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
2021年11月18日 16:52  点击:

赵梓森,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3年起,赵梓森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中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赵梓森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赵梓森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少年赤子心

赵梓森小时候特爱捣鼓些小制作,他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因陋就简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因为他买不起玩具,所以看到别人有玩具飞机,他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模型飞机,恰好上海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赵梓森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去参赛,没想到还得了名次,他更没想到当时的国民党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给他发奖。

赵梓森和他弟弟在20世纪40年代尝试过组装矿石收音机,由于买不到矿石,他和弟弟一起自制检波氧化铜。他们用火加温使铜氧化,然后以此为材料制作了收音机,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爬到屋顶去检测时,却没有收到任何声音,原来,能检波的是氧化亚铜晶体。虽然这个矿石收音机制作失败了,但赵梓森没有气馁,他依然兴趣盎然地自制氢气、氧气,以及各种小玩物,譬如电磁铁、小马达等。赵梓森对我说:“别看小时候做的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但涉及了科学的诸多问题,如制取氢气,就涉及到化学问题,做模型飞机,不懂几何就不行,做小马达,更离不开物理。

也许是看到赵梓森的这些兴趣,小时候的化学老师很喜欢赵梓森,写信给赵梓森,鼓励赵梓森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也许是因为年少对的制作喜爱,从而铸就了赵梓森的科学梦。

爱国报国心

赵梓森说:“爱国,即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的灵魂与动力”。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强占了他们家新盖的房子,全家人被迫颠沛流离,逃进英租界。然而,全家只租得起一间阁楼,那是一间很矮的隔层,大人不能站直,晚上9个人都睡在地板上。全家经济十分困难,只能吃杂粮拌盐油代菜,尝尽生活艰辛,却也促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顽强拼搏心

1969年,武汉邮电学院交给赵梓森一项重任,让他担任大气传输光通信课题室副主任。当时这项课题是由邮电部下达到武汉邮电学院的。刚开始,他们试验的空气传输有效距离只要8米,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赵梓森和他的同事把8米迅速提高到10公里。试验是在一个晚上进行的,他们爬上汉口六渡桥一个武汉当时最高的水塔上,用点钨灯对准10公里处的青山海运工程学院,试验获得了成功。但赵梓森没有多少高兴的表示,因为他们发现大气传输光通信不能全天候通信,碰上雨、雪、雾等天气,这套装置就失灵了,而邮电通信怎么可能容忍有一刻的中断呢?通过这个实验,赵梓森得出结论:搞大气传输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

赵梓森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条件又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攻关。研制光纤是一个有毒有危险的化学过程,随时都有爆炸和中毒的危险。赵梓森每次碰到危险活时总是抢在前面。在一次试验中,四氯化硅从管道中溢出,生成的氯气和盐酸冲进他的眼睛和口腔,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口腔也发火,直淌黄水。同事们强行将他送进医院,结果伤未痊愈,他又回到了试验室。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同事们一道历尽千辛万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经过两年的研制,于1979年拉制出来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事隔3年,赵梓森和同事们一道又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8兆毕/秒光缆市话通信工程。

Copyright © 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