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半生奉献给椰子:毛祖舜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向鑫垚

毛祖舜是福建闽清县人,1936年出生,幼年时代在农村渡过。毛祖舜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生活,但是目光并不短浅狭隘,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家庭三餐不饱,也要把家里的两个孩子都送进学校读书。毛祖舜有一个妹妹,兄妹两人都希望通过刻苦用功的读书来走出农村、摆脱贫穷,他们对山那边的世界有着无数的向往和憧憬,于是从小读书用功,渴望有朝一日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时间渐渐过去,毛祖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1955年考上了福建农学院。但是上大学的费用比以前的学费突然高出了不少,高额的学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难以支撑。父母在咬着牙苦苦支撑了一年后,高额的学费终于压垮了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父母实在负担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忍痛决定让初中刚刚毕业的妹妹回家务农,不再继续高中学业。毛祖舜觉得很对不起妹妹,学习也更加用功了。

毛祖舜就学的福建农学院就是现在的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在福州市郊区,鼓山脚下,闽江的江畔。福建临海,学校一年四季的气候也很好,环境安静,是个山清水秀、适合学习的好地方。

毛祖舜在校期间学的专业是林学,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等等。在校那段时间,毛祖舜对于热带作物并未有过专门的深入的研究,只是将它作为综合性课程中的一个分支来看待。有趣的是,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分支,却成了毛祖瞬未来一生的发展方向。1959年毕业后,毛祖舜选择留在学校当助教,由于他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学生差距本就不大,所以经常会有一种学生仿佛都懂了的感觉,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离去的想法渐渐萌生。

就在这时,毛祖舜听说海南的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需要人才,于是在1960年的春节来到了海南。

那时中国工业经济刚起步不久,全国工业基础普遍不好,许多工业原料不能自给,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再加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国资源,工业原料的供给紧张,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油料作物作为许多工业制成品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一旦受到封锁,可能连一个汽车轮胎都生产不出来。这使生产油料作物、打破外国对工业原油的垄断,成为当时全国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是橡胶和油棕,种植区是海南和云南,但云南的气候又不太适宜,主要地区还是海南,于是橡胶和油棕就成了海南重点培育的热带作物。所以这两种热带作物作为国家的一种战略物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一到海南,毛祖瞬便接到通知被分配到了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的热作系去研究培育“世界油王”油棕。因为在福建农学院读书时没有专门研究过热带作物,所以很多专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

毛祖舜被分配到两院六队研究培育油棕,那时候一个生产队差不多有五六十人,其中有七八个是工人,其他的都是当地农民,工人大部分来自广西,效率平平,但胜在服从管理,比农民好一些。因为橡胶在海南的种植情况、收获情况都不错,所以海南便成了中国的主要植胶区。橡胶生产队也最多。而油棕生产队便相对要少一些,只有一个队。

从1961年开始,毛祖舜便在南滨农场研究培育油棕。但在此期间却并不是只研究油棕,在1962年到1965年这三年时间,毛祖舜参加了橡胶大会战,就是在集体大开荒了之后,通过育种、植胶来扩大橡胶种植面积。橡胶大会战期间工作是很辛苦的。八九个生产队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开荒,只开垦荒地,起早贪黑,把一片又一片的荒地开垦出来。日复一日,虽然很辛苦,但所有人也都很充实,乐在其中。

每周星期三、星期六晚上在宝岛新村都会有露天电影看,所有人聚在一起看电影的场面也是热闹,电影还没有开始,便已有好多人早早站在那里等候了。那个年代电影还很稀奇,品种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主要就是英雄战争片,大家也会觉得很精彩,每次看了激动地睡不着觉,一晚上都在想那些电影情节。那时候还有个八一农场的文工团,八一农场离两院二十几公里。有时候星期六晚上他们就会开车来两院表演,表演完了又开车回去,各种各样的节目也不少。

橡胶大会战结束后,毛祖舜继续研究油棕,这一研究就是五年。但由于油棕在整个海南的产量不高,而且海南的南部面积很小,所以想把它发展扩大成我国油棕工业原油基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1965年之后,上级决定把热作系的油棕研究培育方向改为椰子。

