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外诗人欢聚海南

时间: 2006年12月07日 10:18 来源: 南国都市报 点击:[]

徐敬亚简介: 1949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中国现代诗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诗大观》。 2005年受聘为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 2006年起主持《特区文学》“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 2006年11月,在黄山第三代诗歌20周年纪念会上,获第三代诗人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作为朦胧诗重要的理论建树者和代言人,他的《崛起的诗群》被称为“中国现代诗的宣言”;作为第三代诗歌的理论倡导者和诗歌推广人,他的长篇评论《圭臬之死》影响广泛;作为诗人“本初意识”、“原创写作”理论的倡导者,他的观点引起了诗坛的关注;作为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他自2006年10月起,在海大学校内发起并主持“诗歌月读”活动得到广泛的响应———他,就是在今年11月20日,黄山召开的“第三代诗歌20周年纪念会”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海南大学教授、现年57岁的诗人、诗评家徐敬亚。 12月2日,由省作家协会和海南大学诗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天涯国际诗歌节”在海南大学文学院拉开序幕,记者采访了这位著名的朦胧诗人。 淡然看待“终身成就奖” 说起在“第三代诗歌20周年纪念会”上获“终身成就奖”,徐敬亚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浓厚民间意味的诗歌奖项,此次颁奖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诗多年来一贯坚持的非官方色彩。从1986年,徐敬亚在深圳发起并主持的“现代诗大展”,把一代诗人推向了诗歌的历史舞台,至今已整整20年。如今,几十位诗人自费飞赴黄山,举办了这次对20年前诗歌事件的纪念,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谈到这一点,他说,他愿意领受并感谢这浓浓的回忆之情,虽然赞誉并不很重要,得奖对于他这个“写字”的人来说很淡然。让他满足的是能获得这么多勤于笔耕的朋友的认可,觉得值了。“我把它看成一个好玩儿的事,比批评好一些的事,就是这样。”徐敬亚很平静地说。 “诗歌月读是应做的功课” 说起“诗歌月读”,徐敬亚认为,作为读书写字的人,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令人惬意的归宿。海南宁静怡人的天然环境、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大学环境,都属于生命中最积极的因素。继诗评家耿占春与诗人多多之后,他与王小妮能够加入到海南大学诗学中心的行列是倍感荣幸的。在他们那一代,当年迟来的青春是大学校园的给予,现在他希望把多年来对诗歌的倾注,归还于校园,把诗歌几十年来所有正面的、真诚的、美好的精神向下一代传播。目前这个活动已在海南大学进行了两个月,各界反响还不错。徐敬亚认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甚至是沉闷循环的苦力,它的回报只是内心的愉悦,有此足矣。 在八十年代,徐敬亚曾为“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做过一些热情的努力与建树。但之后的相当长时间,他对诗歌非常失望。九十年代后期,他又多次呼吁诗歌界内部放弃无聊的争论与对抗,多做正面的建设。2002年,邀请了10位与自己同时代的批评家在《特区文学》上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读诗”活动。从今年起,这个“联席阅读”的方式又转向网络诗歌,由他与“诗生活”的网主莱耳一起主持“10大版主联席阅读”。徐敬亚认为,这是一门需要认真去做功课,他表示,他会继续努力做好,不图轰动效应,只求获得实效。言语间,充满着对诗的虔诚。 “海南会成为诗的海洋” 作为一位在诗坛颇有建树的诗人,说起海南的文学现状,徐敬亚颇为感慨,他说“海南是地球上鲜见的美丽海岛,文学与诗歌的兴旺,可以聚拢人气、修炼民心。学者们讲学传道,可以提升大众、提醒文明。”他认为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某些负面的现状,海南可以称为一片文学与诗歌的净土。这里没有大陆文学界中那么多的派别与圈子,少有文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人们平静地生活与创作。诗人们表现出了孩子似的单纯与热情。这是海南这片纯净山河的产物,也是时代侥幸的恩赐,海南人应该倍加珍惜。徐敬亚认为,人文学科投资少见效快,对旅游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也能产生效益。 谈起海南诗坛,徐敬亚兴致盎然。他告诉记者,2002年元旦,他和王小妮及诗评家唐晓渡先生一起来海南考察时,结识了海南诗人桑俊杰。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3个月之后,桑俊杰就拿出了厚厚的一本诗集。那些诗都是他在与他们结识后的兴奋中创作并整理完成的。