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图书馆
  2. 移动图书馆
  3. 图书馆旧版
  4. 学校主页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馆内新闻>> 正文
    馆内新闻
    图书馆“湖畔讲坛”——生活中的化学与健康
    2014年11月18日 00:00

2014年11月14日晚,图书馆“湖畔讲坛”第44期之“生活中的化学与健康”讲座在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冯玉红教授。针对生活中化学与健康的联系,冯玉红教授分别从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向师生们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讲座伊始,冯教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化学是把双刃剑”。无论是现代通信中的光缆,还是日常的吃穿,化学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但大量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由于某些物品不可降解性、或有污染,对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尤其当苏丹红、瘦肉精等非食品添加剂被非法使用在食品中,直接危害了我们的健康。

在穿衣方面,冯玉红教授向听众普及了各种服装材质的中英文标识,比较了棉麻、尼龙等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不同。她建议在选购贴身衣物时应选择含纯棉(cotton)较多的,外套等其它衣物在购买时要参照标签进行鉴别,把对身体的伤害尽可能减少。“纺织产业其实是污染比较大的产业,”冯教授说道“衣物生产时使用的纺织助剂会对皮肤有刺激,所以刚买来的衣物一定要洗过后再上身”,并用图片说明了牛仔裤的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污染工业。除了生产衣物时应用到化学,在清洗时用的洗涤剂同样不容小觑。 “长期过多的接触洗涤剂,会损伤人的神经中枢系统,在购买时尽量选择功能简单的洗洁剂,同时洗衣时要多漂洗干净。” 最后,冯教授倡导大家要环保穿衣,物尽其用。

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冯教授从当下普遍的误区“微量元素”如铁、碘、硒讲起,谈到过量补充微量元素反而会危害身体健康,而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才能让人延年益寿。她讲解了如何正确饮食,包括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等的区别,以及食品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例如“苯甲酸和苯甲酸钠”是常用的防腐食品添加剂,但长期食用会危害肾脏。在有条件时,她建议大家尽量少吃带包装的食品,同时对“自来水烧开有致癌物质”和“矿泉水瓶底的标识”两个网络传言予以了澄清。

在日用品与化学方面,结合海大学子用塑料袋装饭菜的现象,冯教授以一名化学工作者的身份建议大家自带饭盒而不要偷懒,同时还要尽可能少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纸巾纸杯等用具,因为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是很稳定的,但加工时添加的一些有机溶剂(防氧、防水)涂层会留存有害、有毒的物质。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用品更是无孔不入。冯玉红教授介绍家居装修时说道,甲醛、苯、氨气等挥发性有机物,都是可致癌的物质,其有害释放可达3-15年。而环境激素,如焚烧垃圾,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废水废气废品,身边的塑化剂等都对健康有潜在伤害。

最后,她建议大家尽量使用环保健康的物品,继续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环境日益变差的今天尤为重要,同时把健康生活的理念传达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倡导大家一起来珍爱我们的生存环境,珍爱我们的生命。

(文字:海大记者团周倩 王雷;修改:图书馆张红霞)

    图书馆新浪微博 图书馆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