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各科研团队在Molecular Plant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以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为第一单位6篇,JCR 1区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1、代谢生物学罗杰教授团队建立新一代广泛靶向植物挥发组学方法
2024年4月29日,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罗杰教授团队组于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WTV 2.0: A high-coverage plant volatilomics method with a comprehensive selective ion monitoring acquisition m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基于2022年发表于同期刊的widely-targeted volatilomics (WTV) 1.0方法建立的新一代广泛靶向植物挥发组学方法。WTV 2.0在灵敏度与覆盖度方面较非靶方法和WTV 1.0方法有显著提升(图1 A),且用户可使用具有可视化操作界面的软件完成广靶采集方法的建立和数据分析(https://github.com/yuanhonglun/WTV_2.0)。
植物挥发物是植物与外界交流的信号分子,同时决定了作物的风味,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现阶段非靶方法存在灵敏度低的局限性;本文作者先前开发的WTV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覆盖度高和重现性好的优势,在植物挥发物领域的研究已有广泛应用。但WTV方法建立及数据分析流程繁琐耗时,且检测及定性覆盖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解决上述局限性,课题组开发了新一代广靶挥发组学方法(WTV 2.0):该方法包括3个具有可视化操作界面的软件模块:数据库建立模块(library builder) (图2 A)、采集方法生成模块(method generator) (图2 B)及数据分析模块(data analyzer) (图2 C)。我们首先使用非靶方法检测了93种植物的挥发物,并汇总了16篇文献报道的植物挥发物,使用数据库建立模块建立了包含2111个不重复信号的植物挥发物库;随后使用采集方法生成模块,选择出数据库中各物质足够用于准确定性且离子数量最少的定性离子,基于所选离子进行采集方法分段优化,建立了兼具高灵敏度和高覆盖度的comprehensive-selective ion monitoring (cSIM)模式的采集方法;数据分析模块可对cSIM数据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图1 B)。此外,作者提出了注释cSIM数据中未知物的策略,这些未知物可添加至广靶数据库及采集方法中,实现方法的自我扩展。
图1. A: WTV2.0方法优势;B: WTV 2.0方法流程
图2. A:数据库建立模块操作界面;B:采集方法生成模块操作界面;C:数据分析模块操作界面
使用WTV 2.0检测番茄挥发物时发现,WTV 2.0所检测信号信噪比中位数较非靶方法提升了7.6倍(图3 A),可检测与可定性物质数量较非靶方法和WTV 1.0方法提高了100%(图3 B),其自动定性准确性与AMDIS相当(图3 C)。此外,作者注释了番茄、芒果、百香果cSIM数据中的19种未知物,并将其添加至数据库和采集方法中,展示了方法的自我扩展功能。最后,作者使用WTV 2.0方法结合感官评价,揭示了薄荷呋喃可能是影响百香果风味的新物质。搭配对应的数据库时,WTV 2.0还可应用于基于气质联用的其他物种的挥发物和初生代谢物检测分析,以及食品、医药、农残、环境等领域的检测分析。
图3. A:非靶、WTV 1.0和WTV 2.0方法所测信号信噪比比较;B:不同方法可检测及可定性物质数量比较;C:不同方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罗杰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海南大学袁弘伦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刘振寰,硕士研究生蒋方一丁、苏荣秀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海南大学房传营副教授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Alisdair R. Fernie教授等也参与了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A20476),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GHYF2023005),崖州湾国家实验室2023基本科研项目经费,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科研项目(SYND-2022-02)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4001254
2、土壤植物互作与土壤健康团队在生物炭施入后对热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土壤植物互作与土壤健康团队在Agronomy期刊上发表题为“Effect of Biochar Types and Rates on SOC and Its Active Fractions in Tropical Farmlands of Chin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围绕不同生物炭类型和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施入水稻壳和花生壳生物炭增加了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储量和累积储量;与对照相比,60 t ha-1生物炭施入量有最低的可矿化碳累积储量;超过20 t ha-1生物炭施入量降低了土壤可矿化碳累积储量占比和活性有机碳占比。因此推断应用生物炭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水平,超过20 t ha-1生物炭施入量可降低土壤碳矿化、提升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4040676
图. Changes in cumulative stocks of SOC (a) and active carbon fractions (b) under R and P biochar treatments.
图.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b) among active carbon fractions, carbon stability,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under biochar application.