在这次的天涯诗会上,徐敬亚又认识了诗人谭德生。对此,徐敬亚兴奋地说:“海南还有一大批像芦苇、远岸等很有潜力的青年诗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大批热情奔放的诗人在奋力地笔耕,海南的诗坛才如此活跃,我深信,假以时日,海南不仅仅鲜花怒放,海南也会成为诗的海洋。” 徐敬亚的诗《乱者》 举世败退之际/正是我被光明击中的时刻滴落光芒的念头/早已吞没我的一生/无法抚平仓惶倾斜的人类,如面对/一层层油亮皮毛强劲的思想,迫使我的身体/微微弯曲/我的心每一天都在撕扭,石头与水/构成了我苟且偷生的方式总有一只手高高仰望,接落/从天而降的纷纷光辉/那光晕的斑点/那刀刃的跳动/是无数圣贤低伏的姿态/那是你们/全部如蚊的阴沉眼睛,和/无法回避的犹豫你们/从指甲深处一站一坐的/欲望光泽中/俯视我/从一串串肥胖的葡萄和栅栏睫毛的后面/深深地忽略我/从我的伤口撕裂处爬过去,眺望/你们就眺望吧/眺望你们无休止的幸福/和旌旗隐蔽的战争所有的手都在抓取/我的四季没有朋友我向前跌倒的角度,包含着/全部失败者的参与/我看到,每一个角落都蠕动着/透明的嘴唇/一切都被你们的脚匆匆踩过,你们/米色的眼睛里发出腥味的直线/怎么能让你们扭过脸/你们的手既然已经伸出/怎么能让它停在中途/灵活弯曲的念头,如同荒草/已遍布大地/哪一只手能够把它梳捋,如同干净你们,正呼啸着挺进/向不断升高的山顶/而我在倒悬中,只看到/天坑一天天加深/一群人又一群人急遽坠落怎么能把飘落的感觉/吹入上升者的笑容/为了一个得胜的姿势,你们/已经准备了整整半生/怎么能让你们享受哭泣的快乐在每一个瞬间/我同时爱你们恨你们/我滴落莹光的手/在每一个地方阻挡你们催促你们/封闭悠扬/我被流言一条条撕破/又被真理一天天地悬弃的天空/当你们/拿走所有的东西后/发现我灰白的脸 徐敬亚其人其事 徐敬亚1976年开始写诗,是1980年首届“青春诗会”成员,《今天》杂志的理论撰稿人之一。1981年获《星星》20周年诗歌奖。1985年获《拉萨日报》评选的“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称号。 徐敬亚的诗歌评论代表作有《崛起的诗群》(1981年)、《圭臬之死》(1986年)、《重新做一个批评家》(2003年)等。 1986年,徐敬亚独立发起并主持了“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散文《在天堂里游水》获第六届《十月》奖。1996年,《隐匿者之光》获民间诗歌杂志《诗参考》“现代诗10年经典奖”。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1981年在大学时期创作的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甫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作为第一届青春诗会的成员,徐敬亚随着新诗群的崛起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为锋芒毕露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之一。1986年,随着第二代诗人的重新崛起,徐敬亚再次以诗论《圭臬之死》炸响诗坛。《圭臬之死》招致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发表这篇诗论的《当代文艺思潮》因此停刊。青春诗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燕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位负责人在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他在最后谈到培养接班人时说:我们培养的有的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他说,那个写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们的掘墓人嘛。这个掘墓人就是徐敬亚。” 1986年夏,徐敬亚发起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中国现代诗大展,之后不久,伴随第二次诗歌运动的衰落,徐敬亚与同时代许多诗人一样,远离了诗歌。那个曾叱咤诗歌风云的徐敬亚彼时时而潜身商海,时而寄情山水,时而沉迷围棋与乒乓球……淡出诗坛十余载。 而曾被大肆批判的“三个崛起”却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被广为传诵…… 有趣的是,他的妻子———同为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的王小妮2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诗歌创作。对此,徐敬亚认为,他与王小妮只是“分别站在诗歌的金银盾牌的两面而已。” 2005年,徐敬亚与王小妮受聘于海南大学诗学中心,在“诗歌月读”等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又看到他熟悉的身影。正如他的一位“粉丝”说他:“还是那么拉风,总是很酷。”

该文发表于 2006/12/7 10:18:00 已被 编辑 2006/12/7 10:18:00

关闭

.
  1. 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2.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05-2019 开云app体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