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卅年一棵树:吴云通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敖东

吴云通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海南琼海龙江镇是他的出生地。生于海岛长于海岛的他,学读的却不是海南本地人办的学校,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加积觉民小学。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他上学的年龄比一般同学都要大,但是学校可以跳级念书,他便直接从二年级开始读书。和现在秋季班不同,他读的那个班是春季班,缺课一年,但好像对他并没有很大的影响,顺利地提前半年读了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祖母过世了,家里在经济上也遇到了困难。为了不让家里为难,他就想读一个免费的学校。那个时候有几个中专学校可供选择:一个是师范,一个是医专,还有一个就是农校。三个比较起来,他否定了医专,因为他当时不想当医生,害怕见到死人。经比较后,最后选读海口农校。他当时没想到,这个选择使他一辈子都在与热带作物打交道,并且给海南、给中国带来了影响巨大的成果。

1952年吴先生开始读农校,1954年那一届有九个人准备考大学,只可惜临考前就取消了。眼看着学校的老大哥没能高考只能去工作,他们也灭了高考的愿望,一心准备工作,但正当他们按部就班在红光农场实习时,突然接到学校通知:允许他和另外四个人一起参加高考,另外四个人是颜书连、肖陈保、庄迪万和韩熙元,这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喜从天降。他们几个人都非常高兴,立即回校准备资料高考。当时班上有五十多个人,但只要五个人参加高考,结果选到了他们,他们觉得自己很幸运。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年高考是考数理化、英语、语文和政治,考完后只有三人被录取了,其中一个就是吴先生,另外两个分别是肖陈保和颜书连。前辈都很谦虚,谈起这段经历时只说是自己运气好,可若只有运气怕是也考不上大学的。他们三个都考上了华南农学院。虽然在同一个大学,但是所学专业不同,吴先生考到了农学专业,属于农学系,肖陈保先生是植物保护专业,而颜书连先生考上了土壤农化。曾经的同班同学虽然属于不同的专业,但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将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吴先生从初中开始,家庭就比较拮据,后来更是念了免费农校。作为一个从农校出去的大学新生,吴先生对学习很忐忑,因为他基础不是很好,而其他同学

都是在高中考上来的,基础都比他好,他担心自己不能跟上进度。但经过第一个学期的考试,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个时候一共要考四门课,都是口试,就是说考试题目是在两个老师面前当面回答的,答完一个后,老师再继续出题,这非常考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考试成绩是分等级的,期末成绩出来后,四门课吴先生都是优。 当时他们年级有三个班,一共六个人是全优的,吴先生是他们班上唯一的一个优。那个时候他们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好,还被评为了优秀生,评上后就送一本笔记本或者一份纪念品作为奖励。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学校的助学金,十二块钱一个月,这笔钱对他来说是雪中送炭,解决了他的生活费问题。

大学生活总是快乐又短暂的,1959年10月份他刚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就被分配到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巧的是,他的同学肖陈保和颜书连两位先生也分到了这个单位。在研究所,吴先生主要是研究橡胶。他对橡胶并不陌生,在他小的时候,他家里就成立了一个小的橡胶公司,他的父母都是种胶的。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橡胶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那个时候,研究所的刘乃见教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教授为人忠厚敬业能够大胆承认并正视自己的错误。育种工作之间曾出现过学派斗争,一个是摩尔根派,一个是米丘林派。摩尔根派主张高产品种是以基因为主导的;米丘林派就是说环境影响比较大,认为外国的橡胶品种在国内不一定好,应该种自己的品种。学派争论还影响到学术合作,在一次研究部门和农垦部门讨论合作的会议上,刘乃见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摩尔根和米丘林学派怎么能合作呢?意思是他不同意合作。后来他认识到自己错了。他就在一次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承认以前学派斗争是他不对,自己做错的事情就大胆公开地承认,自己还写文章谈及这件事。吴先生认为,虽然刘教授是一位学者,但肯定也有观点错误的时候,在那个学派斗争牵涉到政治的特殊时刻,这个东西他敢于承认错误,实在是勇气可嘉。可以说,刘教授的勇于承认错误给吴先生的学术生涯树立了榜样。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吴先生不断告诉自己要实事求是,辨别是非,承担责任。

