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亚洲四国之行在菲律宾画上句号,访菲的唯一“亮点”是美菲签署为期十年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美菲历经两年8轮谈判终于达成这项协议,其核心内容是美军可在菲指定区域新建军事设施或升级现有基础设施,预先部署防务和人道救援装备、补给和物资等。
该协议试图规避菲律宾宪法的限制。菲律宾1987年宪法第18条第25款明确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和全民公决并签署条约,菲律宾不允许外国驻军、保留军事基地和设施。1991年,菲律宾参议院投票拒绝延长美菲军事基地协议,终结了美军在菲长达93年的驻军历史。双方于1998年签署《访问部队协定》并经菲参议院1999年批准,美军以访问部队的名义重返菲律宾。菲政府强调,新协议属于行政性质,不属于条约,无需菲参议院批准,不违反宪法。根据新的协议,美军以“临时”和“轮换”的形式,进驻和使用经双方协商同意的基地和设施。
美菲通过签署新协议,各取所需,针对性明显。美菲商签《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的大背景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南海局势渐趋复杂化。东南亚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中之重,菲律宾成为美推进这一战略的重要棋子。强化和灵活运用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又不被设立永久军事基地所累,符合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的思路,有助于美国未来应对地区乃至域外潜在威胁,同时以此为基地和跳板,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在这些动作的背后,是牵制和防范中国的战略考虑。相比之下,菲律宾急于商签新协议的目的更加单一,希借美国之手,支撑自己在南海争议中的立场和地位,有点儿“拉大旗作虎皮”的意味,为此不惜“引狼入室”。
美国官员包括奥巴马本人都明确表示,该协议不是关于中国的,不是为南海问题所设计。奥巴马更在东亚之行中,三番五次地强调,美方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的政策不是对抗中国,也不是遏制中国。按理说,中国没必要对号入座。不过,美国这几年在南海问题上的言行告诉人们,对于美方的上述表态,“如果认真,你就输了”。以2010年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期间就南海问题发声为标志,美方开始高调介入和直接插手南海问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加大,主动就具体南海问题表态的频次明显增加,口头上呼吁缓和南海局势,实际上在推波助澜,使南海问题热度难减。美菲新协议为美国今后长期插手南海问题做了铺垫。
当今的中国不是任何国家能够遏制的了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奥巴马等美国高官表示美国不奉行对华遏制政策时,还不能一概斥之为言不由衷。中美在亚太地区和亚太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全球事务中共同点也很多。对于这一点,中美有共识,双方谁都不愿走向对抗和冲突。但问题是,有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美国为维持在亚太乃至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忍不住要打压任何被认为可能对美战略利益形成挑战的力量,这曾被明白无误地写入美国的国家战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奥巴马启程出访亚洲四国之际写到,奥巴马会发现他此行中的大半时间都在“走钢丝”,即在实现地区美国盟友的期待与避免引发中国对美国动机的怀疑之间进行平衡。
奥巴马连日来在钓鱼岛和南海等问题上看似矛盾的表态,实际上是“走钢丝”的结果。美国在历史上是搞战略平衡的老手,但也屡屡失手。在南海问题上,一边是中国崛起势头不减,与东盟关系持续加强,坚持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又固守捍卫主权的底线、加强维护主权的手段;另一边是菲律宾等个别国家觊觎南海战略和经济利益,企图长期霸占中国南海岛礁,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牵制、防范中国的一面“一拍即合”,联手在南海问题上制衡中国。美国也许自认为在“钢丝”上能够长袖善舞,还会有帮手,但着实辛苦。在南海问题上,不介入吧,担心失去影响东南亚的重要抓手,危及自身“霸主”地位和声誉;介入吧,又恐引来太多的额外负担,危及同中国在重要领域的合作。
美国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于是选择“平衡”和“再平衡”战略。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若损害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就必然会再次失去“平衡”。同理,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若执意“走钢丝”,难免会出现失手或失足,跌进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