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海大轶事 正文
校园文化
植胶禁区?呵呵。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许 蓉

中国是“植胶禁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恢复时期,百业待举,民用工业、国防工业都急需大量天然橡胶。但是,新兴的中国并没有得到西方各国的友好关爱,它们反而对我国公然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和禁运,天然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是他们禁运的重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

橡胶树属于热带雨林植物,它对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湿度等自然条件要求极严。国际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橡胶树只能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是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超越这一地区,则是禁区。”

世界上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国,大多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雨林地区,其中有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我国除西沙、南沙群岛外,都位于北纬18度以北,雨量、气温、纬度等植胶条件均远远差于上述国家。许多国际专家历来把中国划为“植胶禁区”。

如此看来,我国不但缺失了先天种植橡胶的地理条件,还丢失了后天进口橡胶的国际条件,但种种阻挠只会更加坚定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心。

总理指示,下达任务,建立两院

我国天然橡胶种植始于1904年。当时,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边寨伟男”的民主革命志士、云南土司刀安仁先生,从海外购买了8000多株巴西三叶橡胶树苗,历经千辛万苦运到云南种植,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橡胶园。两年后,海南岛爱国华侨何麟书先生,从马来西亚引进4000粒橡胶种子,种植在海南琼海、儋州一带。后来,有些爱国华侨,也曾在广东部分地区零星种植了一些橡胶树,但数量很少。到1949年,历经45个春秋惨淡经营,先后仅种植天然橡胶42万亩,年产干胶不过200吨。

橡胶树苛刻的生长环境需求多次打击种植者和研究者的信心,成活率极低,即使成功种活橡胶,橡胶的产量也不尽人意。到了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天然橡胶供应关系更趋紧张。前方飞机、大炮、汽车以及军用胶鞋急需天然橡胶,后方物资运输、医疗卫生及工农业生产也急需天然橡胶,到处都向中央伸手要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像金子一样贵重。这时,我国自主种植橡胶树的愿望越发强烈,党和国家对生物学家的期望更加迫切了。

战争结束后,基于各种政治原因,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首次提出愿意支持我国种植橡胶树,经过会谈,双方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种植和割制橡胶的协定》,苏联准备贷款帮助发展天然橡胶,并派专家参加这一工作,橡胶树一旦种植成功,中国就能脱离橡胶危机,也能为苏联提供橡胶资源。

周恩来总理对橡胶种植高度重视,通过《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对华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的气温、雨量及其他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后,要求这些地方“应大力培植天然橡胶”,“迅速动员本地可动员的农林院校学生、教授组成调查队分别对本省区境内适宜种橡胶的地区进行调查,保护现有的橡胶母树,确保种苗来源”。在国家的号召和决策政策支持下,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应运而生,而后发展成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即俗称所谓两院,再后来经过合并重建后成了现如今的海南大学。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负重而行

在如上所述的十分特殊的形势下,为了解决种植和加工橡胶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央决策组建橡胶研究所。为了对外保密,1953年筹建时叫特种林业研究所,1954年3月正式成立时定名为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而后又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热作两院迁建在离海口140多公里,离儋县县城10多公里的荒山野岭,没有社会服务依托,创建初期的一切生活和工作的服务设施都得靠自己从零开始进行建设。两院人为创造这些生活和工作条件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他们面临并解决了这几个基本的生存问题:

1.建水电设施。

2.建副食品生产基地。

3.办医院,以及幼儿园和中小学,为职工医疗,子女入托、入学提供相关机构条件。

4.成立基建队,同时建石灰厂和砖厂,兴建宿舍平房;科研教学大楼则交由海南建筑公司负责兴建。

5.建立商业服务机构。

6.成立汽车运输队。

7.设立公安保卫机构。

8.在海口、湛江、广州设立办事处,负责物资采购,解决来往的两院人员食宿等问题。

9.请儋县有关管理部门在宝岛新村设邮局、银行、书店、粮站网点。

仅从上述问题和困难的简单罗列,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创业之初的艰难困苦。

在建设试验基地的同时,科学试验工作也陆续开展。想不到的是,此时全国性的饥荒正向人们逼来。海南岛历来粮食和副食品是不能自给的,因而必须依靠中央政府调拨。在全国各地均处于供应紧张、内陆地区自身难保的时候,那有可能向海南提供粮食和副食品呢?广大研究人员和职工不得不自给自足,有时实在供应不上,就拿发霉了的番薯干做早午餐。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大家仍然按计划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大家都一样,在生产队的食堂就餐,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特殊照顾。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彭光钦教授、许成文教授、林禾生教授领导大家,先后布置了橡胶树生物学习性的研究、橡胶树种植形式密度试验、胶园覆盖作物试验、胶园综合速生栽培试验等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两院视察,了解到两院人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面貌后很受感动,动情地写了“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的光辉题词,以鼓励和鞭策两院。后来两院用大块牌子誊写放大周总理题词,并挂在研究院主楼二楼外墙,成为两院的座右铭。

植胶”征程

(一)橡胶树北移大规模攻坚战

植胶伊始,就由中国科学院有关学科和各省农垦局配合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垦殖局各有关垦殖场,通力合作,展开了一场橡胶树北移的大规模攻坚战,可以说这场攻坚战的过程,就是和寒、风、旱三大天敌斗争的过程。研究所的主要对策是:驯化育种、选地试种和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

