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霖
张丽华是湖南新化人,1938年出生,1960年7月份从广州华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当老师。61年6月上旬,张丽华正带着三个学生在陶瓷厂做毕业实习工作,还差一个星期就完成的时候,系主任给给她打了个加急电报,要求提前回校。说:“你要到海南去支教了。”学校组织了十几个人,建成了一个化工专业队,去海南支教,命张丽华任副队长。张丽华毫不犹豫地奔赴海南,开启了未知的新征程。“我自认为我是不讲价钱,服从调配,就是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
1961年6月份,张丽华来到儋州宝岛新村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来工作。受到了何康院长的亲自接见,并用咖啡和木薯饼招待,欢迎这些年轻教师加入热带作物科研和教学的队伍,院长还说,一定要兢兢业业,做好橡胶研究的本职工作,一粒橡胶种子就是一两黄金。从此,张丽华心里,橡胶事业就扎下了根。
那时候,附中胶园附近有两栋茅草房,一栋茅草房可以住四家人,张丽华住前面那栋房子左边第二家。到学校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无机化学实验。 为了在九月份学生开学之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张丽华晚上备课经常到十二点钟。当时宝岛新村环境简陋,只有一个商店,供整个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用,商店没有办法一年四季正常供应肥皂、牙膏、电池、手电筒这些日常用品。每当备课到晚上,张丽华从办公室备课出来,就只能摸黑,慢慢走回到茅草房里。十二点钟断电熄灯,无法备课时,就在心里想着备课和实验的进度。开学了,张丽华按时开了实验课。中考和期末考试的时候,亲自到学生宿舍做辅导,解答疑难的问题,为生病的学生补课。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批六一级学生,这些在云南、广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各地的橡胶农场干了一辈子工作的学生们,没有忘记张丽华老师。在毕业五十周年后回母校,他们也邀请了这位无机化学课老师参加了感恩母校、共聚同窗情谊的活动。
张丽华刚去那里的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只有第一饭堂南边的一个水井,水井旁边建了两间简易的洗澡房,就在那里洗澡洗衣。也只能用盆子一遍遍刷洗实验用的化学仪器。与她在广州读大学或大学毕业后工作的时候相比,宝岛新村什么都没有,当时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就是这样的。
张丽华至今对每人十九斤粮食记忆深刻。刚从广州来的时候,每月十九斤的粮食是大米、红薯干和木薯丝的混合。“当时我觉得这个有点难吃,但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吃的,那你也得吃了。当时我对自己说,我是到这里来工作的嘛。”
1969年9月到72年的3月,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干部开始进行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张丽华和丈夫带着没有断奶的七个月大的孩子,草草把行李打包之后,就坐着单位的货车走了。货车将他们送到屯昌县中坤农场八一队,在那里呆了三年多。
张丽华回忆,当时他们一家所在的支队来去要经过一个坡,叫八一坡,八一坡的坡度大概有五六十度,又陡又长。在那里,挑南瓜是日常的劳动。要从坡底用竹簸箕挑南瓜上去,每头就挑两个,一只有大概二十多斤重,只要一上波,中途就没办法放下来休息。每一次挑的时候都要做好准备,喘着气也要慢慢往山顶上走。下乡劳动的时候,每天早上大概六点十分到六点半就上山了。上山之后,开始挖橡胶树大穴和环山行梯田。中午在山上吃饭。一直干到天快黑了才下山。晚上回去之后,张丽华还要到井里去洗一家人的衣服,因为劳累,站着提不起水桶,只能跪在井沿上,一次只提半桶水,慢慢把水提上来洗衣服。手上总是布满了水泡。张丽华在起泡的地方,抹点红药水,贴个胶布,处理好了第二天再接着干活。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干活,强度又大,丽华逐渐患上了腰肌劳损,休息了大半年才逐渐好转。张丽华对此毫无怨言:“这个生产队里面的女同胞啊,她们大多数跟我年龄相当,个子还有比我小的,干起活来比我利索、有劲,我对自己说,我要向她们学习。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干的。”
