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马富臻拿惯笔杆的手捧起DV机,他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繁华都市边缘的人群———渔民。为真实地记载渔民的喜怒哀乐,几个月来,他数次随渔民出海拍电影。目前,由马富臻导演兼拍摄的近70分钟的记录片《麦大叔》已基本完成后期制作。
在与渔民们密切接触的日子里,小马感受到,他收获的不仅是宝贵的镜头,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人与人之间极美好的友情。 1、大学生为拍电影发烧 马富臻是海南大学中文系2002级本科生,是学校社团影视协会的骨干。他来自云南,今年21岁,个子不高,人黑瘦。他穿着件雪白的汗衫,上面醒目地写着5个大字“我为电影狂”。 忙碌而充实,诚恳而质朴,是马富臻给人的第一印象。 马富臻原本是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他曾担任过学校《海韵报》的副主编。今年,他所在的学院开了名为“电影读解与创作”的选修课,由学校人文传播学院副院长焦勇勤亲自讲授。焦老师注重实践活动,在带学生们上了些理论课后,便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拍DV电影。焦老师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了松下DV机,还帮助他们成立了影视协会。几个月来,影视协会硕果累累,拍出了8部DV作品。且队伍日益壮大,把全校热爱影视艺术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在拍片、制作过程中,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干得有声有色。 ●出海是多年的梦想 “我从小向往看大海。”马富臻说,他是抱着看海的梦想来海南上大学的。他希望把大海拍入自己的作品中。 马富臻曾多次站在人民桥上,看桥下渔船早出晚归,他心中有很沧桑的感觉。作为生活在繁华都市边缘的群体,渔民是如何适应陆地和海上的双栖生活的?他们为何要选择与大风大浪拼搏的生活方式?这一切深深吸引着涉世未深的学子。 今年6月,海南大学影视协会正式成立后,身为影视发烧友的大学生们开始酝酿一个选题,他们希望走近渔民,用镜头去记载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得到校方的支持,并得到1000元的活动经费。发烧友们的拍摄地原定在三亚的凤凰镇,认为那里的渔民到远洋捕捞,每次出海半个月以上,是真正的渔家生活。但学生随渔民到远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同意批示,没这样的通行证,任何渔民都不敢带他们去。为了重新寻找拍摄地,他们到新港码头找临高大船,还到海甸河边上的造船厂找渔民接洽,但都没有结果。后来他们终于在海甸岛找到一个名叫捕捞村的渔村。村里有200多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 2、遇上一位麦大叔 麦大叔家是影视发烧友们在捕捞村认识的第一户渔民。他今年53岁,可怎么看也只像四十多岁的 人(大家熟悉后,他解释是因为长期在海上吃海鲜的缘故),只是皮肤黑一点。他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师范毕业后在一家小学教书,儿子从技术学校毕业后在外面修理摩托车。 第一次见到麦大叔时,他正在家中织网。小伙子们说明来意时,却被麦大叔一口拒绝了。他说他家的船小,船上已经有4个人了,(他请了2个伙计。一个是他的侄子小张,一个是邻居小武)没地方给他们睡。让学生再找其他人家。 几位大学生没有气馁,他们心想,刚和人家认识,并且要拍摄人家的生活,对于日常生活较为封闭的渔家来说,是不太容易接受。他们以“铁杵磨成针”的耐心与麦大叔打交道, 天天都去麦叔家,慢慢地,麦大叔喜欢上了他们。也许是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麦大叔欣然答应了小伙子们跟他出海拍摄。 3、第一次出海吐得翻江倒海 渔民并不是每天都出海的,这是个看天吃饭的职业,他们要选择适合捕捞的“流水”(鱼情)和好的天气才出海,有时一个月只出海2、3次。