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晚8点,图书馆“湖畔讲坛”系列之“理想照进现实”法律讲座在北馆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我校法学院王琳副教授,有一百多位同学前来听讲。
王琳副教授从“也许你不关心法治,但法治正在关心你”谈起,解读人从胎儿时期尚未出生起,法律就伴随我们的一生,从而消除我们的一个错误的法治观念:以为刑法才是法治,日常生活与法无关。
随后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法律建设的发展之路:1、法制:中国人的百年梦寻,2、依法治国1.0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3、依法治国2.0版:让理想照进现实,4、法治升级在路上。
一百多年前,清朝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第一部“法律”的雏形。新中国建立后制定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走上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开创“依法治国”的1.0版,经过近20年的时间,到1997年,“法制”观念才从“刀制”转变为“法治”的理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道变革,确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可谓“依法治国”的2.0版。
随后,王琳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一个总目标,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位一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五个现代化:即在四个旧的现代化基础之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大体系:具体要建设和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以及要实现的六项重大任务。
最后,王琳副教授以卢梭“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的话语作结,强调国家、政府和社会民众都要在走向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司其职,尤其离不开公民的法治意识与广泛参与。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有些同学提出了在学习法律、认识法律上的诸多困惑,王琳副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图书馆“湖畔讲坛”第43期学术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海大记者团周倩 王黎;修改:图书馆张红霞 摄影:李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