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通讯员王一钦 邓燎 冯志艳 夏欣雨 吕燕萍)从2010年“国际旅游岛”的实施到2018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落地,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团队在四年的研制与八年的检验中完成了“双跨融合,旺工淡学:海南自贸港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双跨融合”的教学理念,推动“旺工淡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实,打破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壁垒,获得了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新路径。
双跨融合 协同育人
近年来,旅游业的综合性越来越宽,产业跨界、人员跨国频繁,传统的产教合作或国际合作教育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而传统旅游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单一、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培养平台的狭窄等问题更是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拦路虎。为解决旅游业人才培养痛点,该团队凝练出了“双跨融合”理念,即学科专业跨界融合和教学内容文化跨国融合。
“‘双跨’既包括跨国,也包括跨界。前者意在打破国与国的文化壁垒,后者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旅游学院教授候佩旭说道。为此,团队一方面不断推进中外办学教育,设立了海南大学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借助教育部“海上丝路旅游教育联盟” 的教育平台,输出教育软实力,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双跨融合”师资和校内外跨界实践平台,跨界建立两个院士工作站,推动产教跨界融合和文化跨界融合。
“双跨融合”理念贯穿旅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突破原有专业和学校边界局限,打破产业和学校、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壁垒,进而达到国内与国外、学校与企业、文化与文化的协同育人的目的。
旺工淡学 实践育人
淡旺季是旅游业的先天不利因素,会造成产能空置和过载交替出现。为解决该问题,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政府部门联合组织,海南大学牵头组织,推动了“旺工淡学”旅游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工学结合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巧妙地在旺季安排实习实践、在淡季进行校内教学,“旺工淡学”紧紧围绕业界的需求灵活开展各种在职班,不断解决学员们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随着进入酒店行业时间的增长,我越发觉得偏经验主义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瓶颈。而‘旺工淡学’补足了过往缺失的理论知识,使我受益匪浅。”现任职于万豪国际集团、2020级红树林班学员田少华说道。
除此之外,“旺工淡学”还借助在职教育中获得的业界资源反哺海南大学的本科教学,强化了实习基地的建设,搭建了丰富的案例库,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
制度创新 科学育人
面对旅游业对人才提出的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的要求,海南大学多管齐下,设立了“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完全学分制等校内制度创新;通过打破校企之间边界,设立了业界导师制,咨询委员会等校外制度创新;通过协助教育厅等四个厅局跨部门协作,打造了“旺工淡学”项目全省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跨越学科边界,通过文理交融培养学生,探索新文科建设。同时加强学科与业界的关联度,推动学科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确保培养体系的科学性。
“双跨融合,旺工淡学:海南自贸港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成果正不断地被推广运用。在该项目的培养下,旅游学院共有175 名学生获教育部认可的学科竞赛国家级奖36 项,并为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提供志愿服务总时长超四万小时,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其中,2020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郭正昊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应届生升学深造率从5.36%增加到 33.96%,毕业生五年内职场晋升率达 81.40%;同时,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国家级奖励;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分别在2019年与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科建设在全国旅游院校中名列前茅。
“我们将推出‘旺工淡学’2.0,邀请境外院校加入,加强与境外的学校、企业的合作。进一步衔接“旺工淡学”校企合作,确保“双跨融合”理念落地。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将产业、文化和发展联动起来,为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开辟“快车道”,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支撑海南省自贸港建设。”该团队负责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郭强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35423976-50000047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