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沙1月7日电(记者郭信峰、石昊、傅勇涛)6日一大早,花样的裙摆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出现在南海小岛。近30名海南高校师生搭乘执行首个补给任务的“三沙1号”,登上了三沙市永兴岛。
这些来参加“海洋强国青春冬令营”的年轻人都是第一次上岛,对一切充满了好奇,看到一株花一棵树都要停下来拍照留念。登上永兴岛,最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在茫茫大洋深处,竟有一座如此繁忙的海上城市。
卢裕冲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他说:“这里比我想象中还漂亮,岛上还有这么多好看的建筑和忙碌的商业街,真想在三沙多住几天!”
坐落在海南岛东南200余海里的永兴岛,长期以来饱受交通不便、物资紧张、生活闭塞之苦。而交通补给船成了连接海南本岛和三沙两地的“脐带”和“生命之舟”。
2012年7月,三沙市正式成立后,这一状况正在得到迅速改变。从几十吨的木船、100吨的铁船、500吨的渔船、2500吨的“琼沙3号”,到7800吨的“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沙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次大学生们所乘坐的“三沙1号”是三沙史上最先进的交通补给船。这艘耗资2.9亿元的巨轮,掀开南海补给的崭新一页:不仅将航行时间缩短5个多小时,交通保障能力提升4倍,航区还能覆盖整个南海,对三沙岛礁的补给能力大大提高。
船越来越大的背后是越来越旺盛的交通补给需求。建市两年半以来,三沙大规模的民生基建工程从未停息。
如今,渔家有了四季可用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多数渔民买了冰箱,把鱼冻起来卖个好价钱;岛礁有了手机信号和网络,渔民不用再捎口信回家了;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60多套卫视节目,大伙能看春晚直播了……
在仅有2.13平方公里的永兴岛,机场、码头、商业街、旅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人们最常光顾的北京路商业街上,陆续出现了三沙市第一家银行、超市、邮局、理发店、饭店、水果店、咖啡店。
出海打鱼,最怕的就是生病,尤其是能要命的潜水病。三沙市人民医院的落成给曹烈珠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渔民的妻子说:“有了医院,小病小灾不用出岛了。我们家老吴潜水捕鱼捞螺的时候,我也不用那么担心了。”
对于渔民符国宁而言,更大的福利莫过于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永兴岛上,融多功能为一体的海岛风情渔民住房和配备文体活动设施的永兴社区居委会办公楼等即将完工。
为了解决在岛干部群众的子女教育问题,三沙市永兴学校项目去年6月破土动工。不久之后,一座结合幼儿园及小学的现代建筑群将屹立在永兴岛海边,结束三沙市没有学校的历史。很多人日思夜想的孩子也能带到身边上学了。
西沙岛礁星罗棋布,岛礁之间的联通尤为重要。2013年5月完成并交付使用的“甘泉岛”号交通艇,是三沙市第一艘政府投资建造的岛际交通艇,被渔民亲切地称为“海上公交”。
看好三沙市的经济前景,去年林如江在三沙注册了一家渔业公司。目前,已有60余家企业在此注册,涉及金融、物流、文化传媒、农业等10余个行业。2014年,三沙不仅实现了第一笔海关税、第一笔地税,还有第一笔高达2246万元的油气资源税。
得益于垃圾站、污水处理厂、海洋监测站的陆续建成和岛礁绿化工程,三沙岛礁绿意盎然,周边海域碧波荡漾。三沙市委书记肖杰告诉记者,未来永兴岛上将全面推行电动车,更多岛礁将纳入绿化工程,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全面覆盖,三沙将成为一个更具魅力的热带岛屿旅游城市。
“两岁半”的三沙已经“出落”得有模有样,一座初具规模的海上小城正在中国南海边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