麦大叔的船小,不能到远洋去,只能在琼州海峡近海一带捕捞,有时会开到文昌、保亭沿海一带捕捞。 随渔民出海后才知道捕鱼是多么的辛苦。马富臻第一次随麦大叔出海是今年7月25日的晚上。由于麦大叔家的船小,只能带马富臻和焦老师两人出海,其他几名影视发烧友只有“临渊羡鱼”的份儿。为了不让船搁浅,渔民必须在出海前一天晚上8、9点钟时把船开到世纪大桥附近的海域过夜,第二天凌晨四点便会出发。马富臻忘不了,为了让他拍摄夜景,麦大叔提出船上的急用照明灯给他照明,晚上麦大叔把自己睡的地方让给他和老师,自己坐在狭窄的驾驶仓里打盹。 凌晨四点,马富臻被轰轰的机器声吵醒时,船已经驶向琼州海峡了。为了拍摄他们撒网的镜头,马富臻爬到船尾拍摄,麦大叔发现他时吓得大声的叫喊:“小马,到前面来,你掉到海里怎么办!”他爬出驾驶仓把小马拉到前面去,找了一块布铺在驾驶仓的左边,让他在那里呆着拍摄,那里果然非常安全又非常有利于拍摄,此后小马的许多素材都是在那里完成拍摄的。 第一次出海,小马和焦老师都晕船,吐得一塌糊涂。所幸的是当天下午就回来了,回来后,小马一连感冒了好几天。 4、镜头中麦大叔的生活点滴 ●舍不得吃自己捕获的鱼 并不是每次出海都能捕到鱼,幸运的时候,出一次海可满载而归,把鱼卖掉后可获利上千元;但也有时候一条值钱的鱼都捞不到,这时,渔民的心情会很糟。有一次小马随麦大叔到七仙岭一带捕鱼,等了一天,也没捞到什么鱼,大家连话都没劲去说。 小马还发现,渔民们最爱吃的食物是鱼,但每次捞到新鲜的黄花鱼,渔民是舍不得吃的,他们把黄花鱼拿去卖了钱,再去市场买几块钱一斤的较便宜的鱼吃。 ●出海渔民共用一桶水洗澡 8月3日小马随麦大叔第二次出海,此次出海计划为4天。晚上麦大叔把船停在七仙岭外的海面上,白天则出海捕鱼。吃完晚饭麦大叔叫小马去洗澡,小马提起水桶走到船头的储水缸前,大瓢大瓢的往桶里打水。这时站在船舱上的麦大叔小声的说了一句:“小马,在海上用水不比在陆地上。”小马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们这次出海的所有生活用淡水都要从这缸里取,是不能浪费的。小马赶紧把水倒回去一半,麦大叔望着他说:“没关系,你用吧!只是在海上有时不知要呆多少天,要是遇到下雨天还能接点雨水用。天晴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带来的。”小马洗完澡后,才知道在海上“洗澡”只是用手巾擦擦身子而已,麦大叔和小武哥、小张哥都是共用半桶水洗的。 第二天小马说服了麦叔,开始和他们共用洗澡水,虽然是艰苦了点,但他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洗得也特别干净。 ●海上生活很寂寞 小马已随麦大叔出了5次海,他对于海上寂寞的生活印象深刻。有时“流水”不好,见不到鱼的影子,大家补完网便闲着没事做了。实在无聊时,小张哥会发出长长的叹息一声:“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吃了还是没事。”有时他们找几个空瓶,在纸上写下许多东西,放在瓶子里,然后把漂流瓶放到海里去。麦大叔说在海上经常能捞到从台湾那边来的漂流瓶,那些瓶很大,里面装着许多华人在那边过着富裕生活的照片和许多漂亮的手帕。 ●请麦大叔为电影配音 小马和同学们对渔民们的陆上生活也很感兴趣,拍摄了很多渔民陆上生活的镜头。大多数渔民在陆地上盖了房子,出海的次数有限,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陆地上度过的。平时,小马和同学们经常去麦大叔家玩,认识了村里大半的人。彼此熟悉了,村民们在镜头面前慢慢地变得大方自然。剧务组成员把拍的东西用电视放给村民们看的时候,他们显得高兴也很自豪,再次看到大学生们来,很是欢迎。打交道多了,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学生们几天不去,麦大叔就会给打电话约学生们去喝茶,他还赠送学生们许多漂亮的贝壳和海星之类的东西。 麦大叔是个质朴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买彩票,唯一的爱好就是喝老爸茶。最近一段时间,受小马邀请,麦大叔进入海南大学为《麦大叔》这部作品配音,头一次进入大学学府时,麦大叔很紧张,来了好多次后才轻松自如。(完)(许欣 李小岗)
//www.pwnwo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