总结下放时的日子,张丽华说:“在下放期间,我觉得我是有意识地融入这个集体,集体的事也就是我的事,我在这个里面接受再教育,好好干活,好好劳动,该干的事情呢,我不偷懒,积极去干。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我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也应该这样做,我心里也就不觉得苦了。”
1972年3月,张丽华回到宝岛新村农化组。1973年到1982年,在橡胶所农化组分析室做检验工作,其中,73年到75年,做的是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测橡胶叶和土壤样品。在陆行正组长的领导下,小组做橡胶树营养诊断和施肥方面的课题。张丽华负责研究橡胶叶片和土壤检测。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辛苦工作,总结出橡胶树产量与它对应的叶片的氮、磷、钾含量之间关系,定了一套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的指标和方法,做到对症施肥,省工、省肥、有效。这个成果还获得农垦部的二等奖。做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时,需要化验室和化验员,当时,张丽华和陈宝三、黄春兰一共三个人办起了化验员培训班,总共培训了三批人,每批二十来个。就是这批人,成为了日后橡胶营养诊断技术推广的骨干。
张丽华觉得比较难忘的事情,是在橡胶所农化实验室里面做检测工作的这段时间。当时,整个化验室就只有三四个人做化验。实验绝大部分是手工操作的。实验室有浓硫酸、浓硝酸等刺鼻气体,通风柜也不怎么管用,张丽华要做的就是成年累月的检测样品。测样品的时候,将样品放在电炉上,加浓酸做消化处理。然后要一直看着样品,直到完全消化。从上班到下班,从称样到滴定,样样都要集中精力,细心操作,搞坏了就得从头再做。赶任务、赶进度那阵子,即使站得腿酸了,双脚累了,也顾不上休息。
75年以后,张丽华做产胶生理课题的胶乳系列检测。这样,一直做到1982年。
1982年2月,组织上把张丽华转到了两院测试中心。那是一个科学院和大学的公共单位。那时候这个单位刚建立不久,头一件事就是要落实院内各个所和大学提出的要求检测的新任务。兴隆所要求送检不同品系的咖啡和胡椒。这是测试中心之前从未检验过的。张丽华从查找咖啡和胡椒的检测方法做起,她委托广州办事处购买咖啡碱和胡椒碱的标样,然后自己动手做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逐渐确定了咖啡碱和胡椒碱的检测方法,从此两院就可以检测咖啡和胡椒了。原热作所送检的热带牧草,有银合欢、象草、柱花草等多种牧草,经过整理,张丽华建立了以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为主的一整套质量检测法。热带水果和芒果中的维生素C、木薯营养成分的测定,都是张老师亲手建立起来的。
在1986年前后,测试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接收进口的大型仪器,它是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当时是张丽华验收的荧光分光度计,测试中心还验收了特卡托自动定氮仪,好几台进口的自动分析天平,还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原子吸收光谱仪。这批进口仪器的引进和使用,让测试中心开设了大学仪器分析课,同时也满足了省一级质检机构对仪器和设备的要求,为测试中心在90年成为省一级质检机构做了准备。在这段时间里,为全省橡胶农场提供检测技术服务的事情,张老师等人一直继续做着。
1986年到1990年,测试中心开展了无土栽培国产营养液的研究,张丽华是第二个完成这个课题的人,获得了海南省四等奖。差不多就在那几年,张丽华与省人民医院合作“芜荑抗疟成分的实验研究”的课题,也得了四等奖。
90年到92年,在两院分析测试中心工作的时候,张丽华担任加工专业硕士生仪器分析课,这是她第二次担负大学教学的任务,主要讲紫外分光光度和荧光分析法,同时带学生做仪器分析实验。还亲自编写了实验手册。
在1990年,丽华还是单位的副主任,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准备,她通过了海南省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认证,获得了海南省产品质量检验的资格证。张丽华所在的单位是第一批通过海南省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的机构,有向社会提供十一个大类产品、一百多个项目的检验报告的资质。在这几年里,她是这个检验工作的主管和质量负责人,职责是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具负责人员培训考核,确定检测方法,标准物质的管理使用,定期检定仪器设备这些事情。
