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却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他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就是黄伯云,粉末冶金专家,是一名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他,用材料武装中国。
他,花了15年,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材料方面不再受外国打压,古有铁匠十年磨一剑,今有黄伯云以十五载光阴让中国的航天飞机遨游于太空之中。8年时间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随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到了美国,女儿渴望继续在美学习。面对着祖国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黄伯云说:“我的根在中国!”他为了国家大业,放弃了无数的橄榄枝,困难利益磨不灭赤子之心。1988年5月,黄伯云义无反顾地回到岳麓山下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当时,他是以博士后身份回国的第一人,紧接着,他投入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废寝忘食只为做出更高强度、更耐用的材料。
家国情怀,在他那里更加明亮,布满光芒,家国情怀成为他的精神底色!
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开个人得失,敢于为祖国的强大进行技术创新!他说:“发现人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还要跟着人家后面走,即使成功了,只会永远落后。为了国家,我们要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矢志创新,在他那里更加鲜活,更加炙热。
20年来,只顾埋头,不问个人前程,呕心沥血,只为祖国强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凝聚着他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他曾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该自行研发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要争第一。”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誓言。
7000多个日日夜夜,与黑夜抢时间,与国际技术压力抗争,只为不让中国的航空事业命脉握在别国的手中。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从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是他的精神写照,挫折失败浇不灭他的一腔热血,赤子之心助他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即使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进行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制造技术研究,该技术于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后他又进行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研究,此项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作为一名科学家,黄伯云在科学研究上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探究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高校科研人员,激发他们为国家、为社会研制出更多的成果。正是像黄伯云这样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科学家,以他们敢于攻克任何难关的勇气,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黄伯云实验炉里那不熄的火焰,点亮的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历史。
黄伯云在信息的革命到来之时,说:实际上信息的革命是材料的革命所引起的,所以材料的发展能够走在前面,哪有好的材料,就会引起一场整个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因为黄伯云,中国在航空制动材料领域的国际地位变了,为了强大的材料事业,需要有更多的“黄伯云”站出来,这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步入材料,这一生便是一个材料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的材料发展历史长卷中留下浓重一笔,让人向往,让人敬仰。我们应当如黄伯云以及许许多多的材料人一样,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用拳拳赤子之心,为国出力,助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