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拿到一号绿卡:王伟光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高虹

十多年来,他奔走于海南、台湾与美国之间,一手牵着海南大学,一手牵着台湾成功大学,用自己的臂膀架起一座桥梁。在他的努力下,海南大学成为内地最早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高校,良好的传统持续至今;8年来,他在海南大学设立了优秀贫困生助学基金,每年捐助20名特困生,从无间断。这位祖籍文昌的海外游子,血脉里充溢着对故土抹不去的深切眷恋。

“海南大学的好坏,与你有什么关系?”今年初,台湾一位友人不解的发问犹绕耳边,让王伟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沉思。

生长在越南,读书在台湾,创业在美国,惟独在故土海南生活的时间最短。从1990年代开始,王伟光就为推动海南大学与台湾成功大学文化交流而奔走,成功地促成了多项学术、学者和学生交流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海南大学的学术地位。十多年间,王伟光还捐资设立了“海南大学学术交流基金”、“王伟光优秀贫困生助学金”。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提升海南大学的学术地位,使她进入中国名校之林。

“我在海南大学这么久,从来没见过一个像王伟光那么关心海南大学前途的人。”海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康太的话,代表了很多海大人对王伟光的评价。2002年,省政府为王伟光颁发了“椰岛纪念奖”;2005年,王伟光获得了国家“友谊奖”,这是国务院对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教授授予的最高荣誉;2007年,经公安部批准王伟光获得了中国永久居留资格,颁发给他的中国“绿卡”,在海南省是第一号。

难舍海南,难舍海大。这位历经苦难与漂泊的老人说:“如果要问,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为海大继续奉献下去?我想,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强大的向心力,在于海外游子血脉里对故土抹不去的深切眷恋。”

生长在越南,读书在台湾,创业在美国,惟故土海南最难割舍

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海这边到海那边,王伟光的人生充满了坎坷。

1940年代,为逃避战乱,王伟光的父亲从故乡海南文昌辗转到了越南。1947年,王伟光出生在越南。3岁时,父亲病逝,他过早地背负起生活重压。母亲只能供他读到小学,靠着亲戚资助和自己在餐馆打工,他艰难地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高中毕业后,王伟光考取了台湾著名的成功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工作不久,他被台湾顶好集团派往美国。那时,他除了上夜校,每天还要打两份工养家糊口,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1年,王伟光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2年,王伟光回广东惠州投资办厂。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踏上了故土,回到了文昌市文教镇敖头村。如果说,故乡先前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只有在家里人的乡音里寻觅。当他踏上家乡的土地,眼泪禁不住地就要掉下来。他激动地走在乡间小道上,用一口纯正的文昌话与乡亲们谈天说地。“从我刚学说话起,家里人就教我讲海南话,从小到大这口乡音伴着我走南闯北,并时时提醒我―――你的故乡,在海南。”临走前,王伟光在祖屋前挖了一袋土带回美国。他把这袋带有故乡气息的泥土摆在父亲灵前。此时,一种为家乡做点事的强烈愿望从心底油然而生。

一年后,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在海南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000名海南人。王伟光作为北加州海南同乡会代表,再度回乡参加大会。正是这一偶然机缘,使王伟光与海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会上,王伟光和时任海南大学校长尹双增一见如故,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他了解到海大是海南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时,要为家乡做点事的愿望终于找到了切入点:“我要利用自己是成功大学杰出校友的身份,为成功大学和海大牵线,活跃海大学术气氛,为家乡高教事业培育人才尽点薄力。”

一手牵着海南大学,一手牵着台湾成功大学,他用自己的臂膀架起一座桥梁

万事开头难。王伟光的一腔热情,刚开始就被浇了冷水。

1995年,成功大学举办两岸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内地的清华、复旦等名校,可没有海南大学。当时,主办研讨会的是王伟光大学同学刘汉荣教授。在王伟光的推动下,刘教授向尹双增校长发出赴台参会的邀请函。王伟光还专程从台湾飞来海南,把机票送到尹双增手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尹双增因手续问题未能成行。“第一次就出师不利,对于我无异于当头一盆冷水,但我知道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为海大做点事需要时间和机会。”

王伟光没想到,为海大做的第二件事依然那么不顺利。1999年,他到马来西亚参加第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每次参加这样的同乡会,他都会产生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强烈冲动。“我认为联谊大会不应该只是乡亲相见、叙情、联谊的大聚会,而应该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议事中心。”王伟光说。当时,他向大会提出一个建议:在海南大学设立一个学术基金会,并在会上带头捐了一万美元,希望带动大家一起来捐款。然而,全场一片默然。

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是王伟光为人处事的准则。于是,他硬着头皮自己上,以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动琼台两岸高校文化交流。

1998年,王伟光带着时任成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高强博士来海南大学访问;翌年,高强博士和成功大学管理学院6位教授再次来海南大学访问;

2000年,王伟光带着成功大学25人代表团来海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几乎囊括了成大70%的学术实力!

2001年4月,经王伟光促成,“首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来自台湾成功大学以及内地重点名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学者、两岸工商界人士60多人与会;翌年,“第二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成功大学举行,两岸共有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一共发表论文84篇……

11年来,经王伟光多方促成,吴伯雄、王建煊、萧万长、吴京等台湾政商界名人都访问过海大,极大提升了海大的影响力。

一手牵着海南大学,一手牵着台湾成功大学,他用自己的臂膀架起一座桥梁。

帮助我有缘帮助的人,是我的幸福,也是我余生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曾饱尝没钱上学的痛苦,当时自己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虽然钱不多,但这是一种鼓励,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不自暴自弃,坚韧不拔,终有一天会成功。”这是2002年9月28日,王伟光向海大20名特困生发助学金时的肺腑之言。

从那年起,王伟光出资在海大设立了“王伟光优秀贫困生资助基金”,每年捐助2万元资助海南大学20名特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子不分地域,“贫困+优秀”是获得资助的惟一标准。

海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7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李锐,来自山西霍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三个孩子的经济负担,重重地压在他父母的肩上。每次回家看到父亲被压弯的脊背、母亲两鬓的白发,李锐都心疼得暗自流泪。他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去打工、做兼职。领取“王伟光优秀贫困生资助基金”,对李锐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碳。他在给王伟光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您的资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您的一份关怀。是您让我明白,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像您一样的好心人,在关心和爱护着我们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我希望将来在事业上也能有所成就,也能像你们一样资助贫困学子,将爱心接力棒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从1999年起,王伟光受聘为海大终身客座教授,先后在经济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开设“跨国经营”和“美国旅游市场”等课程。他每年4次到海大为学生讲课,联络学术交流事宜,每次停留2个月,所有费用全部自掏。连续几年,王伟光都被学生评为好教授,拿了优秀教授奖,他高兴地逢人就说,“我在海大挣了400元,我很高兴!”

至今,两项基金的投入已超过200万元。他的太太开玩笑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是空前的。”王伟光总是很认真地说:“但我不是绝后的,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支持海大。”

由于精力有限,今年王伟光正式宣布“退休”了―――不再讲授课程,但“王伟光优秀贫困生资助基金”仍在继续。“帮助我有缘能帮助的人,是我的幸福,也是我余生的核心价值所在。哪怕是一名乞丐,只要你的帮助对他人有用,你的内心就是平静而幸福的。”

(原文刊载于2010年12月20日《海南日报》,收入本书时标题有所改动。)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