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下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工作坊”第十二期如期举行。本期报告人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王志强副编审。评议人为: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程志敏教授、谢永康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匡一副教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巍博士。报告会由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子忠副教授主持,海南大学社科中心蔡鹏飞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菜琼老师,三亚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超超老师和数位海南大学研究生参与了报告。
王志强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古今之变视域中的1848年法国革命与路易·波拿巴”。王志强老师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其报告。首先他从本身就蕴含“古今之变”要义的革命(Revolution)一词谈起,由此在古今之变与1848年法国革命之间建立起来勾连,并阐述法国大革命使得Revolution具有了现代含义,即革命的现代含义与其古典含义正好相反,“革命”不再描绘周而复始循环的“圆圈”,革命首先是一个“点”,它是颠覆过去的历史“终点”,又是创生新纪元的“起点”。其次他认为与革命含义的古今倒转类似,共和制降临法国时所呈现的精神与古典共和精神的混合、均衡理念完全相反;法国大革命一开始就内含激进主义的精神,它否定了古典共和精神的温和性,将共和主义的美德与极致的革命暴力相联系,由此而后的系列革命中之共和精神可以归结为从“混合”与“均衡”到“美德”与“平等”,再到“激进”与“恐怖”的古今意义的倒转,呈现了一种“古代文明与现代野蛮”的悖论。这一悖论既解释了作为终结循环和下降的古典方案——共和制为何又成为现代法国革命循环和混乱的起点,也显示了形式性古今同构背后的社会基础的古今之变。最后王志强老师认为因为马克思认识到今社会基础的差别决定了表面循环背后历史机理的本质不同,因此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明确反对用简单的循环论去刻画1848年法国革命的“下降”;但是由于法国革命自身在修辞上模仿先人和现实的法国革命进程本身的“循环”和“下降”,因此马克思也要处理“循环”和“下降”问题,以及处理这一问题中所透露出的唯物史观。
在点评环节,程志敏教授肯定了报告所呈现出的综合古典学、马克思主义等多种学派资源的创作抱负,以及它在辨析古典共和与现代共和之别上的清晰脉络;并从古典学角度对报告文稿中的用词与参考文献的选择进行了精细的评鉴,进而提出修改完善之建议,例如他敏锐指出现代共和制与古代的混合政体不完全一样,前者的对立面是“帝制”,而后者的对立面是所有政体。
谢永康教授也肯定了报告文稿的宏大视野与论述脉络的清晰性,并从马学科角度提出了马克思兼具历史的参与者与旁观者这双重身份,如何影响他处理包括法国革命在内的历史问题这一重要议题;这一议题是开放的,因而也激起了与会者热烈的交互讨论。
丁匡一老师认为报告文稿的角度颇有新意,从马克思的历史文本中提炼政治哲学思想。这种政治哲学思想有别于以公平正义为轴心的当代政治哲学旨趣。
曹巍老师充分肯定本次报告文稿的学术价值,并从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拓展、历史哲学原理阐释以及文章著作引用注释规范三个层面进行了评议,认为该报告成果推进了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由微观着手到宏观把握的视角转变,具有较好的学理性启发。
此外,袁菜琼、李超超等老师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点评。
报告的最后环节,主持人秦子忠老师对王志强老师近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报告和与谈者的细致点评表示感谢,并且认为鉴于这次报告文稿的高质量,相比以往,本次评议肯定性评价更多些。继而秦老师也表达了马工坊的创办初心,坚持以批判性对话推进学术讨论与研究。最后,他诚挚地感谢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工作坊在经费与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表示会持续把马工坊办下去,增进学院学术氛围,助力学院研究生培养。
(编辑:朱文婷 审阅:唐敏、秦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