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风雨历程,年轻的海南大学在改革与建设上勇闯新路,迅速成长为一所热带名校。1983年,改革开放的海南岛急需建设人才,海南大学应运而生。作为海南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一直是海大的首要目标。早在1994年,海大就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要求并鼓励学生文理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兼修;同时建立起个性化的竞争机制,高职生可申请升入本科学习,学习成绩差、应当退学的本科生若不想退学,可降入高职(专科)就读。去年,海大又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六率”(即英语四级通过率、学生考研录取率、学士学位授予率、初次就业率、学生发表论文、作品及获奖的比率、教师发表教研成果的比率)与各学院的工作考核及奖惩直接挂钩,从而实现了教学工作重心的下移,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海大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大学英语》、《民事诉讼法》等6门课程被评为我省第一批重点课程,种植养殖高职专业被确定为全国精品专业,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两年内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考研录取人数成倍增加。办学之道,人才为本。海大在教师培养、人才引进、课题研究以及教师聘用、考核、奖励等方面,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一套鼓励青年教师创新成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海大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制,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成了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其收入高出一般行政人员5倍,高薪者年薪达10万元以上。学校每年的人才引进费也从1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大幅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人才立校带动了学校科研和技术开发。近年来,海大共获科研立项164项,目前全校承担的170多项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由于学科科研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海大被教育部授予“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开放是特区的重要特征,特区大学的优势也在于开放。海大从建校起就成为全国最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高校之一。2000年初,海大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旅游学院。同时,海大又大胆实施银校合作,分别从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资金保障。创办名师讲坛是海大开放办学的又一项重头戏。两年来,袁隆平、龙永图、阮次山等学界名流、政府高官在海大举办了上百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学校还聘请这些著名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为海大学子带来了世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和信息,也提高了学校实力。近年来,海大取得了超常规发展。目前,在校学生已达1万余人,硕士点从1998年的1个增至13个,本科专业由5年前的16个增加到 28个。学校在内地声名鹊起,近两年在大部分省份录取的考生均高出录取线30-50分,部分省录取的考生已达到重点大学录取线。
该文发表于 2003/11/11 14:42:00 已被 0 编辑 2003/11/11 1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