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王博)8月6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海南大学校团干部张师源老师接到了被学校党委抽调去支援三亚的通知。接到命令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做好工作交接并简单告知家人后,毅然加入了海南大学首批援亚抗疫志愿者队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表现突出,张师源被安排至海棠湾“滞留旅客服务组”,负责带领酒店服务人员,一起帮助滞留旅客安全返程。
张师源为外籍游客提供咨询。
只要我在,就会把最后一个客人送上飞机
“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家?”“三亚政府怎么安排我们?”“我们再不回去就要失业了!”“我的家人很担心我!”游客包围住酒店前台,不停地发出询问。初到酒店的张师源,看到这样棘手的工作场景,深感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才能避免引发“冲突”的工作。作为青年团干,引领青年是他的强项,身为共产党员,他更不能在这个时候逃避退缩。于是,张师源婉拒了酒店负责人让他在房间里办公的建议,反而主动向酒店提出要在大堂内办公。
起初,面对旅客的问询,张师源显得手足无措,在有些旅客的“镜头”前,他更是无力解释。后来,善于换位思考的他,明白了旅客只是想要一个可以返家的“希望”,一个不会被遗忘忽视的“承诺”。因此,他告诉每一位旅客,“只要他还在大堂办公,就一定会把最后一个客人送上飞机。”这样的安抚起到了效果,旅客们看见他在酒店值守就倍感安心,喧嚣混乱的大堂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张师源在出发前核验旅客信息。
我虽然不是父母,但是我也是父母的孩子
“我的情况真的很急!”“帮我想想办法好么?”“我们的航班到底能飞么?”“你还不是父母,你体会不到我的感受。”这是张师源在执行转运旅客任务时听到最多的话。8月10日,政府实行包机送客的第一天,由于种种原因,航班变动频繁。这导致旅客情绪激动,一直围着张师源不停询问,他一边快速记录问题,一边安抚旅客的焦虑情绪,并大声告诉游客“我虽然不是父母,但是我也是父母的孩子,大家想回去的心情我都能理解,请大家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我会一并反馈,政府一定能妥善解决!”那天晚上,他累计整理相关情况150余条,并分类上报指挥部,第二天完成优先排班起飞65人,滞留的旅客愈发相信这个有点憨憨的“大高个”了。
张师源组织酒店服务组研判方案。
您有什么需求,是我能做的吗?
滞留的旅客中,有很多是上班族借着年假机会,带着家人和孩子来海南旅游。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计划,甚至有些旅客因为无法及时处理工作,面临着失业风险。张师源意识到旅客的焦虑不安是由于工作压力带来的之后,当即向酒店协调了一台专门用于旅客办公的笔记本电脑,并在后续与旅客的交谈中,时刻留心他们的实际需求,经常主动发问“您有什么需求,是我能做的吗?”通过收集需求,对接酒店,给予帮助,化解难题,滞留旅客焦躁的心情被慢慢抚平。
几天的连续“作战”,使得服务组与旅客配合默契,随着滞留旅客被一批又一批送往机场,踏上回家的路程,在大堂徘徊的人逐渐少了下来,有时候值守一天也不会遇到一个问题。抗疫当前,只要有心,就不怕没事做,张师源开始拿着手机同旅客进行“线上”交流,几天的相处,已经让他和旅客之间彼此信任,只有确认每个旅客安全到家,他心里的挂念才会彻底放下。8月15日,最后一名旅客顺利抵达机场,这时的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五天的时间里,张师源和酒店服务组相互配合,成功将酒店内滞留的283名旅客送至机场返程,高效服务旅客600余人,未发生一起游客聚集群体性事件。
旅客抵达机场后信息反馈。
任务结束后同酒店服务组进行合影。
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团干,张师源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做到了让青春在战疫中闪光。
(编辑:王一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