3、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团队在热带滨海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变异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近日,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团队硕士生郭琳媛、博士生Mir Muhammad Nizamani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华锋、祝志欣教授为通讯作者,在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中科院 2023 年小类1区,IF=6.4)期刊发表题为“Anthropogenic factors explain urban plant diversity across three tropical cities in China”文章,研究以热带滨海城市湛江、海口和三亚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人工和自然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旨在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人工种植和自然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差异,进一步阐明土地利用、人为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绿地维护)和气候环境条件对中国热带城市植物丰富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中国热带城市中人为因素在塑造城市植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植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土地利用的影响,由于在建筑物之间的开放区域创造了宝贵的绿色空间,住宅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更高。休闲娱乐区是最大的绿地,物种丰富度也较高,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区域,这表明保护这些区域可以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下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由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且人为影响仍是城市植物多样性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未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城市、开展长期观察,并纳入可能影响城市绿地的其他变量,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植物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对于评估城市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质量,确保城市绿地的公平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图.三个城市的位置和样地(A三个城市的位置;B、C、D分别为湛江、海口、三亚样地位置)
4、重要热带作物抗病分子机理与分子育种团队解析了胶孢炭疽菌CgEde1及CgMca调控致病力的分子机制
2024年4月,何朝族团队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Roles of CgEde1 and CgMca in Development and Virulence of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研究鉴定了酵母内吞蛋白Ede1在胶孢炭疽菌中的同源蛋白CgEde1,CgEde1的缺失导致胶孢炭疽菌营养生长、产孢和致病力受损。随后我们鉴定到CgEde1在病原菌中的相互作用蛋白CgMca(Metacaspase的同源物)。Metacaspase与caspase家族蛋白酶具有结构相似性,对于维持细胞的稳态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单敲除突变株ΔCgMca及双敲除突变株ΔCgEde1/ΔCgMca在产孢、孢子萌发及致病性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其次,CgMca的缺失导致突变株ΔCgMca及ΔCgEde1/ΔCgMca中出现明显的不可溶蛋白的聚集。此外,CgEde1和CgMca的同时缺失会导致病原菌孢子萌发点极性建立的异常。以上结果表明,CgEde1和CgMca通过调控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萌发及细胞内稳态的维持等方面,在橡胶树炭疽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建立植物炭疽病新型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5、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在长期施用有机肥缓解香蕉连作障碍的重要作用中取得进展
近日,海南大学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JCR1 区,中科院1区)上发表了题为“Mitigating soil degradation in continuous cropping banana fields throughlong-term organic fertilization: Insights from soil acidification, ammoniaoxid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的论文。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长期单施化肥与有机无机配施的蕉园(2010-2019年)土壤的酸缓冲能力、潜在硝化速率以及氨氧化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的差异特征。与自然土相比,长期施肥的蕉园土壤pH和酸缓冲能力显著降低,这与化肥施用导致土壤潜在硝化速率激增有关。有机无机配施的蕉园土壤的OM和TN含量显著增加,显著高于仅施用化肥的蕉园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氨氧化古菌中的Nitrosospharea和氨氧化细菌中的 Nitrosospira 适应长期施肥的蕉园土壤。长期单施化肥使蕉园土壤显著富集潜在致病的黄单胞菌(Xanthomonadaceae)。相反,潜在的有益链霉菌(Streptomyces)和节杆菌(Arthrobacter)在天然土壤中富集。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配施改善了土壤酸化问题,提搞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负面遗留影响。
图. Long-term fertilized banana field
6、热带特色果树团队在EgDGAT1参与的油棕果实组织中油脂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3年4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特色果树团队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了《EgbHLH63 negatively regulates palm fruit oil accumulation by repressing EgDGAT1 Transcription》一文。本研究发现从油棕中克隆的EgDGAT1的过表达使拟南芥种子油脂中的TAG含量提升了42%,在控制油脂合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借助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到了一个与EgDGAT1的启动子(proEgDGAT1)互作的转录因子(命名为EgbHLH63)。荧光定量结果显示EgbHLH63和EgDGAT1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拥有相似的动态表达趋势。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及EMSA等体外验证实验结果证明EgbHLH63能够通过识别E-box基序与proEgDGAT1结合。过表达了EgbHLH63的转基因油棕原生质体中,EgDGAT1的表达量相比于野生型减少了11倍。EgbHLH63的沉默恢复了转基因油棕胚状体中EgDGAT1的高效表达,同时TAG的含量增加了73.17%。这些结果表明EgbHLH63是EgDGTA1的转录抑制因子,通过限制EgDGAT1的转录和复制进而影响油脂的积累。
