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材料人物故事--卢柯
2021年11月19日 16:39  点击: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自1981年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后,便开始了他的材料探索之旅。经过4年本科学习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由于其在材料方面的努力学习,在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而他在1990年1月完成博士学业后,选择了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继续进行学术上的研究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他曾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

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 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 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

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虽然材料多是幕后工作,或是朴实无华,需在探索中发掘一线灵光,但正如卢柯老师鼓励学生的那些话:要永远充满着冒险的勇气。而不仅仅是勇气,更要能耐得住寂寞,做得住冷板凳。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征路要走,我们还有80、90、100周年需要去建设,心怀理想、勇气和一颗为国家奉献的心,向卢柯前辈学习,矢志创新,以青春之我,献青春国家,做一个爱国奉献、实事求是、爱国奉献、兴学强国的材料人。

Copyright ©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