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海大轶事 正文
校园文化
90%的人都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翟 颖 胡功利

尹双增,1989-1997年担任海南大学校长,主持全面工作,致力于学科建设、拓宽和调整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改善招生结构及生源质量等工作。

李昌邦,1983年调至海南大学任党委副书记、兼任纪检书记、校工会主席。1997年被省政府聘为海南大学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和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期间兼任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退休后被聘为省社科联顾问,担任海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尹双增老校长和李昌邦老书记亲口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海大故事,校友所作《海大记忆》也有深刻记忆。

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是大学重要的文化阵地。据尹双增先生回忆,他在任时,海大办学十多年还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原来的图书馆是教学楼的附楼。刚开始学校没钱建图书馆,省里由于经费紧张,也不拨款建馆。要建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没钱怎么办?尹老校长急了,放话给国内外社会各界:“五十万,你捐五十万,就和你们挂个名!”于是各路资金渐渐汇聚而来,建馆资金就这样一点点凑起来了。经费筹集完毕,又面临着建馆位置的问题。尹老校长当时想着,将图书馆要建在校门里的正对面(当时的校门是东门),这样一进门就是图书馆。按照尹老设想的方案,图书馆要坐落在湖边,在湖光叠影的地方,并且通透明亮,图书馆内部要多综合多类别多内容,于是就选在东坡湖畔建馆。

随后延请名家,宏扩蓝图,经过几年努力,图书馆大楼落成。

但是,建好图书馆后,又有问题,省里再没钱买书和设备。当时学校领导提出从海外侨领那里募集资金,李昌邦老先生带领一些老师找泰国和香港的华侨募捐,1996、1997年左右,两个地方的侨领一共捐得700多万人民币,这些钱都被用以添置图书和设施。海大为了感谢这些侨领,兑现了尹老校长的承诺,用捐款者的名字给图书馆的各个厅命名,大厅就是捐了50万的,小厅就是捐了30万的,比如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以郑有英、欧冬青、陈修炳等人姓名命名的厅。海大图书馆1997年左右正式开馆,这也是海南省第一个大规模的图书馆。

很多海南华侨对海南土地和教育事业非常痴情,比如海大图书馆的《四库全书》就是一位从事房地产的海南文昌台胞吴乾华捐献的,吴老还专门去买了英文版的英国大字典,亲自送到学校。尹老校长与这位华侨关系甚密,在他临终之际还曾去台湾看望他。

联谊馆:

海南是我国的第三大侨乡,现在琼属华侨、侨胞与侨眷有300万人在外,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南人在海外常组建社团,有的叫海南会馆,有的叫海南商会,海内外设立的海南乡团有近400个。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由新加坡海南会馆于1989年4月13日倡议发起创办,并于同年在新加坡召开第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大会之后每两年开一届,各界人士都会参加,特别是企业家和发达人士。1991年,第二届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泰国召开时决定,1993年的第三届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回家乡开,但海南当时没有条件办,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也没有接待过两千人规模的代表团。

李昌邦老书记当时提出在海大建一个会馆开会,这样既可以节省买地的钱,也可以少操心会议的安排接待工作问题,而且会馆建在海大还可以供海大师生使用,利用率比较高。联谊馆建在海大也不仅仅日常承担体育馆职能,海大重大的节日活动和海内外一些学界重要专家的报告也都可以在联谊馆举行。

确认联谊馆建在海大后,尹双增老校长上报的总预算是两千五百万,省财政厅不同意,卡掉了一千万。纵有资金诸多困难,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结果项目进行到一半,因为资金问题停工了。后来时任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到琼山县考察,顺势牵头宣传了华侨项目,也说明了当前的难处,希望各市县广伸援手。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了,没多久,琼山县委派人到学校要银行账号,支援联谊馆项目一千万,项目就得偿所愿,如期完成了。

至此,第三届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终于能够在海大开幕。会议筹备期间,由于联谊馆结构设计合理,会场布置起来就比较方便合理,大会的整个布置和服务工作都由海大师生来做。

海大全体广泛参与到第三次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筹备和开展工作中,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把会馆建在学校,从而变成海大的体育馆,而是大家认为海大跟琼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在海南召开的联谊大会工作中来。