为了丰富对于EgbHLH63参与油脂代谢调控通路的了解,借助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到了与EgbHLH63互作其他功能蛋白,包括三个转录因子(EgULT1、EgZFP、EgAGL9)及六个蛋白激酶(EgSAPK2, EgOSK1, EgSTY13, EgPFK6, EgKIN10和EgMAPK3)。亚细胞定位及酵母自激活活性检测结果表明EgULT1和EgZFP同样定位于细胞核且均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符合转录因子的特征。进一步地研究结果表明EgULT1及EgZFP可通过分别识别B-box和AT-rich基序与proEgDGAT1结合从而负调控EgDGAT1的表达并最终影响油脂的积累。借助酵母双杂交、双荧光分子互补实验(BiFC)及GSTPull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转录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EgULT1及EgZFP均能够与EgbHLH63互作,但这种互作关系并没有在EgULT1和EgZFP的组合中出现。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于EgDGAT1参与的油棕果实中果皮组织中油脂代谢机制的理解,为提高油棕油脂的产量及品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图. EgbHLH63-EgDGAT1调控油棕果实中油脂代谢的分子机制
7、鱼类生殖与遗传团队在海南金鲳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为评估海南省金鲳(Trachinotus blochii)人工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背景及群体遗传结构,研究利用16对微卫星标记对采集自海南东方基地(晨海群体,CH)、陵水基地(青利群体,QL)、三亚基地(蓝粮群体,LL)共3家繁育公司的210尾金鲳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51个等位基因(Na),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30、0.714及0.679,各位点的基因流(Nm)平均为5.217。其中QL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群体间的Nei’s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17—0.038,AMOVA结果显示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7%。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将3个群体分为两个亚群(K=2),QL与LL构成遗传亚群I,而CH构成遗传亚群II。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STRUCTURE基本一致,并进一步揭示了CH群体与QL、LL群体之间在遗传结构上的差异。综上,3个不同来源的海南省金鲳养殖群体尚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存在一定的遗传结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金鲳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论文以“海南金鲳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为题,第一作者为中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繁研究院鱼类生殖与遗传课题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袁鑫,通讯作者为申惠君,水生生物学报(中文核心)已接收。
图.基于STRUCTURE的3个金鲳养殖群体遗传聚类分析
注:A.ΔK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K值为2;B, C. K=2及K=3时的STRUCTURE结果图,每一条垂线代表一个个体,红色为亚群Ⅰ,绿色为亚群Ⅱ,蓝色为亚群Ⅲ
图.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210尾金鲳个体的UPGMA系统进化树
注:○(A01—A50): QL群体;◆(SY01—SY30): LL群体;▲(C01—C50): LL群体;□(B01—B50): CH群体;▼(M01-M30): QL群体
8、热带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柔性纳米压电材料的自供能农业环境传感系统”由柔性压电薄膜、发电控制器、超低功耗传感子系统、高阻抗传感器、射频发射子系统、射频天线和信号接收子系统构成。系统基于柔性压电薄膜中的纳米压电组件实现对农业设施中微小能量的收集转化;通过微功耗控制器依据自供能电力状态调控射频发射子系统运行,间歇式发射传感数据,基于信号接收子系统远程无线读取,实现设施内环境感知,为农业传感系统提供了可用性、可部署性、环境兼容性更优的解决方案。
图.“一种基于柔性纳米压电材料的自供能农业环境传感系统”专利授权证书
软著“高精度农业用光源驱动系统控制软件”面向人工环境模拟系统光源驱动与控制过程。基于自主研制的Fox OS 9.0 Embedded Edition环境框架,实现高可靠性嵌入式控制、物联网无线操作管理。
软著“农业物联网嵌入式无线中继模块控制软件”用于智慧型温室、精准农业系统的物联网信号中继,提供边缘计算设备的网络唤醒功能。基于GZ-IOT高效率物联网环境框架,实现Wi-Fi物联网信号中继、物联网设备远程管理。
图.“高精度农业用光源驱动系统控制软件”著作权及“农业物联网嵌入式无线中继模块控制软件”著作权授权证书
1、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阮云泽教授受邀在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交流观摩活动上作经验分享
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交流观摩活动于4月27日-28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有关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农技协以及高校师生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海南大学南繁学院阮云泽教授作为本次交流观摩活动唯一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代表,在会上作了科技小院建设经验分享,受到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
图.阮云泽教授作科技小院建设经验分享
