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家--姚建年院士
2021年11月19日 17:44  点击: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1953年9月生于福建晋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和国际纳米制造学会的fellow,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国综合研究中心顾问。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个人觉得名校和非名校学生的差别不大,相对来说,名校培养的学生成材率更大一些。”姚建年说,目前名校、非名校都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名校、非名校在达标教育上差别不大,“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更应该有坚强的信心,更加努力,也能实现大理想。”

回想大学时光,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姚建年的记忆依然清晰。

“我们年级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我算承上启下吧。”姚建年说,当时学生学习特别刻苦,到了很晚,图书馆里依然坐满了苦读的同学,“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92年,姚建年到日本攻读博士,期间,他在《自然》上发表了《三氧化钼薄膜的可见光变色效应》的论文。这篇论文是无机半导体薄膜光致变色材料领域中发表在《自然》上的第一篇文章,直到几年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才又发表过一篇,这一成绩引起学术界对姚建年的注意。

1994年,姚建年回国到感光所做王宽诚科研基金项目。听了当时还是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的一番鼓励的话后,在日本留学和研究8年的姚建年对国内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国家在快速发展,尽管一时科研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有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后来的情况也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选择回国做研究是对的。”

1995年,姚建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觉得可以开始做点事了。同年8月,姚建年从日本回国,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回国后,感光化学所给了姚建年一间30多平方米的空房子,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姚建年从原感光所副所长陈萍老师那里“转借”到一个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就这样一个导师带着一个学生开始了研究工作。

实验室筹建伊始,因为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和所里别的实验室共用,为了省点经费,他也曾到所外去搞实验。姚建年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中的物理化学分支,这一理化学科交叉背景也让他在克服实验困难时派上了用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也从中受益匪浅。

当时感光化学所所长佟振和,把姚建年和几个从国外回来的学者组成一个“青年实验室”,由姚建年任实验室主任。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一支精干的研究梯队。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起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姚建年院士,物理化学家,是光化学与光信息功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研究,在利用纳米尺度效应调控有机分子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能、无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光致变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迄今已在Nature,Acc.Chem. Res.,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CS Nano,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Comm.等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出版合著和合作译著各一部。姚建年院士在有机功能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基于分子设计的有机纳米结构的形貌调控,液相胶体化学反应法对低维结构形成动力学过程的调控,有机纳米结构的特异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就像在有机功能纳米结构研究上,考虑到纳米结构在无机半导体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有机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可设计性以及材料合成及制备方法上的灵活性都使得有机纳米结构的研究尤为重要。姚建年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分子设计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控制,制备有机纳米/亚微米结构,研究这些纳米/亚微米结构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他先后发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多种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的尺寸依赖性;发展了多种制备有机纳米结构的方法,并借此开发了多种低维有机纳米功能材料,包括多色发光、白光材料以及光波导和紫外激光器材料等。

出身于非名校的姚建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及对学术工作的执着追求。然而如今就业时,招聘方越来越看重求职者是否为名校出身,更有不少好单位打出“非名校不录”的硬性标准,这让不少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声叹息:大学四年努力又如何,入学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姚建年成功的例子给非名校的大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只要自己努力,就算非名校也能取得大成就。非名校的人也可以给国家带来动力。

Copyright ©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