会议当天,全校同学在校门口欢迎琼侨,场面非常热闹。这是琼属华侨们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会,他们也获得了非凡的感受和体验。虽然他们住在外面,但在海大吃饭。考虑到吃饭是个大问题,学校事先改造了第一食堂,使得它能同时容纳两千人吃饭,也添了一些吃饭用的设备,并安排同学们错开吃饭时间。会议期间,大家都吃自助的海南菜,如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等,包括各种小吃都是海南本地的。这些海南菜也很特别——文昌鸡全部是文昌县供应,加积鸭全部由琼海县供应,和乐蟹全部由万宁县供应,东山羊也由万宁县供应,基本上都是全省下面市县做好送过来的。这样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海南风味,又解决了采购和烹饪的问题。当天海大的学生也非常热情地为一些老年与会代表提供一对一服务,并帮助他们打菜。琼侨吃完之后很感动,既吃到正宗的家乡风味,又感受到了海大学子的热情。

另外,开会期间的联谊晚会也开得特别成功,光海大师生的节目就包括海南的琼剧、海南歌舞等多种形式。会后,在联谊馆举办的第三次大会广受琼侨们好评。

泰坚楼:

1986年,由黄坚、吴多泰、周成泰三位海南籍华侨共捐资450万元,为海大合资兴建的一幢40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大楼落成。为纪念三位先生的突出贡献,这栋楼由三人的姓名中取一个字来命名,这就是今天伫立在海大校园的“泰坚楼”。

这三位侨领不但来头不小,而且为海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多泰先生,生前为香港国际鸿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土木工程学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董、尖沙嘴街坊福利会理事长、何文田街坊福利会会长、香港至德总会会长、世界至德总会名誉主席、香港地产商会会董、香港物业商会会董、港九各区街坊会协进会主席。他生前十分关心海南发展,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兴学,造福乡梓,曾获海南省"赤子楷模"荣誉称号。

周成泰先生,曾先后任香港海南商会会长、名誉会长、香港爱华基金会主席、海南省政协委员等职。周成泰先生对祖国满腔热忱,对故乡一往情深。为表达对祖国的赤子之情,他另取名“周爱华”。七十年代初,在九龙西贡白沙湾建起一座爱华园,成为当地青少年陶冶情操的理想活动场所。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1983年海南大学创办之初,就热心发动海外乡亲为海南大学捐款,1990年捐赠港币17万元给海南大学开设电话总机室;1989年捐赠港币50万元给海口市宋庆龄儿童院。他身为海南省政协委员,积极为海南、海口的建设提合理化建议,出谋献策,对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1992年,周成泰先生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赤子楷模”的荣誉称号。1994年11月,海口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海口市荣誉市民”称号。

黄坚(1904~1986),又名信道,海南省文昌县文城镇玉石村。20岁赴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读书,投身爱国运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代表上海学生出席中华全国学生第八次代表大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琼被捕,次年脱险后,即赴香港定居。抗日战争期间支持琼崖抗战,积极参与香港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的筹款活动,运送援琼物资,供给医学器材达4年。1941年秋,香港沦陷,他协助撤离滞留香港的数千名琼崖海员眷属,疏散到广州湾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香港,负责香港海南商会的重组工作。1949年以“大金沙号”轮北运石油往青岛,支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主要从事国内外贸易,经营国货,先后创建香港福华企业、丰华布业等多家企业,并在美国和加拿大开设分公司。自20世纪60年代起,被推选为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及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的香港代表。创办文昌树芳小学,多次资助文昌中学及华侨中学。1981年为筹办海南大学,在香港及海外侨胞中做了大量工作,多次亲赴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宣传及筹措资金,成立海南大学基金会。同年6月,出任海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率先捐资100万元港币兴建海南大学“泰坚楼”, 并以4个孩子的名义捐赠港币给海南大学作黄坚奖学基金。1946年至1986年,一直担任香港海南商会理事长,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荣誉常务会董、司库,港九矿产业商会会长,广州暨南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泰坚楼”是海大在教学区建设比较早的楼房之一,它是海大早期的行政办公楼,因为有了“泰坚楼”,海大才告别了在住宅楼里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历史。海南刚建省时,十万人才过海峡,住房非常紧张,那时许多来海大的教师就住在这楼里。所以,这栋办公楼曾经还扮演过临时招待所的角色,但时间不是很长。

随着学校的发展,过了一些年,北门内的田家炳楼建成,就把那里用作办公楼,行政部门搬到了那里,2007年两校合并后,行政部门规模骤然扩大,于是就改建一号教学楼为办公楼,随后整个行政部门就在现在的行政楼办公。

