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一日, 62岁的苏轼,贬谪到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 正月十二日,哲宗卒,徽宗立,翌日大赦天下; 五月,苏轼接到遇赦诰命;六月二十日,65岁的苏东坡离岛渡海北归。归途中,经过金山寺,他从容淡定地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为士大夫,苏轼的政治功业理想无疑是在古则成为伊尹、周公、管仲、乐毅、孔明、韩愈一样的名相、贤人、百世师,在今则效法韩、范、富、欧、司马诸公,成为出将入相、三公九卿这样的国 家栋梁,因为这些古今圣贤都有共同的根性本质:普通的身份和起点(匹夫),非凡的成就(百世师与天下法);爱民如子,致民以福;国家为尚,公而忘私;忠君之事,致君尧舜;贤良方正,果敢勇猛……
但到最后,连地方官都做不了了,连生存都成问题了,苏东坡在海南儋州的短短三年,到底建立了什么样的功业?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海滨教授做客湖畔讲坛第132、133期,于2020年6月19日、7月3日连续两场在线直播,为广大师生分享他的精彩讲述:“苏东坡的儋州功业”。
海滨教授把苏东坡的儋州功业归纳为三个方面:民生功业、文章功业和人格功业。
苏东坡在海南建立的民生功业,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琼崖从此破天荒”。海滨老师一一例举东坡在海南劝农易俗、广播药方,指凿“洗心”、“浮粟”双泉;劝乡贤置“载酒堂”,东坡在此教授学生、指导“作文之法”,中有姜唐佐成为海南第一举人,等等苏东坡关注儋州子弟、海南百姓的民生教育的生动故事。
在文章功业方面,海滨教授指出苏东坡先后共和陶诗124首,和陶从扬州开始,集中在惠州和儋州,但高峰是在儋州。此外,琼崖的田园风光、淳朴民风让他在咏史怀古、安贫乐道中,最终在海南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并强调这“既成三书”的极端重要性:“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苏轼一生勤于读书思考与学术著述,从积极入世、明于治乱的儒家入,经过道家渐染与影响,研读佛教经典并与孔、老相参,最后又回到儒家经典,推明上古之绝学,在海南完成的《易传》《论语说》《书传》三书,在后世得到了极高评价。
人格功业。首先,苏轼作为曾经“居庙堂之高”的君师,贬谪到海南后,“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其亲民乐民的平民人格就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最终,论及人生人性,苏轼对于人生际遇的不确定性的概括——“应似飞鸿踏雪泥”,对于祸福得失的相对性的总结——“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对于以人为本的绝对性的表达——“但愿人长久”,在居儋期间都获得了更丰富更深刻彻底的生命体验和超越,苏轼用自己在儋州的生命实践最大限度地证悟了上述三种生命态度。
苏轼在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并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但苏轼渡不渡海,已经不重要,他已经完成自度,证悟了人生,了无遗憾。
最后,海滨教授总结说:在孤岛上几乎一无所有的苏轼,将儋州子弟、海南百姓、天下读书人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出发点,作为自己极其有限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落脚点,彻底舍弃小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体现出一种绝对性,营造了一个无限丰富的现实和精神世界,创造了三个功业,产生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而得以流芳百世。
这两场讲座是湖畔讲坛自创办十年以来,首次开办线上直播,吸引了600多人在线观看,获得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