阮云泽教授为与会嘉宾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科技小院实施计划以及海南大学科技小院群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案例。她表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约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户籍人口是农民,20%的GDP来自农业,必须把“三农”工作摆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大视野、大思路、大举措抓实抓好。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下,海南省政府引领、央企民企联动和产业效益驱动的科技小院一盘棋的布局正在完善中,海南省将分步骤组织实施,积极构建“南繁、特色产业、热带果蔬菜产业”“种养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小院群。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最早一批获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理应在全省科技小院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农村科普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助推自贸港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海南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海南自贸港,注入强劲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主持海南大学南繁与热作大讲坛——产业应用与发展系列讲座第一期
为进一步繁荣热带农业学术文化,助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4月13日,海南大学南繁与热作大讲坛在三亚南繁研究院众创中心1004会议室举行。海南大学教授阮云泽和青年师生们共同聆听报告,教授阮云泽主持会议。
图.阮云泽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讲堂特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沈兵,带来题为“科学施肥与农化服务”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沈老师与师生面对面分享了自己对于施肥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思考与实践。沈老师强调农化服务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商品肥料为载体,以农业生产和肥料市场协调发展、互利双赢为目标,由肥料的生产、营销和施用三个主要环节共同组成的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产品生产前的保障,生产之中的保障,推广应用的保障是农化服务的重要环节。
图.沈兵老师作报告分享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活跃,同学们结合自身实践和经历向沈老师进行提问,沈老师耐心解答,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对施肥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怎么跟农户交流,怎么跟农户沟通也有了更多思考。
1、热带果蔬保鲜技术创新团队到三亚崖州区和天涯区芒果种植基地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
2024年4月12日,海南大学热带果蔬保鲜技术创新团队到崖州区鼎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天涯区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调研和技术指导。
海南鼎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集种植、生产、贮运销售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基地种植芒果、火龙果、番木瓜等特色热带水果约2000亩。公司的芒果品种主要有贵妃芒果和金煌芒果,目前正是贵妃芒果的采摘高峰期,特别是树上熟贵妃芒果因品质优良远销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廖董事长提出树上熟芒果成熟软化快、贮运销售难、采后损耗大等实际问题。保鲜技术团队针对这些问题,在成熟度控制、采后处理与包装、贮运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给予了精准的技术指导,为企业减少芒果采后损失、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在田间商讨采收成熟度的问题(左);指导芒果品质鉴定和调控(右)
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果种植、农业科技研发、仓储配送、预选分级、加工包装、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等。在海南省三亚市、乐东县、陵水县等市县拥有18块基地,合计1.1万亩。主要种植芒果、圣女果、燕窝果、百香果等优质热带水果品种。经过交流和讨论,目前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芒果果实生理病害发生严重,果实货架寿命太短、采后腐烂损失严重等。针对这些产业问题,热带果树保鲜技术团队在采前施肥管理、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采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公司进一步提高品质、减少采后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图.与企业座谈交流(左上);在采后处理加工厂指导(右上、下)
2、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团队赴植胶区指导橡胶树白粉病防控工作
2024年2至4月,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橡胶树病害疫情监测与防控首席专家、海南大学张宇教授及团队成员赴云南、海南、广东省20个主要植胶区进行橡胶树白粉病监测调查及田间技术指导。在期间,采用室内讲解和室外现场教学方式,对公司机关技术骨干、监测点监测人员、生产队干部,以及许多奋斗在植胶一线的胶工开展了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3次,发放《橡胶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资料》1000余份。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提升了植胶公司新进人员和干部对橡胶树病虫害识别、监测与防控技术,得到了各单位和胶工的一致好评。
图.田间技术指导与培训现场
3、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积极对接地方蔬菜产业需求——指导蔬菜种植基地智能升降温室使用与维护保养
海南等沿海地区夏季台风常发,对设施农业生产,尤其是温室产生巨大考验,每年因强台风对温室破坏和农作物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通常应对极端天气有提升温室骨架结构强度和提前卷膜等手段,第一种方法会使温室造价指数级增加,后者对保护温室结构作用不显著,并且卷膜之后立柱、横梁和棚顶的机构还处于台风气流中,并且以悬臂的形式受力,容易产生倾覆破坏。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团队研发了智能升降温室及其配套装备,并在海口菜篮子大荒洋蔬菜种植基地投入使用。2024年4月9日,团队骨干成员为种植方讲解智能升降温室使用与维护保养方法。
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积极对接地方蔬菜产业需求,在蔬菜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以及园艺设施设计建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团队6人成为海南省2024年第一批入库科技特派员。
4、热带作物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前往定安县开展圣女果技术培训
2024年4月19日,热带作物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前往定安县定城镇潭黎村展示圣女果病虫害绿色防治及栽培新技术推广。参与本次培训的包括海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孪玉凤副院长,非学历教育办公室符贤主任、蒙生儒、王唯唯老师,定安县农业科技中心陈龙主任、谭诚攀副主任和定安县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圣女果种植农户等。
