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喆(1907年2月-1989年6月),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全国焊接专业创始人之一,天津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被誉为焊接第一人。先后任南开大学电机系教授、西南联大教授、南开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焊接专业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他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1952年转入天津大学任教。孟先生曾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后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创设我国第一批焊接专业,并自学俄语翻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焊接专业教材,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在1958年领导焊接焊接结构的师生,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台1200顿焊接宽版拉伸试验机,为焊接拉伸试验奠定了宝贵基础。70年代领导团队开展了“焊接应力变形”、“低温钢断裂韧性”、“九江大桥用钢断裂韧性”等研究工作并应用于诸多重点工程,在国内焊接领域形成重大的影响。曾获得国家教委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孟广喆教授作为著名的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焊接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1952年创办的天津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孟广喆教授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创办和发展天津大学的焊接专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一批优秀教师和科研骨干,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焊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焊接界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为天津大学建立和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和科研队伍。
孟广喆教授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期间承担了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热力学、热力工程、汽车工程、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发电工程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教学效果好,受到张伯苓校长的赞赏和师生们的爱戴。无论是在南开还是在西南联大都是以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著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回忆在西南联大学习经历时曾提到:“孟广喆教授的‘热力学’,每周必考,使学生不得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孟教授讲课语言生动、透彻深刻,尽管他对学生要求极严,但大家对他都很尊敬。”
在创办天大焊接专业的过程中,孟广喆教授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坚持试办一届焊接专业专修班,取得经验再办本科的准则。仅在1952年招收了一届焊接专修班,1954年49名焊接专修科学生毕业。1955年才开始招收焊接本科生。
1952年9月第一届两年制焊接专业专修生入学,这也是中国高校以焊接专业名义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它向世人宣告,天津大学焊接专业诞生了。
经过一年的筹备和专业试办,1953年9月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孟广喆教授任主任。
专业建设初期,讲课的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原苏联的教材。孟广喆教授为了给师生们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他突击自学俄语,在一年中翻译了米哈依洛夫的《焊接金属结构的制造》和尼古拉耶夫的《焊接结构学》等参考书,其中《焊接金属结构的制造》翻译本后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孟先生亲自给学生主讲“焊接结构学”,编写课程讲义。
从1962年焊接专业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即所谓的三大知识体系:焊接冶金与材料可焊性的知识体系、焊接工艺与设备的知识体系、焊接结构的知识体系;焊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焊接设备(弧焊电源)、焊接原理(焊接冶金)、熔焊(焊接工艺方法)、焊接结构。这样的知识体系及主干课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天津大学焊接专业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同时得到批准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孟广喆教授成为天津大学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九位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1982年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单平。单平于1985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天津市、天津大学、天津大学焊接专业的第一位工学博士。
孟先生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他的同事霍立兴教授回忆说:“七十岁高龄的孟先生仍然坚持自己开试验机,天气很热,孟老就穿个大背心,汗流浃背,但是劲头很足,出了数据大声喊着让助手记录。
为了培养焊接人才,促进焊接事业的发展,孟广喆教授在他从事教育工作52周年之际,于1984年从自己个人积蓄中捐款一万元设立了“焊接技术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焊接专业教师(后改为青年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孟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自立自强、攻坚克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