的海南疍民,都是用唱歌对话,就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歌剧一样”,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刘锋告诉记者,海南疍民都是以海为家、耕海为作,他们的音乐中有很强的地域特点,比如,“他们的音乐有很强的封闭性”、“疍民识字的人不多,他们是靠唱歌,口口相传教育子女”。据了解,海南疍民的水上歌声是《琼古遗韵》中的一部分。 《琼古遗韵》的总导演李群山介绍道,他们为海南疍歌、临高渔歌等原生态歌曲记谱,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首次采用艺术化伴奏,特意加入舞美、多媒体等现代元素。“我们让新老同台演绎琼古遗韵”,李群山说,为了能让岛内外游客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他们特意将一些民歌的唱词改编成普通话演唱,“我们请了海南的歌王、歌后用普通话演唱”,“还让老艺人演唱,看看观众更喜欢哪个”,以期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海南有很多文化就像是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琼古遗韵’就是串起这一颗颗珍珠的一条线”,这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的心声与骄傲。然而,面对鲜花与掌声,李群山也表达了他执导《琼古遗韵》的思考与困惑:“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肯定会有争议声,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契机,探索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场探索 | 高校推动非遗成果转化 这不仅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困惑,三亚学院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不同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省内巡回演出,三亚学院似乎走得更远——走向了市场。 10月21日,三亚黎族古法染织绣技艺研究中心在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挂牌成立。据三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陈博介绍,研究中心是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的政府、高校与民间合作的文化开发协同体。据了解,该中心将集合高校的研究力量、民间村落和传承人资源以及政府指导推动力量,把古老的黎锦与时尚相结合,开发出符合时尚品味的新产品,并计划将黎锦产品推广至三亚的旅游市场。 “这个决定和政府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形成了呼应。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目前非遗保护由政府单方面推动方式的一种补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陈博说。他进一步解释道:“在这样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黎族许多村落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所以开始思索如何能够切实利用高校的资源,通过文化创意的方法,实现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据了解,如何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是三亚学院一直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海南的非遗保护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为此,三亚学院积累了大量的黎族村落调研、服饰调研、工具和器物调研、黎陶调研的一手资料。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初衷,是源自于现代社会对‘发展信念’的怀疑”,陈博介绍说,“人类的未来其实是根植于传统的文化形态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保留下来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种类,以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能够从中进行借鉴”。 这也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为人类未来的发展留下尽量多的借鉴的可能性。然而,有关注,自然有困惑,也便有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据了解,关于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目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保护方式观念上的差异。据陈博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博物馆”观念,认为既然是作为留存文化样式对待,就应该是原滋原味的保留和呈现;另一种是“历史发展”观点,认为文化样式是个持续变化的结果,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会也应该在其中留下痕迹;第三种观点认为“开发是为了保护”,这也是目前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普遍进行的探索。 三亚学院选择了隔离策略。陈博解释说:“这其实是从第二种观点里衍生出来的。它是一种从现实情况中提出的折中方式,其中包含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和改善文化持有者生活状况的心愿在内。”他认为,“找到如何不改变黎锦原始的形态,又能把黎锦转化为商品的方法。经过对比之后,基本选择了开发保护并重,通过开发实现传承的目的”。 多方合力 | 传承海南优秀文化 当今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便意味着商机与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者眼里,是文化瑰宝;在民间手艺人眼里,也许,这首先是个饭碗。 白沙绣娘符秀英,凭着海南省唯一黎锦双面绣传承人的手艺,去年卖了两件作品,每件八万八。“这是双面绣的骄傲”,符秀英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微信朋友圈里她向亲友报喜的信息。 符秀英曾是一名下岗女工。2006年,她开始向她姑妈学习黎族双面绣技艺,她姑妈是白沙远近闻名的双面绣高手。符秀英性格豪爽,她告诉记者,是姑妈让她学习双面绣的,姑妈一直催促她说,“你学了,总会有出路的”、“等我死了,你想学也没人教你了”。 学成之后,符秀英渐渐有了“双面绣英雄”之类的封号,在业内很有名气,并开始招收学徒。她常常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员,“今天你是学生,明天你就是老师”。她告诉记者,她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有义务将黎锦文化发扬光大。 据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25个项,其中有10项保护名录划归在民俗和手工技艺类下。然而,掌握这些古老技艺的手艺人却日渐消亡,并且,很多年轻人并不热衷传承这门技艺。 与符秀英的能言善道不一样的是,其他黎锦传承人甚至还不会说普通话。据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介绍,很多黎锦传承人均是农民出身,平时仍以做农活为主,闲时才会织锦。据记者观察,绝大多数传承人除了能够熟练掌握黎锦技术外,与海南本地农妇并无二致。符秀英告诉记者,“能吃饭,才能活下去”,他们只有能够靠黎锦来生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据陈博介绍,三亚学院在推动黎锦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伦理与利益并重的策略。“商业目标要适度,不能无限制地膨胀”,陈博说。他认为,既然非遗保护的目的是造福于民,就要对非遗项目的价值有着准确的定位,不能过于夸大了商业价值,导致村民滋生过分的商业期待,而丧失了平常心。同时也要防范学术研究上的“独占研究成果”的念头,而且要始终保持学术方面的开放性。 海南大学教授曹锡仁认为,非遗话题其实是伴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注重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大提高了保护民族遗产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文化建设,还能传承我们本民族的历史,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曹锡仁指出,非遗可以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政府可以出面牵头,凝聚起政府、企业、知识界等多方力量,共同为传承海南优秀文化献言献策。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大艺术学院提供)

该文发表于 2015/12/21 10:23:00 已被 编辑 2015/12/21 10:30:00

关闭

.
  1. 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2.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05-2019 开云app体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