田家炳楼现在是国际旅游学院的教学科研办公场地。

这里还有一则小故事:尹老校长当年在泰坚楼的办公室只有12平米,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吊扇,后来学校的财务处长看不下去了说“校长您太热了”,才给尹老买了个小风扇。当年海大办公条件的艰苦可见一斑。

泰坚楼承载了一代海大行政部门的点点滴滴,经历了海大不同阶段的合合分分,见证了学校成长中的坎坎坷坷。自行政办公部门搬离起,泰坚楼由法学院、人文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使用,现在仍有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在使用。

起点草坪:

1983年,位于海口海甸岛上的原海南大学在原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和海南农学院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初设师范部、医学部、农学部。师生规模原计划8000人,到本世纪初,时任校长许祥源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各大学纷纷扩招的背景下,提出“创一流学科,办万人学府”的口号,扩大招生,人数随即突破了12000人。

随着人数的增加,用地紧张问题也相应出现,即使这样,学校领导仍然专门留下一块不做任何硬化设施的空地以供学生活动。即使现今海大师生近四万人,作为海大的标志性建筑——起点草坪,仍然作为师生思考讨论或休闲放松的场地得以存留,不得不说,这展现了海南大学对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重视。在规划起点草坪初期的时候,学校领导是希望可以留给学生一个仰望星空接触自然的地方,大学生除了学习,应该有一个思考探索的环境,这就需要一块空旷的地方,之后的历届领导出于这个原因保留下了起点草坪。起点草坪建成后,05年教育部对海南大学进行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相关专家领导也给予了起点草坪很高的评价。

名家设计教学楼:

在海南进入万人学府后,海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争取到了一些国家的项目和政府的支持,例如作为国债项目的二号教学楼,政府拨款建设的三号教学楼。

三号教学楼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名建筑专家关肇邺院士主持设计,于2002年8月开始施工,200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它的总面积为15460㎡,共有5层,包括各类教室57间、座位5526个,其中普通教室38间2634座,多媒体教室19间2892座,三号教学楼的建成,为师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关先生作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其设计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三教设计初期,由于反传统的样式使得大多数人都很惊讶,因为中国的建筑师讲究对称性,然而三教西重东轻,东边是个广场,只有西边和南边有建筑物。但关先生指出建筑就像学识一样,要敢于打破传统,而且三教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不对称,这也算是推陈出新。三号教学楼又名综合教学楼,东临学校主干道“致远北路”,西临“丘海湖”,周围种满了椰子、棕榈等各种树木花草,为海大学子的学习营造了一个优雅、宁静、致远的氛围。其内庭院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绿色植物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有利于师生课间对眼耳疲劳的缓解和恢复,对教学和学习起了大大的促进作用。美好的环境深受大家喜爱,由此,也营造了浓浓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周边及庭院环境优美、教室布局合理,是同学们上课以及上自习的最佳选择地点,高大明朗的钟塔更是它在海大独一无二的标志,一进海南大学的北门便能一眼看到它高高矗立的塔尖,是海南大学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后来由关肇邺院士还设计了四号教学楼,现今四教与三教及北大门相互辉映,构成校园北区建筑新亮点。

胡耀邦同志题写校名:

海大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重视,海南大学校名即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而胡耀邦很少为国内的高校题词。关于海南大学校名的题写,目前细节还有待考证,主要有两种比较通行的说法。

第一个说法:由海南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林施均同志操办而来。林书记毕业于延安抗大,抗大时期和胡耀邦曾在同一个党小组,都是老革命,又是老同事、老战友。在他出任海大第一任党委书记后,他就找了胡耀邦来给海南大学题写校名。胡耀邦给国内高校题词并不多,也不轻易题词。这是比较通行的版本。

第二个说法: 83年创建海大时,主事人之一是黄大仿,黄大仿当年担任过广东省团委书记,也是老同志,在他担任这一职务期间,由于工作努力突出,团的工作很有成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主席曾在某个场合说过“北有胡耀邦,南有黄大仿”,由此与胡耀邦同志结缘,在83年创办海大时,黄大仿就请胡耀邦题写了校名。

据说胡耀邦同志当时交待有三不,不宣传,不广播,不上报,当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到现在都模糊了,现在,包括耀邦同志在内的有些当事人,也已经离世,如果就此模糊下去,而渐渐为历史所淹没,则是一个重大遗憾。

在此,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特别是海大的读者,请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弄清历史的细节。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