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人民日报》丨代代海大“南繁人” 接续耕耘育种“试验田”

2024.09.29 15:36

人民日报

通讯员:王一钦 王博 杨婕

北纬18度,一座科创新高地——崖州湾科技城正拔地而起。

全国已育成农作物新品种中,8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培育;崖州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挂牌的高价值专利已达2000多项,南繁事业不断“上新”。

一株稻苗揭“南繁篇章”

1970年,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被发现。由此揭开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篇章。

据统计,南繁杂交水稻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超九成出口的杂交稻育制种研究100%经过南繁。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归南繁。”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海南大学兼职教授袁隆平扎根于稻田之间、泥土之上,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发。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到“三系”配套成功,再到超级杂交稻的丰产,都能看到他在南繁的干劲。

袁隆平关心南繁的育人育种工作,担任了海南省高级科技顾问、高校及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等,抽空到各单位作报告。重视身边科研人员的再教育,科研之余还给他们上课辅导,并安排他们去进修深造、提升学历。曾多次写信给国家和有关部委领导希望支持海南的建设,为海南国家南繁基地、南繁科技城等建设提供很大帮助。

一纸传承寻“南繁之路”

袁隆平在海南作讲座时,经常说“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是科技之路的八字方针。

“非常自豪地说,我是海南省得到袁隆平先生亲自教诲、支持帮助最多的干部和专家。”海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曹兵分享起袁隆平在他笔记本扉页上的题词:南繁育种发现“野败”成就杂交水稻,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

自1994年调来海南,曹兵始终坚持为南繁科研事业出谋划策。

他率先定义了南繁概念内涵及英译、总结南繁十大贡献、提出南繁专业化、社会化机制。牵头筹建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南繁平台,填补了南繁科研机构的空白。建立南繁服务标准,推动南繁建设用地与社会投入实现突破;着力挖掘南繁科学精神,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年来,曹兵为南繁科研培养了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冠铭、“全国扶贫先进”杨小锋、“国贴专家”王效宁在内的十几位高级职称专家、劳模,建设南繁共享平台等,选育通过省新品种审定水稻十几个。

同为“老南繁人”的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研究员罗越华,常对袁隆平感念在心:“袁隆平对包括我在内的南繁科技工作者,影响是深远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超过60万人次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

一股干劲绘“南繁蓝图”

南繁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今年3月,由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研究员陈冠铭团队选育的甜瓜品种“脉珑3号”,获农业农村部登记证书,已在全国推广,成为国内网纹甜瓜品种的主栽品种,意味着我国的西甜瓜甜蜜产业版图实现进一步的延展。

过去哈密瓜均为北方夏秋栽培生产,海南岛难以种植,全国冬春季节市场没有供货。现在,在南繁育种的加持下,设施甜瓜已成为海南特色优势农产品,也是南繁成果转化效益最高的作物,成为海南农民致富的王牌产业。

海南担负着全国重要冬季菜篮子的使命,而种植冬季瓜菜也是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发展多元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

2018年初,现任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瞒着家人,主动请缨,前往那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期间,杨小锋推农技、育良种、建基地,带领农民积极引种南繁育种成果,推动种植业向“小而精”的蔬菜、水果方向发展。现在,村集体产业收入达到100余万元,父老乡亲在田野上纷纷种出致富新希望。

去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博士生杨壮选择留在研究院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被认定为海南省和崖州湾科技城的高层次人才。这使他更加坚定留在三亚、扎根南繁,决心在投身自贸港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拯救濒危的苏眉鱼?如何提升饲养石斑鱼的风味与口感?如何保障金鲳和章红鱼量大质优?跟着鱼“游曳”的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教授骆剑,在南繁找到了“栖息地”。

得益于海南良好的海洋环境资源,水产也能“南繁”。他利用海洋丰富的鱼类种质资源,不断攻克野种驯化与人工繁育,选育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海水鱼品种,为海南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文链接:

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6755322-500005793952

编辑:王一钦

审核:符 涛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Copyright © 2024 开云app体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