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称“国经中心”)第119期“经济每月谈”讨论会上,与会智库专家对未来如何找准共建“一带一路”切入口,进一步做好智库研究,为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做好理论准备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由国经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推出的“一带一路”系列丛书《“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与借鉴》也在讨论会上进行了发布。
国经中心理事长、执行局副主任魏建国表示,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四个重要切入口:一是要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层次;三是把惠民生作为入脚点,让“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四是重视人才培训,向创新要动力。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放司负责人肖渭明表示,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稳步扩大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范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和软联通并重,海陆空和数字丝路共发展;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开放能力,夯实人文交流基础,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廉洁之路。
上海市社科联主席、国经中心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在发言中建议,未来“一带一路”共建方面,智库研究与合作研究应先行。研究中要注意共建国家政府更迭风险的规律、注意投融资规范研究和成果案例的研究。他还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经扩容,利用好现有的多边机制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一个稳妥而能快速取得成效的途径。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一带一路”下一步研究要着眼未来,更具前瞻性,并且对当前地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他还建议,要构建起“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体系,系统阐释“一带一路”共建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建立起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实践已经超前于理论总结。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性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绿色发展,做好每一个项目,做足当地民生需要的项目。他提醒,要注意制度和文化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会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要创新国际融资模式,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他举例说,目前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主权基金,总金额超过6万亿美元,下一步如何引导这些主权基金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金融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是一个值得推动的事情。
//www.pwnwo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