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kaiyun开云体育 协同创新中心 海洋科技
科学研究
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聚焦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南海海洋生物、化学与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先进材料、海洋装备与技术等科学研究。

项目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核电能源存储与补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超深水多用途柔性管的研制与示范”“南海海洋牧场构建与生态农牧化开发新模式”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海采矿全柔性立管输运系统设计理论及关键力学问题研究”“3d过渡金属催化材料实际活性结构解析与失效机制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洋核污染元素原位实时监测仪研制”等。

平台

牵头筹建热带海洋材料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皮米电子显微镜中心,获批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海南省现代海洋牧场试点建设”试点单位。

人才

聚集了俄罗斯外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在内的国家级人才12人,65支创新团队。

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碳汇渔业


营造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发展蓝色碳汇渔业。



石斑鱼、珍珠贝等4个水产优良品种培育与推广


▶ 培育石斑鱼、珍珠贝等4个水产优良品种,占据南海区域海水养殖产业70%以上份额;


▶ 突破名贵海水经济动物波纹唇鱼(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一)等10余种的人工繁殖。



水产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精准测控技术缺乏,相关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低等技术瓶颈,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体系,并进行了规模化应用,促进了华南地区水产养殖业生产关系和产品业态的转型。



已服务企业27家,培训1677人次。全面提升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全过程精准测控及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近两年内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827.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8.58亿元,填补了性状测量技术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空白。


授权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18件,软著15项,发表论文51篇,著作4部,培养教师、博士、硕士等人才63名。



热带海洋食品绿色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以典型热带海洋食品(金鲳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为原料,经过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开发热带海洋食品绿色加工与品质控制技术关键技术、副产物的全利用技术,开发了新产品和加工配套装备。



项目技术在海南、广东的5家企业中得到应用,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4亿元,淘汰落后产能8项,促进了海南鲷(海南优质罗非鱼)地方支柱产业品牌建设,在服务国家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授权发明专利8件,发表论文1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60余名。



突破海水提铀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开发了多种有机、无机超轻纤维(PAN、PEO、TiO2、ZrO2、Al2O3、BaTiO3、SnO2等),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获得真实海水环境铀吸附容量世界最高值,外场海试数据超日本,相关研究发表在Angew Chem、Advance materials 等高水平期刊上,并被在《参考消息》、英国《New Scientist》等杂志报道。



研制高效燃料电池催化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 研发了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具有铂壳层结构的、一维束状铂镍合金纳米笼催化剂,该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达到3.52 A mgPt-1 and 5.16 mA cmPt-2,是目前商业铂催化剂的15倍以上。

▶ 该催化剂展示出极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经过连续5万圈循环测试后,其质量活性只衰减了1.3%。

▶ 以该催化剂组装的燃料电池也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该成果以实验室第二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



研发超深水多用途柔性管,打破国外垄断


▶ 获得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和中国特种设备(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证。

▶ 目研制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带及柔性管部分技术指标国际先进;

▶ 项目成果在油气输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助力海南智慧岛建设

1.热带海岛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2.复杂环境下滨海城市深大基坑性态智能感知与风险防控技术


针对复杂环境下滨海城市深大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灾害前兆识别和风险防控技术,经过产学研合作研究,创建了深基坑施工信息感知-物联-挖掘-应用配套技术、复杂周围环境施工期相互影响实时多源信息GIS+BIM量化一张图决策方法,开发了BIM深大基坑围护体系风险识别软件和相关装备。



项目技术在海南、青岛的二十余个深基坑中得到应用,累计新增利润1.4亿元,促进了深基坑工程灾害识别与防治技术的进步,保障了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工程施工安全。

授权发明专利46件,软件著作权16项,省级工法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学生多名。



工程结构与设施抗风的流动控制技术与装备

以提高大跨桥梁、大跨空间结构、超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海洋与海岛设施等的抗风能力,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为目标,经过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提出了结构风振抑制的吹/吸控制技术、旋涡发生器控制技术、抗风风电以及抗风栏杆控制技术,并开发了一系列的相关设备与装置。

项目技术在多个工程结构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大节约了抗风成本,可为我国防风减灾重大需求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可为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近100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40余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