团队成员金海峰博士在培训过程中详细介绍了圣女果种植过程中一些常见病虫害重要识别特征及防治的关键措施,并对农户提出的农药安全应用、相似病害鉴别诊断以及害虫抗药性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现场解答,通过现场演示、技术指导以及互动交流的方式,使种植户对圣女果病虫害防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新的栽培技能。通过本次农业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定安县圣女果种植户的技术水平,也为推动当地圣女果产业的绿色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1、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顺利举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热作区中低产田和丘陵坡地产能及生态价值提升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
4月12日,由海南大学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热作区中低产田和丘陵坡地产能及生态价值提升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在海南三亚顺利举办。本项目由海南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境博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参与。
项目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田有国处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谢江辉副院长、西南大学陈新平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李永涛院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贾仲君研究员作为项目咨询专家。
曹兵副校长在启动会上致辞,对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对本项目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指出,海南大学作为本项目的牵头单位,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将全力支持项目开展,做好协调和支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和各项任务圆满成功。项目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侯仁杰专员向与会人员介绍项目管理要求,并要求各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标志性成果的凝练。曹兵副校长宣读项目专家组名单并颁发聘书。
在项目汇报环节,负责人阮云泽针对整个项目背景、实施方案、预期成果与进度进行了汇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熊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林清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颖、海南大学阮云泽教授分别就课题1-5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进展进行了汇报。
在质询与论证环节,咨询专家对整个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技术难度、考核要求等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对关键的地方进行了梳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海南省土壤肥料总站、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海南省科协/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海南省科技小院群牵头组织单位)及项目组全体人员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参会。
2、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菜用甘薯岗位科学家团队到澄迈参加2024年海南地瓜产业发展大会
4月26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菜用甘薯岗位科学家团队到澄迈参加2024年海南地瓜产业发展大会暨澄迈县第十二届桥头地瓜文化节。来自全省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的代表、地瓜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南地瓜产业的发展、共同商议如何推动地瓜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4月27日,第十二届桥头地瓜文化节在澄迈桥头举行。文化节以“薯香鱼跃,缤纷桥头”为主题,以地瓜为媒介,结合文艺演出、产品展示、骑行等活动,打造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事。
图. 2024年海南地瓜产业发展大会暨澄迈县第十二届桥头地瓜文化节现场
1、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的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
4月12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关于选树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最美研究生”的通知》(农技协发字〔2024〕6号)要求,经专家评审,评选出60个“最美科技小院”,50个“最美研究生”。其中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建设的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获得最“美科技小院称号”。海南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在乐东、东方两个市县建立了10个500亩规模以上的种植农场和1个火龙果育种中心,其中,红心火龙果种植面积5000余亩、全年产量超4000万斤,燕窝果种植面积3000余亩、全年产量300万斤,基地经济效益增加约200万元/年。
图.热带耕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质量保育团队建设的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获得“最美科技小院称号”
1、热带大豆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主持完成海南省冬季鲜食大豆联合体品种审定区域试验
为进一步加快海南省冬季鲜食大豆品种选育进程,由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大豆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主持,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共同参与实施并完成海南省首次冬季鲜食大豆联合体品种审定区域试验工作。本次审定工作在海南省种子总站指导下,以临高、崖州、昌江、东方及乐东5个基地作为承试地点,共播种鲜食大豆新品种8份,对照品种3份。目前,已完成鲜食大豆的种植以及田间调查、考种及测产等工作,正组织专家对本次联合体区域试验进行审查和复核。此外,课题组已于2024年4月份在崖城坝头基地种植了1500份大豆种质及耐高温群体材料,为筛选热区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及基因挖掘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
图.海南省冬季鲜食大豆联合体区域试验(承试地点-昌江、东方、乐东临高、崖城)
编辑:史程风 审核人:白大娟签发人: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