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鼓励经典阅读,4月28日晚,湖畔讲坛第160期讲座在海南大学图书馆北馆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会长阮忠开讲“东坡海南路”学术讲座。
阮忠教授结合文史典籍资料以及个人的研学感悟,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苏东坡晚年在海南生活的三年时光,展示了这位宋代文豪乐观豁达的精神财富,以及“海南三书”给海南留下的文化遗产,让在场近二百名师生了解了海南以东坡文化作为自贸港建设的文化抓手的意义。
在讲座中,阮忠教授从苏东坡抵别海南的时间点讲起,分析东坡居儋三年内足迹所到之处,即琼州、临高、儋州、澄迈、昌江五地。东坡行经一地,造福一方:在琼山发现双泉,即苏公祠内的“浮粟泉”,自此汲水而食的百姓络绎不绝;临高的苏来村,相传是苏轼来过,村民怀念他,故名,但目前尚存争议;儋州是苏东坡在海南主要的居住地,今儋州尚有东坡书院、桄榔庵旧址、中正碑等历史遗迹用以佐证。东坡初居儋时,“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不多时,东坡便从悲苦中走出来,阮忠教授引用苏轼创作的作品《新居》来讲述东坡面对艰难困苦时依旧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指出苏东坡在诗里描绘出明媚的田园风光,此时他仿佛不再是流贬之官,而是隐逸之士,充满了愉悦的情绪。东坡居儋,好饮酒,劝农勤劳、耕作,论道课徒,收学生姜唐佐,遍和陶诗,以陶诗之题之韵书写自己的生活,平静而悠然;阮忠教授指出学界用治平寺碑和峻灵王庙碑佐证东坡曾去过昌江;一般认为,东坡在澄迈通潮阁登上海南。阮忠教授强调了东坡“海南三书”,亦称“经学三书”的重要性,认为东坡居儋,最大的功业是“海南三书”。
此外,阮忠教授指出苏东坡在海南的最后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意味深长,在比兴中说人生解脱,新生活的开始。而对居儋三年的生活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仍然充满了乐观精神。全然不是当初说到海南先作棺、再作墓的东坡。
最后,阮忠教授引用苏东坡于海南北归途中所写的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诗鼓励学子们在面对艰难困境时要乐观、积极,培养豁达的生活态度。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场师生就苏轼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提问,阮忠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给予了解答。
(文/陈碧莹 陈俊霖 图/陈碧莹)
![](//www.pwnwords.com/lib/__local/6/A8/B8/011273A29DDD954455A32A4844C_FADA8672_C58C0.png)
![](//www.pwnwords.com/lib/__local/1/C5/8E/D9C155685885F4078693FFDC89A_3CB2FEBC_C7B4A.png)
![](//www.pwnwords.com/lib/__local/B/1D/FE/3D93578241B4E286B8729F779E9_72D2C43F_C7B4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