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哲民
电影《红海行动》取材于前两年的也门撤侨和之前的几次撤侨行动,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谁也不会想到,海南大学的老师竟然早在四十年前就直接经历过比这几次撤侨更惊险的国外撤离行动,要知道,当时海南大学还不存在呢。
故事开始在1976年,为帮助柬埔寨发展天然橡胶生产,中国政府决定援助其建造4座标准胶加工厂,并成立了援建柬埔寨标准胶厂技术组,此时在科研上已早有建树的韦玉山也被派参加了支援工作。从最开始1976年夏天,技术队便开始在国内防震棚里搞技术设计,到了1978年,在田之宾组长的领导下,技术组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利用旱季的几个月加紧施工,完成了柬埔寨边江胶园制胶厂的厂房的盖顶。然而,正当建设工程准备进入厂内设备安装时,越南却对柬埔寨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东部边境战事日益激烈。其实当时技术组不仅是援助柬埔寨,而且也援助了越南,承担任务的都是两院的专家,谁能想到这两个国家竟然打起来了,大家都人心惶惶。
1978年12月31日晚,田组长宴请当地官员,突然有通讯员骑摩托车飞奔来报,说敌军坦克已经打到几公里外的朱普胶园。田组长立即下令全体人员准备撤离。经过一段忙乱收拾之后,韦玉山与全体农场职工及其家属一起,乘坐几十辆大小汽车,沿湄公河边的公路,向金边缓慢南撤,途中车辆遭到火力攻击,车上本技术组的一个组员身中两枪,一枪击中他的肺部,另一枪是击中他的膝部。后来大家才知道住在朱普胶园的施工队在乘车外撤时,由于车上的警卫战士向车外开枪,结果遭到敌军的反击。韦玉山等人逃到金边住了一宿,次日又乘火车逃到西部边境的马德望,住两宿后又赶回金边,准备乘中国民航飞机回国。1979年1月6日傍晚时分,大家终于乘着中国民航班机回到北京。下飞机后,部农垦局的同志给大家借来了棉大衣。后来大家知道,回国的第2天,柬埔寨首都金边就沦陷了,大家搭乘的班机是民航的最后一个航班了,当时乘这最后一趟航班到达北京的,还有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柬埔寨王室成员。
谈到最初到宝岛新村建设时的困难重重,韦玉山是无比感叹。
1961年夏的一天,在华南工学院的一个礼堂内,两院人事处长徐伟在做报告,强调了热带作物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后,他把宝岛新村描述成一个鸟语花香、水果累累的“世外桃源”,这些话深深打动了韦玉山在内的年青人的心。在学校动员和徐伟报告的感召下,韦玉山也报名应调了。于是,经组织批准,这些从华南工学院调往两院的十多名青年,就在徐伟的带领下,从广州乘船开往海口,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旅程。
在去往海口的路上,海上风浪很大,不少人又晕又吐,所幸几天就到了海口。在去两院的路上,看着车窗右侧远处树影中的点点白色建筑物,韦玉山心想这大概是宝岛新村了,心跳不由得加快起来,可是车并没有停下来。
到宝岛新村的最初几天,在参观和了解了两院的概貌后,便开始分配工作。加工系召开了一个助研以上干部参加的简单的欢迎会,拿出很多水果和特产供大家分享。在这个欢迎会上,韦玉山头一次听到有关我国天然橡胶加工研究和生产情况的介绍,认识了从事天然橡胶加工研究的前辈们。其实他们大多是解放初期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发展我国的热带作物事业,走到一起来了,并能长期坚持工作在这偏僻的山村。当时,一股敬佩之情在韦玉山心中油然而生。
为了让新人们对天然橡胶加工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加工系组织安排韦玉山等人到联昌试验站进行实习。当他们踏进制胶厂的小平房里时,看到整个生产过程,韦玉山才发现这堂堂研究院下属的所谓现代化的联昌制胶厂竟然落后成这个样子,和民间的豆腐作坊也没什么区别,一连数日,韦玉山晚上都睡不好,感觉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太大了。大学里所学到的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深深的打动着每个青年人的心,大家都憧憬着不久的将来,心里充满着自豪感。但是,1959年后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竟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和韦玉山心中的想象相比落差实在太大了。
在这艰难的处境中,韦玉山认识了一批以陆大京和彭光钦为代表的老科学家,他们都是早年留学归国的,却不留恋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国工作。像他们一样的一大批老专家,来到宝岛新村这个在当时很艰苦的环境里,为发展祖国的热带作物事业而努力工作着。他们的行动打动了韦玉山年青的心。他们的精神极大地鼓舞和鞭策这韦玉山,促使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逐步克服不安心态,投入到组织分配的工作中去。
在经过短暂的困惑和彷徨后,韦玉山逐渐安下心来。随着对天然橡胶认识的逐渐深化,知道天然胶乳中除了高分子的橡胶烃为主要成分外,尚含有复杂的非橡胶组分。这种成分复杂的生物产品,含水70%以上,成胶体状态。要把胶乳加工成干胶产品,就要去除胶乳中所含的水分。学过化工的人都清楚,现代工业中对许多物料的脱水干燥,已有许多成熟的经验。但胶乳中的水分与固体物的结合非常牢固,成胶体状,难解难分。虽说提高温度可加速物料的干燥速度,但由于橡胶烃对温度比较敏感,在较高的温度下极易受氧化降解,降低天然橡胶的质量。因而,看似并非十分困难的脱水干燥过程,在天然橡胶加工中,却显得非常困难和复杂。经过反复思考,韦玉山决定把天然胶的干燥作为今后研究工作的着力点或主要努力方向。在化工和热工技术方面,他已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在工余时间,韦玉山自觉系统地学习和收集现代工业各种干燥的技术资料,关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韦玉山看来,后来几十年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自己当时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进的努力。
在1971年到1986年期间,韦玉山也取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天然胶新产品——国产标准胶的试制》《标准胶洞道式半连续干燥的研究》《标准胶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究》 《标准胶干燥的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的研究。这些成果都先后广泛应用于华南垦区的制胶工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标准胶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首次使标准胶的生产从造粒、干燥到打包实现了连续化,让我国天然胶加工科技跃居世界前列。
也正是在像韦玉山这样一批坚信努力造就创新,为科研工作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不断学习的科研人员们,我们中国才能建成了世界上连续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天然胶加工生产线,使天然胶加工技术在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
“科研成事不容易,没准需穷毕生力。创新非高不可攀,前人肩膀搭新梯”,当韦玉山研究员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海南省进行天然橡胶加工研究事业时如此说道。回首在宝岛新村的一些往事,还历历在目,少年却已是满头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