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海大轶事 正文
校园文化
专家学者们吃,这些?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陈倩倩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但在解放前的40多年间,我国的橡胶生产发展相当缓慢,天然橡胶科学技术近于空白。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我国并无热带农作物生产。1950年,美国又发动朝鲜战争,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妄图切断我国急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来源。在如此的内忧外患下,我国决定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新中国的第一代橡胶科技工作者,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肩负起为国家研究和发展天然橡胶这个神圣的“秘密”使命。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者们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你一定想象不到,他们吃什么。

有一段岁月,被科研工作者文艺地称为“19斤米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要从1959年说起。那一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第一年,科研工作者每人每月只有19斤米。其实并这不能完全表现当时的艰苦。因为海南不仅米粮比当时广州配给量少了几斤,而且广州每月还每人有几两油、半斤肉,海南却全没有。并且啊,19斤米还只是职工定量,若是家属,大人只有15斤,孩子就更可怜了,未满15岁的按年龄更是7-12斤/月。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这不是还挺优待科研人员的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时有不少科研工作者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你觉得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独自享受这19斤米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饿肚子吗?举个例子,梅同观先生当时家里有三个孩子和一个老人,这样一来,人均就比19斤低得多。况且,米粮是当时唯一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竟也供应不上。

有一种食物被科研工作者戏谑地称为“无缝钢管”,这又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我们通常吃的空心菜。但这道菜与我们平时的烹饪方法可大不相同。首先把洗好的空心菜切段或者直接用手掐成段备用,待水开后将处理好的空心菜放入烫一下,然后迅速捞出装盘,趁热在上面均匀地撒一些盐巴,用筷子搅拌几下即可使用。这种做法很好地保留了空心菜的原有风味,且制作起来简单方便,所用食材简单,是两院的科研人员最喜欢的菜肴。说到这里,你一定还有疑惑,空心菜就是空心菜,为什么非要叫它“无缝钢管”呢?“无缝”很好理解啦,因为空心菜,顾名思义是空心的,又是圆管的形状,所以是“无缝”;之所以把它叫做“钢管”,是因为我们平时吃空心菜的时候,只吃它的叶子和比较鲜嫩的茎,而当时的科研人员吃的是它根部以外所有的部分,可想而知,接近根部的茎过于成熟,吃起来就又老又硬,像钢管一样,于是就被苦中作乐的科研工作者戏谑地称为“无缝钢管”。

从上面老前辈的描述看,这个称为“无缝钢管”的空心菜,应该是产于临高、儋州一带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空心菜,现在称为临高空心菜,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茎比较长,可食用部分主要是它的茎,叶子当然也可以食用,但与一般常见的空心菜比,主要食用部分还是茎,茎中空,称为“无缝钢管”倒也十分贴切。

其实不止这些,当时两院科研工作者吃的很多东西都是现代学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据刘松泉先生回忆,1959年是连续三年经济生活困难的第一年,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就连每人每月定量的19斤米粮,还是一半以木薯粉折合大米,有时甚至得吃发霉的木薯干。有一种说法叫“靠天吃饭”,是说竹子花开了的时候,有人打竹米充饥,有人爬树采摘眼镜豆浸水去毒后食用,也有人拾非洲大蜗牛用草去掉粘液后煮食。没有蔬菜,研究所里规定每人每天摘三斤野菜送食堂,放到一口大锅内放水煮熟加盐,与“无缝钢管”的烹饪方法相同。不要想着吃油,不存在的!甚至在1960年2月9日,敬爱的周总理来研究所视察时,吃的也不过是用木薯粉精加工制成的糕点。

如果以上所说体现的是创业时期科研工作者吃的艰苦,那么到后来发展时期,当科研工作者去原始森林探寻野生橡胶的时候,可谓吃的“艰险”,这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了。在郑学勤先生的记忆中,有一次到亚马逊原始森林考查,天气炎热,工作人员严重脱水,就干脆吞下一把盐再喝水,一天不知道要喝多少壶凉水,遇上河沟就往壶里灌水,所以喝的都是生水。没有水沟的地方就砍水藤补充,在林中砍上一大段水藤,可以供几个人喝够一次。他们在林中所带的干粮有长通心粉、炒木薯粉、大米、咖啡和一些罐头食品,饿了就在林中野餐。但是原始森林中有很多讨厌的黑飞虫,吃饭时仍然不得不带着面罩,还得来回走动着吃,一旦停下来那些“黑精灵”就会咬工作人员的手和脸。干粮不够吃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所有的鱼钩都拿出来,安上长线和鱼饵,钓上十几斤鱼美美地吃上一顿。

所有这些,只不过是科研工作者所承受的困苦的冰山一角。无论是艰苦创业的早期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科学的春天”,“热作两院”的老一辈创业者,在几十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非凡历程中,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热带作物专业人才,为祖国的橡胶科教事业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当年从事天然橡胶科教事业的老一辈创业者有的已经离开人世,目前还健在的大多已进入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他们都是为新中国的天然橡胶科技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经历与心血,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功臣,他们当然要被铭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