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与橡胶相守一生:王锋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向鑫垚

王锋,男,1941年十月出生于海南万宁。第一次接触橡胶是在在1951年的时候,当时邻村的一个人买进了一批橡胶苗,种植在王峰家附近,约有几十亩。后来土地改革运动中,这个人被划为地主分子,受到了管制。而那批胶苗由于缺少抚育管理,大部分死掉了,只有少数长成橡胶大树。

1963年8月,王峰中专毕业后,与同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的十多位同学一道,分配到两院工作,重新接触和研究橡胶树。刚到两院时,王峰与全国各地大中专学校分配来的五十多个人一起参加绿化环境、橡胶林段管理等劳动,熟悉了橡胶的生产情况,不光如此,王峰一行人还到八一农场、西联农场等地方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三个月后,王峰到了具体工作单位橡胶系育种组,参加橡胶树产量遗传规律研究。早期橡胶育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培育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少,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打破国外封锁,不断引进新种质,同时科学试验的设备较少,研究手段比较落后。

王峰所在小组的组长是刘松泉,同时也是橡胶系副主任,课题执行人是吴云通,而王峰自己则是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其中。当时育种组有科研人员十多人,加上技工有二十多人。王峰到育种组报到时是冬天,科研人员均在室内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制订开春后的试验研究计划。橡胶树产量遗传规律研究,需要对大量橡胶树生长、产量试验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王峰才刚刚到达课题组,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试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工作。当时的资料统计分析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靠笔算、打算盘,还用一种叫“计算机”的机械计算器,但使用较麻烦,还常出错,无法与现在的电子计算器相比,更不要说微机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组写出了研究报告,得出了“橡胶树母树低部位产量高,它的无性后代产量不一定高;母树高部位(取芽条部位)产量高,它的无性后代产量也较高,达极显著相关”的结论。

开春后,小组陆续走出试验楼,开展了芽接、割胶试验、人工授粉、寒害调查等田间试验工作。

除此之外,王峰也在联昌试验基地时,也发生了一些妙趣横生的事。

当时组员都用大瓦盆吃饭或喝水,一盆多用。吃得很饱,但饿得很快,因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刚过,身体底子薄,当时肉食少,菜又没有多少油水,加上每天出门都要爬坡,在高低不平的胶林中行走。体力消耗严重。工作之余,组员们还会用大瓦盆喝咖啡。咖啡是试验站自产的。人们都说晚上喝咖啡不好睡觉,但小组忙碌了一整天,尽管喝了一大盆或更多的咖啡,照样睡得很香。

联昌站胶园中胶树长得很高,周围树木很密,附近还有原始树林,进行试验时,常看到各种鸟类,松鼠、狐狸等,有时猴子也会来凑热闹,在树上跳来跳去,看试验工人割胶,似乎对试验很感兴趣。

从基地返回所部时,多在晚饭后。组长刘松泉研究员略通中医,常义务为工人看病。组员经常等他给工人看完病后才动身,乘着蒙眬的月光或星光,抄小路前行。刘松泉组长年龄最长,但走路却最快。通常是他在前面走,组员在后面追,追着追着,很快就回到了所部。

王峰说,学果树蔬菜栽培的,种活橡胶树并不难,但要掌握整套的橡胶生产栽培技术,必须经过学习。研究橡胶育种,必须学会芽接、人工授粉、割胶、品系鉴定、生物统计等基本功。树胶树栽培的各项技术,如采种育苗、芽接、开荒、修梯田,定植、 林段管理等,他都学过,干过;至于割胶,虽然经过学习,但却没有正式上树位割过胶,技术没学精,割胶可能会伤树 。

在两院,王峰参加了橡胶树分枝割胶试验。根据橡胶树产量遗传规律研究结果,选择一批高产母树,在分枝上进行割胶,选出高部位产量高的锯取芽条,繁殖后代,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鉴定,选出高产优良无性系。

王峰参加过较大规模的橡胶芽接工作。育种组的全体人员,加上试验基地的技工,都曾集中到联昌育种站的大河苗圃,进行过为期半个月以上时间的芽接,将从国外引进的橡胶品系选优繁殖芽条,发往全国植胶区各试验点,繁殖苗木进行适应性试验,以便能选出适宜我国栽培的橡胶优良品种。

王峰还参加过橡胶树人工授粉工作。根据事先拟好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的配对方案,在橡胶树开花季节采集父本树上的雄花,用其花粉对母本树上的雌花进行授粉,做好标记,经常观察,果实成熟后采种育苗,繁育后代,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鉴定筛选,选出橡胶优良新品种。

橡胶树从人工授粉,到选出新品种应用于生产,需要二三十年时间。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时间也就四十年左右,工作一辈子要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当是很幸运的事。当然,搞橡胶育种并不是个人孤军作战,不仅要有团队,还要有梯队,要一代接一代的连续努力。前人的努力,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后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王峰正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虽然参与橡胶育种研究的时间很短,只有四五年时间,但却非常热爱橡胶育种研究工作,因为一方面,它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人有梦想,有追求,总是想着努力去实现;另一方面,它是党和国家给他们那一代人的重要而神圣的工作岗位,国家非常需要橡胶,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国分忧。

1965年,王峰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农村去,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才回来。之后两院体制下放,归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科教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下放到各地生产农场,学校不招生了,各项科研活动也停止了。

两院体制下放后,王峰的又先后担任了秘书组织科负责人、院长办公室秘书、海口办事处主任、《热作科技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作物研究》、《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热带作物研究》副主编、文法学部党总支副书记、图书信息中心党总支部书记兼中心副主任、《热带作物学报》常务副主编、《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等工作,为热带作物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9年前后,领导班子换届。由于王峰即将退休,便专职当《热带作物学报》常务副主编,主持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

2002年9月,王峰退休。退休后不甘平静的他又先后参加了热带农业大学本科办学实力评估验收时的办学特色文件编写,热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文件编写,《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组稿编辑工作;《山野崛伟业——天然橡胶科教史料》这本书的组稿和编辑出版工作。

王峰在两院内部的工作单位变动很多,算起来有十个左右,但是主要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段:1970年前参加橡胶树遗传育种研究;1971到1984年4月,主要做秘书工作:1984年4月以后到退休这段时间,主要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同时进行了一些科技信息研究与高教研究,以及担任一些基层党政领导职务。王峰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让他获得了一些荣誉和肯定。他作为主要成员组织编辑出版的《热作科技报》和《热带作物学报》,先后获得了专业学会、国家和省的奖励。1990年王峰任编辑部主任组织编辑出版的《热带作物学报》,获国家科委、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8年,王峰任常务副主编组织编辑出版的《热带作物学报》 ,被评为海南省优秀期刊。王峰自己则在2001年,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关于他的简单业绩,在上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人才传略的专书,如《共和国农业专家名人录 第二卷》、《中国专家人才库(6)》、《中国教育专家与教育人才》等上都可以查到。

王峰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橡胶生产,但所从事的工作,如橡胶育种研究,后来的行政管理与教学工作、科技信息研究、编辑出版发表橡胶和热作科研论文的科学技术期刊等,工作内容都与橡胶有交集。王峰与橡胶结了一辈子的缘,为橡胶奋斗一生,为我国橡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也由衷祝贺我国的橡胶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