1959年,吴先生分配到海岛不久,不幸感染上肝炎,是急性肝炎转慢性肝炎。他拖着病体一路辗转来到宝岛新村,从事的是橡胶树遗传育种工作。进去之后就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虽然慢性肝炎不会传染,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他只能一两个礼拜就去看一次病,也有些担心。1964年农村搞“四清”运动,在农村就完全没有机会看病了,所幸后来痊愈了。

在刘松泉教授、刘乃见教授的工作基础上,他们研究出橡胶树高部位的产胶能力与其无性系的相关最密切。但是橡胶品种有很多问题等着去解决,学校学习也没有学到这方面知识,吴先生明白来到宝岛新村既要一边工作也要一边提高自己。他们培育一个橡胶品种需要很多年,首先是人工授粉,然后育苗,这时间间隔都很长。一般三、四月份授粉,下半年才能采种育苗。所以授粉育苗要一年,不抓紧,这就要两年的时间了。选育种分为两类:一个是有性系育种,这些苗木在系比区中比较,选出好的个体或选出优良组合后进行下步试验;一个是无性系育种,就是特优良个体经过芽接以后在系比区中要比较。每类又经过几个阶段的比较,有初级系比鉴定区,高级系比鉴定区,还有区域性试验。初级系比区种上去以后要七年才割胶,有三个年幼资料才可参加评选。好的就选出来参加高级系比区鉴定,生长期也要七年,鉴定要十一年,经过这样长期间鉴定才能选出一个优良品种。在我国橡胶选育种里面,遇到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走了几个弯路。关键是在对待国外优良品种的态度上,像吴先生这样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经验,只能在老研究学家的指导下工作。选育种的第一阶段是推广种植国内品种,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做,但没有什么效果。当时苏联专家叶尔马柯夫的指导思想是从多株优良母树繁殖无性系推广群体无性系,就是选优良母树来繁殖无性系,多个无性系混合在一起推广种植,但是结果产量没有提高,也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第二阶段是引进国外新品种推广种植,因为没有经过试验就大面积推广,效果也不是很理想。1962年是橡胶发展的转折点。在1962年以前,是以自己选育的初生代无性系为主的,排斥国外品种。但是1962年农垦部召开了一个全国橡胶育种会议,在会议上批判了过去未经系统试验就推广国内初生代无性系,造成产量低的现象。本以为这次会议能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但会议后又走上了另外一种极端:盲目推广国外品种。结果造成湛江区橡胶成片成片地遭受冻害。海南当时种RRIM513、PB86这些品种,台风一来,大部分就断倒了,整个林段也没有了经济价值。经过一系列事件以后,专家学者们也得出了经验,知道了国外品种也不是完全好的,要经过试验以后才能推广。所以橡胶事业就到了第三阶段:择优推广国外优良无性系和培育新品种,主要是在国外优良亲本中培育自己的新品种。

橡胶树选育种的时间比较长,从人工授粉开始到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经过了三十年的时光。一般人都认为这个工作是漫长的、枯燥的,而且还不容易出成果!吴先生不并这样认为,他很喜欢这项工作,即使是在文革这样的特殊时期,他们也努力的使这项工作缓慢而持续地开展。那个时候,橡胶所任命他当育种组的大组长。当时组里大多都是老同志,比如刘乃见教授、郑学勤教授和梁茂寰教授。吴先生深知自己的资历浅,业务上不如这些老同志,所以很多业务方面的组织工作,他都是请这些前辈来做,他自己就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以及抓紧时间学习业务,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在大学学的是俄语,而热作方面的资料主要是英语,为了更好的看懂资料,他就自学英语。搞研究工作,收集到很多材料但不知道要如何处理,没有办法,就要自己学统计学。他也很感谢院里面和组里面给他的帮助。院里面是林德光教授办学习班,组里面则是梁茂寰教授教他们数量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吴先生说:“梁茂寰教授比较深入实际,他生物统计比较好,不保守,乐于奉献,爱把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年轻人。”那个时候他是组长,副组长是郑学勤教授。郑学勤教授在六十年代研究无性系形态鉴定。他这方面的工作给吴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他们在九队的苗圃里面搭一个草棚,天天和曾宪松教授等四个人找橡胶叶子和茎干来识别无性系。郑先生当时是助理研究员,约三十岁,很年轻,天天带头去苗圃里面上班。功夫不有心人,在苗圃里面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他们在国家科技出版社出版出了一本橡胶无性系鉴定图谱。哪怕是现在,可以说院里没有几个人绘生物图能达到他们的水平。这个图谱也是高校、科研和生产部门重要的参考书。

