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张赫)冬季的海岛已是寒风料峭,但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唐丽春,回想起八月份和学生一起在琼中县百花廊桥彩绘的日子,烈日炙烤的炎热和连绵不断的阴雨仿佛犹在昨天。
廊桥彩绘重现黎苗神话
在海南省琼中县内有两座并立的百花廊桥,依山傍水,独具风情,是通往百花岭的必经之路。琼中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也是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自治地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多次实地考察后,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唐丽春与学院领导商议,带领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先后70余人在百花廊桥以黎苗族风情文化为主题展开原创彩绘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少数民族故事,用颜料和画笔将昔日的贫困山村绘就成一幅美如油画的田园小镇。
在收集大量黎苗族文化的研究文献后,唐丽春和学生选定黎族的“大力神”传说、“鹿回头”“甘工鸟”等爱情神话故事;苗族的“盘皇节”神话故事,苗族绣染工艺、苗族婚嫁习俗等文化主题,设计了36幅组画和几十条横梁、侧梁图案,总面积超过1000平米。
盛夏的海岛烈日炎炎,天气变幻莫测,师生的衣裤不是被汗水浸湿就是被雨水淋透,但再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他们创作的热情——笔下的人物造型是否准确、神态是否传神、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创作的唯一标准,而琼中少数民族服饰的特征更是必须重视的环节。
创作初期,除了要适应从电脑画图到实地创作的转变,师生们还要克服高空作业的挑战,爬上四五米高的铁架,脚下是几十米深的河谷。
“廊桥彩绘是要永久保留的,它代表的是海大的形象,就必须展示出海大的水平。”面临种种考验,唐丽春对质量的要求依然不打折扣。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团队多次返工创作,不断修改构图、调整造型、改进色彩,只为无愧于海大人肩上的使命与担当。
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已是常态。烈日灼心,顶着太阳作画;入夜漆黑,打着手电筒照明。他们的无悔付出与执着坚持,最终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体量庞大的彩绘工程。
看着焕然一新的百花廊桥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神话人物,市民们纷纷感叹:“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里廊桥就旧貌换新颜了!”
依托设计承载社会责任
在唐丽春看来,高校不同于企业,其创作目的更加强调社会价值而非经济效益。“作品的美感和功能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传达正能量,做好价值引领。”唐丽春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份责任感如同星星火种点燃了学生的理想之原。
学生设计作品
几年前,唐丽春注意到,海南具有丰富的南洋文化,但却没有一张为人熟知的“名片”。为了让骑楼老街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看骑楼、画骑楼,用新的方式和风格再现骑楼古老的建筑和故事。学生在实地考察后创作出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骑楼老街,看到了传统建筑拥有的新思想新意境。旧日的南洋风情披上新衣,继续诠释着海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学生设计作品
学生设计作品
学生设计作品
学生设计作品
扎根海岛创办品牌赛事
蓝天、沙滩、白云......这些自然元素是人们对于海南的直观印象。
“相比于著作、论文的形式,绘画和设计更能直观地展现海南文化。”谈起海南的热带雨林、火山、红树林等丰饶的自然景观和资源,唐丽春语气中难掩自豪。但令人遗憾的是,海南文化资源丰富但并不为人熟知。于是,“让游客把海南带回家”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为让世界更加了解海南、关注海南,打造更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旅游形象,唐丽春筹备一年之久,于2017年牵头组织了首届国际大学生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以海南旅游文化为主题,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旅创新创意设计,立足本土、服务海南、博采众长,助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设计人才。
2020年,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380余所国内外高校投稿了5071份设计作品,最终各类别总计获奖99份,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完美收官。这一赛事提升了海南传统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海南文创设计与产业对接和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海南大学和海南省设计领域的品牌赛事。
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终评专家
“举办大赛的目的其实是想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唐丽春表示,学院计划加快校企合作落地,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用好设计服务地区产业、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
践行课程思政
扎根海岛育栋梁,一片丹心耀南疆。从教30年,唐丽春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孜孜不倦地指引学生如何发现美、运用美,感受艺术与设计的魅力,让有限的设计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编辑:余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