椰子自汉代以来就开始在中国栽种了,在海南种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它作为本土热带作物对环境的适应力非常强,极少出现病虫害,同时当地居民也积累了丰富而科学的种植经验。当时大家都公认在海南发展油料作物唯有椰子是最有前途的。当年毛祖舜开始研究培育椰子之后,便没有从事其他热带作物的研究了,这一做便是四十多年,大半个人生都奉献在了这上面了。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研究椰子时,工作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1965年是毛祖舜开始研究培育椰子的第一年,椰子在文昌长得最好。于是上级决定以文昌东郊的一个山上的土地庙作为基地,来种椰子,搞研究。地点定在了建华山海边。毛祖舜是第二批去到那里的人,前后总共六个人。因为去的人不多,且资金不足,一行人就在土地庙从事椰子研究的工作。那段时间比较艰苦,吃住都在土地庙,庙里有专门做饭的地方,工作结束后便在那里做饭吃,床单被子蚊帐都是各自带过去的。海南的蚊虫本身就多,再加上土地庙在山上,蚊虫问题更是扰人。在那里住了一两年之后,就改住在老百姓家了。由于当时是在农村研究,缺乏设备资金,所以研究的任务也不多,大致也就是做些育苗、施肥、浇水这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来致力于椰子高产。由于投入较少,增产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

70年代中期以后,热作系在文昌县城建了实验站,开始了椰子栽培、育种,加工等真正的高技术工作,来进行系统实验以提高椰子产量。当时国家划分了六万多亩土地,从理论上来说文昌县城到清澜港那里都可以进行实验,然而真正可以控制的只占一个零头,其余的全被当地老百姓占用了。其实这片面积很大的试验地本身也是国家从老百姓那里征收过来划分给实验站的,但由于实验站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力有限、资金不足、设备落后,这一系列的不足导致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发完所有的土地。老百姓看到土地并没有被完全开发,便把没有开发的土地拿走去种农作物了,所以真正实验到地方只有六千多亩。又过了两三年,由于国家在实验站上集中地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实验站发展的越来越好,在促进椰子的发展发面有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研究人员便有了足够的精力去展开科学研究。1978年,由毛祖舜担当设计人的“文椰78F1”问世,他也因此而获奖。

80年代,世界粮农组织提供了二十五万美金来发展海南岛的农业,于是研究组利用经费出国考察,毛祖舜便有机会在此后的七年先后五次出国学习。除去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他的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都去过了。当时毛祖舜从事椰子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对事业有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去国外学习的热情很高。老话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位于热带地区的部分真的是太少了,就算是海南也只是在热带边缘地区,所以以前得到的很多知识都只能是在书上找到,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条件;而出国学习,能够亲手实践在书上曾经看见过的理论知识,亲眼看见以前只是在相片上看过的热带作物,亲耳听见当地居民的第一手生产经验,学会怎么加工饮料、怎么有效地将椰干加工成油。小组从外国种植到加工的经验中学习到了许多有的知识,前前后后引回国差不多二十多个椰树品种,现在都开花结果了,长势可喜。

1998年,毛祖舜正式退休。半生荣辱,半生心血,半生奔波到此都已作罢,毛祖舜也开始在家安享晚年了。

退休在家的日子过得很慢,毛祖舜和老伴的生活也很简单。毛老的妻子是四川资中县人,1940年出生,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在校专业是土壤农化。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来工作。他俩每天除了衣食住行,还会侍弄花草,有的时候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他和老伴刚开始都喜欢回福建老家,或者陪着老伴去四川的老家看看,现在却不常去。两个人住在家里,少有人来拜访,生活挺安静的,偶尔孤独的时候,就看一看过去的照片。毛祖舜和老伴身体都不错,晚饭后还会一同出门散步,生活虽没有年轻时那么丰富多彩,但依旧有滋有味,乐得悠闲。

虽然毛祖瞬和老伴都是在热作物这一领域上的工作者,但并未要求儿子来继承他们的事业,只是让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奔跑,必要的时候再给他们一些帮助。毛祖瞬的母亲在60年代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便搬过来和两人同居,现在父亲也离去多年了,毛祖瞬和老家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忘本,毛祖瞬的妹妹一直居住在老家,逢年过节时两人都会互通电话。有的时候也会在海南或者广州见面团聚。

毛祖瞬的一生,都奉献在了热带作物的科学研究。他想告诉所有的年轻热作科研人员,因为海南热带地区很小,所以很多要依靠国外,因此外语水平一定要好。还有就是敬业,不能朝三暮四。今天要搞这个,明天要搞那个,换来换去,每一个都会学得很肤浅。现在橡胶在国内发展状况一半,需要好好利用土地,把它们延续下去。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