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留校大学生 我们与你共同守岁

2005.02.17 11:07

人民日报

郑州:雪落无声暖流涌

本报记者 王明浩

“春节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不能回家和父母团圆,当然遗憾了。”2月7日下午,在落着积雪的中原工学院校园,电子信息学院032班的钊红平告诉记者。

“但我没想到,自己会在学校找到家里的感觉。”钊红平话锋一转,“学校为留守学生开了食堂,每天都供热水,一个礼拜还能洗两次澡,昨天还每人发了200元慰问金呢!”

踩着冻滑的路面,脚下“吱吱咯咯”直响。中原工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李廷利一路跟来,对记者说,全校1.2万名本科生中,留校145人。为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学校每天由1名校领导带班,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并发放了近3万元贫困生慰问金。负责留校学生联络工作的彭涛同学告诉记者,他刚接到学生处江日方老师的电话,让他组织人从学校班车上往下搬热水袋。原来,学校领导了解到假期学校暖气停送,一些学生反映晚上睡觉冷。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处紧急联系订购一批热水袋。学生处的同志跑了五六个地方,才买到了称心的热水袋。 济南:身在异乡不是客

本报记者 何勇

2月7日,阴历腊月二十九的傍晚。

年的脚步近了,整个济南张灯结彩,火树银花。

张盖华对这一切好像浑然不觉。在北门外16号楼男生宿舍楼道口,趴在一张课桌前看书。张盖华是山东大学生物系大二的学生,湖南邵阳人,家在农村。

记者径直走了过去,一张硬朗、充满笑意的脸。“你找谁?”张盖华问。在得知来意后,张盖华高兴地介绍了起来:“16号楼有33人没回家。我也是,家远,要倒两回车,不方便,来回也花不少钱。我在这里值班,打扫卫生,算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每天18元。”

“在这里生活怎么样?”

“蛮好。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有一些同学被济南市民‘领’回了家,在他们那里过年。听说每年除夕,校长和学校的老师都要请学生吃饺子。” 北京:这个年,不冷清

本报记者 施芳

“爸爸妈妈和妹妹在家里干什么呢?”2月7日一大早,北大物理系学生冯旻子起床后,心中暗暗地想。这是她第一回在外过年。她的家在湖北荆门农村,父母在海南打工,家里还有上高中的妹妹。往年,她得先坐15个小时火车硬座,到荆门亲戚家住上一晚,然后坐两小时汽车,再转车一次,下车走一段路才能回到家。

这个寒假,她决定留在学校里。一则为了省些路费,二则为了多读些书。

下午,她坐车到万寿寺一户人家去做家教,辅导一位高一女生的数学和物理。从大二开始,她就靠做家教挣生活费。

冯旻子告诉记者,这些天,从北京市到学校的领导不时到宿舍慰问。学校还发了200块钱,一大袋食品,薯片、花生、可乐,花花绿绿一大堆。大年三十,学校里还会组织留校的160位同学联欢,同吃团圆饭,晚上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这个年,不冷清。 海口:亲人们放心吧

刘见 温红彦

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海南大学第五学生食堂张灯结彩,来自黑龙江、甘肃、湖北等地的1600多名留校过年的学生和校领导及老师们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

夜幕降临,同学们来到学校第二学生食堂,学校在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

家住黑龙江安达市的海南大学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学生师立嘉,今年20岁。从小到大,过年从没有离开过家人,今年是第一次。他介绍说,大年三十,学校将在第一学生食堂专门为他们安装大屏幕,让大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2004级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姚睿说,我们在这里过年挺好的,亲人们放心吧! 昆明:春意今年特别浓

本报记者 宣宇才

2月7日下午,云南省财贸学院里喜气洋洋,学校领导忙着为留校过年的大学生们张罗年夜饭。来自重庆农村的2004级学生陈容幸福地说:“学院发了200元补助,云南电信公司赠送了100元电话卡,等看完贺岁片后,就和老师吃年饭,然后再给妈妈打个电话拜年!”

在云南民族大学14幢1单元1号宿舍里,2003级英语系的4位女大学生已经分别穿上纳西族、彝族、傣族和白族的民族服装,过一会儿就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聚餐和欢乐晚会。

昆明理工大学有1000多位学生留校过年。云南省团委书记罗国权介绍,全省共有6800多名困难大学生在学校过年,仅团省委就提供了75万元现金和70万元电信卡,平均每个学生得到200元。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Copyright © 2024 开云app体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