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铵膦作为全世界第二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调查表明,水环境中草铵膦长期存在,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持久性污染物。为了探索其对环境的影响,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骆焱平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osphere(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IF2022=8.943)上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the chronic and multigenerational toxicity of racemic glufosinate and L-glufosinate to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t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的研究论文。
环境浓度下草铵膦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慢性及多代毒性。
该研究模拟了秀丽隐杆线虫连续暴露于含有外消旋草铵膦和L-草铵膦的水环境中,检测了对其亲本、子一代,子二代的发育、神经和生殖毒性,并从氧化应激和转录组的角度揭示了毒性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环境浓度下草铵膦通过影响谷胱甘肽循环,导致ROS体内小分子清除通路受阻,进而介导毒性,且外消旋草铵膦暴露引起各种指标的变化比L-草铵膦更显著,并在连续多代暴露后毒性持续积累。该结果为草铵膦的生态毒理学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参考。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赵旭与2020级博士研究生符瞰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骆焱平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课题组王兰英教授、张云飞讲师参与了该论文的指导工作。项目获得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ZDKJ2021041、ZDKJ2021035)的资助。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绿色农药的创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和防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1)、《Phytopathology》(2021)、《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2022)、《Chemistry & Biodiversity》(2022)、《Toxins》(2022)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3.137863
(审核:刘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