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张恒山教授在海南大学为期三天的法理学授课正式开始的日子,我们班和研究生很荣幸地得到了听课的机会。上午张教授主要讲了“文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下午讲了“关于法律规则”的问题。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教授对文明转型和文明扩张的见解。张教授引用了美国托马斯•哈定的文化优势法则(那些在既定环境中能够更有效的开发能源资源的文化系统,将对落后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扩张)来给我们解释“文明也是适者生存”的道理。确实,在文明的扩张中,更强势的文明往往会通过渗透、侵略等各种方式对相对落后的文明进行冲击。近代历史上,能创造更大生产力的商工文明对相对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冲击就是一个文化优势法则应用的典型例子。这场开始于欧洲大陆的工业浪潮,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几乎冲击了所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文明,其中中国就是深受其冲击的代表之一。 张教授在讲到商工文明的八个特点(思维的理性化、价值观念的人本化、交换方式的市场化、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分配方式的普惠化、生活方式的程序化、组织方式的民主化、管理方式的法治化)时,问我们其中哪个是最重要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说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最重要,而张教授却告诉我们其实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理性化。细想起来,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确实对生产方式等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解放了西方人的思想,促进了理性思维的形成。也正是在这种理性思维方式的促进下,才有了后来西方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以及交换方式的市场化。从这个理论上讲,中国封建时代虽强盛却没有形成商工文明的原因就是中国民众缺乏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清末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实质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较量。
其次,在张教授从文明扩张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对少数民族特色文明保护做出了那么大的努力,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还在慢慢消失”的原因后,我渐渐明白,其实对少数民族文化破坏最大的并不是中国政府保护力度的不够,而是来自市场经济文明的强烈冲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这种能创造更多生产力的先进文明,少数民族相对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便在市场经济的渗透中渐渐退化,甚至消失。这实际上是文明较量的结果,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通过艺术化、个性化的转变来使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最后,在下午张教授对法律规则的讲授中,我觉得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对人兼具“自利心”和“利他心”的分析。正是因为自利心的存在,当人们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就会产生相互冲突。鉴于此社会便需要一种规则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渐渐形成了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则。但是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怜悯心和爱心。虽然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冷酷,好像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我坚信,这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触发因素而已,其实每个人心里总有一个温热的角落,哪怕只是一点。 在今天一整天的学习中,我确实从张教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也会继续保持热情,从课堂上汲取一种思想,并在自己独立思考的辅助下提升自己。
2009级文科实验班 杨晓璐
201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