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在竞赛中知理 在实践中育人——海大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注入新可能

2022.12.07 16:48

宣传部

本站讯(记者杨婕梁现战 摄影 周婉晴)近日,第三届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中国海洋大学落下帷幕。我校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史开松、李奇朔、周鑫和张婵夺下本届仿真类特等奖。据悉,仿真类目是基于海上风力发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现实情况,要求参赛选手编写智能算法操控无人船,在仿真平台上展现海上智能协同能力。

谋定后动心向往之

“这次比赛是我们四人的学业导师张卫东教授推荐的。大家都在一个实验室,彼此之间都很熟悉。”问及参赛缘由时,周鑫回忆道。

在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读专业要求的基本课程,并取得必要的学分即可毕业;同时,围绕“一生一策”,学业导师还为学生规划定制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由此,学生便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学习和自我提升。

“八月中旬报名参赛后,我们便结合赛事要求以及个人所长,进行了分工,力求将每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队长史开松介绍道,“考虑到电脑性能对算法运行有正向影响,我们并没有过度追求极致的性能,而是选择了用团队中性能较低的电脑运行程序,以此来检测算法在仿真平台上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正是备赛初期的这一决定,为团队在决赛中的优异表现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决赛上看到主办方提供的设备时,我们很庆幸当初选择了稳定性较高的方案。”史开松说。“当时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备战决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要解决如何操纵帆船进行避障、如何给帆船规划出最优路径等专业问题也承受着来自强劲对手心理层面的压力以及因疫情防控面临的现实困境。

决赛前的一个月,团队成员均因疫情封控在家,时间紧、任务重、见面少、交流难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四座大山”,甚至曾一度产生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后来一想,都走到决赛了,现在放弃太不值当,更不能辜负老师的帮助与期待。”张婵说,言语中透露着坚定。

赛前测试。

团队讨论中。

狭路相逢,智勇者胜

自开赛以来,共有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170支队伍报名参赛。最终,除海南大学以外,还有来自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5支国内外知名高校团队进入决赛。

回想起决赛当晚紧张激烈的角逐,大家都捏了一把汗。“中国海洋大学的‘高研院一厂’是全程得分跟我们咬得很紧的一支队伍,决赛初始阶段,他们的帆船行驶算法非常稳定,即使转弯都没有晃动,我们一度以为要输了。”负责路径选择和优化的李奇朔说,“但是在后半程我们凭借更好的搜寻算法和最优路径,最终以一秒钟的微弱优势,有惊无险拿到了第一名。”

比赛取得了第一名,成员们高兴之余却又有些许遗憾。“‘高研院一厂’的帆船平衡算法让我十分佩服,很想和他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实现的。”李奇朔说,“像机甲大师赛,每年赛后各个队伍的优秀技术都会进行开源,参赛队伍之间交流借鉴互相学习,我们期待着海工大赛也能有这样的技术交流环节,各个队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决赛中。

复盘总结,再谋佳绩

“其实纵观整个比赛,我们最想感谢的就是学校给我们配备的学业导师张卫东老师。”周鑫真挚地说道。他们提到的张卫东教授是海南大学柔性引进的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德国洪堡学者。

决赛前,团队成员发现仿真平台测试的结果与计算值差距较大。“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查阅了有关船的控制文献并进行了大量测试,结合实际需求,对控制算法与寻迹算法进行了优化。”史开松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依据新的船体控制数据,团队成员最终得到了一个完整稳妥的路径规划方案。

团队成员与张卫东教授的相识正是得益于完全学分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合理规划和安排,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规划者和监督者。在张卫东教授的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内,成员们不仅能够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还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仪器,在一些软硬件的操作和专业思维的创新上他们早已领先同龄人。

目前,海南大学已经形成“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机制和书院成长导师、学业导师、校外导师、朋辈导师等携手育人模式,依托丰富资源、学科优势、多元支撑,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努力为学生创造社区共享与朋辈互动的新圈层。

队员合照。

(编辑:王一钦)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Copyright © 2024 开云app体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