通过反复实践,研究所从对橡胶的生理生化过程的研究中,掌握了北移的基本规律:

1、橡胶树抗寒力与其寒前生长强度成反相关;植株在寒前不能结束生产者易遭寒害;

2、植株受寒害的另一个主要内部因子,是在同一环境、同一生长状态下,植株内部的生化过程及抗寒物质的累积,有着很大的差异。

彭光钦教授认为,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这场攻坚战中的主动权。橡胶树的北移栽培,必须纠正盲目追求生长量和过度抚育或基本上放弃抚育两个偏向;还要适当地采取农业技术措施,通过代谢作用,促使橡胶幼苗树在前半生长期充分发育生长,在后半生长期及时结束生长,使枝条充分成熟和木质化。

其次,根据寒害程度因气象、地形、地势、植被、植株内部生化情况和农业措施不同而不同的一般规律(例如生长在倚山靠林近水地方、南坡、中坡、陡坡地植株受寒轻;低洼、盆地中、风口、上坡受害较重),应当在北纬24度以南非寒流主要途径上选地试种,并逐步加以扩大,这是解决北移问题快捷可靠的方法之一。

(二)橡胶树生物学习性研究

进行橡胶树生物学习性研究,其目的是为速生丰产的橡胶树栽培技术措施的研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在许成文教授的亲自主持下,逐步地开展了从幼苗到幼树和成龄树的根系研究。研究方法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如静态的水平和垂直剖视的方法,动态的根盒法、根窖法等。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根窖的观测——每天必须2次钻入窖内,又不能暴光,只能用手电照明;在高温多雨、闷热的天气,观察一次就要出一身汗,而且要天天坚持,长达2年之久。

经过辛勤的劳动,根系研究告一段落,进行了橡胶树根系研究1959—1963年工作总结,终于获得了收获,而且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肯定,还出版了专集。(档案号:00557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5年7月16日登记)。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翻开这本多年前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制的专题报告,可看到,在它的摘要中写明:

1.橡胶树根系的形态特征;

2.根系的生长习性;

3.根系的生命力;

4.根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规律;

5.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分的关系;

6.根系生长与环境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的关系。

这本专题报告为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制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迄今仍然有指导借鉴意义。

(三)揭示胶园生态系统林下天然植被的演替规律

1963年,由许成文教授主持,并邀请华南植物所的陈少卿和海南植物园钟义先生等植物分类专家参与,不辞辛劳,在海南、广东、广西各垦区,进行了林下植被的样方调查。

地处我国南亚热带的橡胶种植园中,经调查收集的植物种类多达1034种,分属154科、571属。按生产管理的需要,划分为以下9种主要类型:⑴阳性杂灌木群丛;⑵山黄麻为主群丛;⑶白茅群落;⑷飞机草群落;⑸阳性禾草群丛;⑹香附子群丛;⑺硬骨草群丛;⑻耐荫性禾草群丛;⑼岗松、芒萁群落。

由于橡胶树是多年生的林木,因而幼龄树胶园随着树龄的增长,胶园内光照量会逐渐减少,林内小气候环境也会随之而起一定变化;因此,胶园内的杂草群落类型都是不稳定的,具有过渡性。针对这一情况,研究所提出了不同类型的调控措施。

以上只是“植胶” 艰难复杂过程的简单叙述,并没有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整个过程的繁杂与困难,事实上“植胶”的征程愈向前,不同程度的问题接踵而来,但是广大科研人员和工人无所畏惧,在时代使命伟大而光荣的激励下,在对国家和民族承担了历史责任的激励下,一一接受这些挑战,不断攻克各种困难,无论是基础设施问题还是知识性问题,他们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为后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两院人”到“海大人”

一代又一代“两院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冲破了国际上认定的北纬15°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植胶禁区”,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神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纬度最北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奠定了研究所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为热区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时,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也已经改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4年,为了加快海南省高等教育及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海南省自己的“211”工程大学,海南省向教育部申报省部共建一所大学,而教育部则建议海南省先进行省内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同样拥有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被纳入整合范围内。

2005年省教育厅委托中国(海南)体制改革研究院成立“整合高教资源、创建高水平大学”课题组,就整合省内高教资源、创建“211工程”高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论证。课题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整合高教资源、创建“双高基地”,建设“211工程”大学—建设海南省属国家级高水平大学的建议》。

经过三年的准备,2007年8月29日下午,两校合并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两校党政联合工作机构和各教学单位及教辅机构的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成立新的海南大学并安排组织工作,新的海南大学的机关、教学、教辅机构的框架已经搭就,筹备工作至此基本完成。

新的海南大学建成了,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而有关于种植橡胶树的研究从未结束,在新时代新科技的带领下,我们拥有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更坚固的国家政策支持,新海南大学的科研工作在先驱者的铺垫下愈走愈远。“两院人”的功勋伟绩在时代潮流拥簇下,会在海南大学得到更好的传承,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前方的人已然歇息,我们更应该紧握手中的文化棒,结合前人的伟绩,抓住时代枢纽,将我国的橡胶种植研究发扬光大。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