到了八十年代,国家自己培育的品种走上了比较正规的道路。吴先生等一些专业学者研究发现:国外的品种经过鉴定以后,选出的比较好的主要是RRIM600、PR107,这是适宜种植在海南岛的。至此,橡胶也算走上正轨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研究出了适合在海南种植的橡胶,是上天的眷顾,也是学者们孜孜不倦、刻苦努力的成果。

1995年,吴先生所在的研究室选育的热研7-33-97,被农业部推荐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吴先生参加答辩时,遇到了当时是评委的南亚所所长陈作泉教授。他告诉吴先生,甘蔗引种选育这个成果的资料很齐全,很好,可能会评一个大奖。吴先生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觉得自己团队的工作跟他们的工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是引种、试验、选育、推广,在国外优良亲本的基础上培育自己品种。那个时候他就向橡胶所领导汇报了这个信息,但没有获得积极的支持,上会的时候,两次被否定。吴先生觉得他们和农垦部门都为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工作,资料很丰富,效益也很好,不认真总结资料申请评奖,就对不起老一辈橡胶树选育种专家和广大选育种工作者。后来他四处奔波,通过院里和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几个省的农垦科技处联系。最后他的倡议获得了各个农垦局的科技处的大力支持,要什么资料,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吴先生现在还记得,云南省农垦局科技处最积极,他们还主动提供大量优良品种在大田的照片。在吴先生的发动下,组织了一个总结小组,有五个人,广东的是姜新民、海南的是何世强、云南的是杨少斧,橡胶所的黄华孙和吴先生本人。

正当大家众志成城之时,吴先生却出现了意外。那年过春节的时候搞环境卫生,他们住地附近有个垃圾场突然起火,正在燃烧,居民们都闻到臭味。他和林禾生等朋友一起去借水龙头来灭火。去的时候,有只狼狗冲出来,他吓了一跳,脚后退了一步摔跤了,造成桡骨粉碎性骨折,到一八七医院也没有固定住,后来到人民医院去动手术。术后写字非常不方便,家里面的人都劝他不要去搞这些工作,把自己的病养好安度晚年就行了,但吴先生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起头了,不能半途而废。另外那个时候刘老走了,徐广泽高工走了,海南农垦局科技处的处长邓鸣科也走了,老的基本没有多少人继续在位搞这个工作了,当时他是全国橡胶树科技攻关的负责人,他不干有谁来干呢?就这样克服了困难,坚持完成了总结任务。

他们的成果在1997年完成总结报告和组织成果鉴定;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果,是植胶业获得第二个国家一级科技成果奖。在总结过程中,吴先生还遇到了一个问题:成果完成人的排序。这个工作经历的时间比较长,主持人变动比较大,参加工作的人也比较多,大家做了很多工作,谁多谁少也说不清。虽然他们向农业部申请奖励时候是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海南、云南和广东三省农垦总局四个单位集体成果的名义申请的。但农业部评委认为,没有具体成果完成的人就等于该成果提供的资料不齐全,急需补完成果完成人排序的具体名单。他原以为这是一件麻烦事,但执行结果还是比较顺利的。大多数人对名利比较淡薄,没有出现争名次的现象。大家一致同意将橡胶树选育种老先辈刘松泉排第一,第二名是徐广泽,第三名是郑学勤,第四个是邓永科,第五个是云南农垦局的局长潘华孙,第六个是吴先生。他对名利并不看重,但是看着众多同事一起研究的成果被承认,他由衷的感到高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在1996年,吴先生就已经光荣卸任,但与橡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还是很关系橡胶的后续发展。他指出,现在橡胶发展问题比较多,因为现在橡胶可以买得到,对社会也不是迫切需要,虽然还是战略物资,但是地位下降了。他希望橡胶研究工作还是不能放松,希望现在橡胶从事人员能够有自己的毅力,去认识情况、解决问题,多思考怎么把问题解决,怎么把橡胶产业提高这些问题。现在的品系都是他们退休之前弄出来的,后续的品种还没有发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这位老学者最殷切的希望与最衷心的祝福。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