张丽华在测试中心工作了十几年,多次为周围的橡胶农场检验化肥、硫酸和醋酸等产品。一次西联给橡胶施肥,感觉有个别肥的肥效不行,就让张老师检验,后来检验出复合肥的氮、磷、钾都低,都不合格,是典型的假货。然后,西联依据张丽华等人的报告,向卖方讨回了经济上的损失。这件事还登上了当时的海南日报。后来,西庆、西培、西华、红华这些农场也送过来检验化肥和醋酸,检验出不合格的,就马上停用。当时,农垦检验站没有条件检定农药,岛内农场用的硫磺粉、草甘膦、乙烯利,都只能送到两院来检验。西线一带农场,每年都要送土壤、橡胶叶片和生活饮用水来检验。每年张丽华和同事们还会抽空上门了解农场有没有什么新的需要,送去新型的割胶灯。
91到92年的时候,发生了一起案件,琼海有一户人家种植的大片槟榔,在一个晚上被砍光了。给那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农场的保卫科查到一个有可能砍了槟榔的人,把他的镰刀和砍断的槟榔树干拿来检验。希望通过从镰刀和槟榔杆来确定那个嫌疑人是不是真的砍了槟榔树。张丽华负责主管这个测试,她突然想到,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几百上千倍,比较准确。于是就和电子显微镜的研究人员商量,说:“如果这个镰刀砍过槟榔,那么镰刀的齿和缝里面可能留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槟榔纤维。破案的事不能马虎,检测必须准确。”经过检测,从送来的刀上面的齿缝里面找出一些很细的碴子。再经过打样、处理、电镜观测,发现刀缝里的东西是纤维。再比对从现场的槟榔杆上面刮下的纤维,果然一模一样。张丽华代表检测部门把关做了最后的总审核,报出了检验报告,送检镰刀上有槟榔纤维。就此破了这个案子。
1995年,张丽华教授退居二线。1997年11月正式退休。为海南橡胶农场办事,帮海南的单位办事,就交到下一任领导手上去了。2002年4月到10月,返聘回测试中心,为通过农业部的计量认证出了力。
现在张丽华每当读到橡胶领域的新闻报道,比如高级航空橡胶轮胎面世等新闻时,还是要重复仔细地看,继续关注橡胶,为海南橡胶事业奉献。
张丽华回忆起六十年代的橡胶科研工作,是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当时,何康院长每年都抽出时间去生产队蹲点,大家早上四点钟跟着胶工去割胶,研究室主任紧随其后在生产队落户,科研人员轮流到对口农场蹲点,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从科研所到科学院都是按“一统四包三结合”来做。“一统”是学院、科学研究院在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下;“四包”是包研究、包生产、包推广、包教学;“三结合”是科研跟教学、跟生产相结合。张丽华觉得这些中央对橡胶生产做做出的方针政策,有关橡胶的指导思想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很及时、很到位、很得力的。
张丽华认为,橡胶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和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结合。海南橡胶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对了,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过去的农垦局通过改制,成立了农垦集团海南橡胶公司,这也是紧跟着时代的发展。橡胶这一两年,价格比较低,但却出现了很多新思路。还有关于橡胶总产量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划定了橡胶园地总面积的保护红线,确保了橡胶的基本产量,可以在採割方面可以加强科研力度,智能割胶。尽快填补上天然橡胶产量的缺口。张丽华认为还有一个办法是进行联合,和国外同行搞合作,让双方的资源互补起来,这也是用市场经济的套路来发展我橡胶事业。
对于年轻一代的建议,张丽华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不能做到的话,科研的成果往往会和生产脱节,就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今有少数的科研人员,靠着查资料找文献、东拼西凑写科学论文、走马观花式的搞科学实验,这是徒劳的,无益的,绝不是什么捷径。“年轻的橡胶科研人,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科研已经进入更高层次,更深更难的领域,需要你们向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学习,学习他们深入实际、扎根基层、开拓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希望你们奋发有为,夺取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