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海南大学

首页 校园文化 海大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干一行精一行:杨振堂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次

何雨媛

杨振堂1942年11月出生于广东大埔,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栽培专业,先后在学院教务处、热作两院附属中学、热作两院图书馆、热作两院图书与科技信息中心工作。曾被评为海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建设文明学校先进工作者,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

在大埔县的百侯侯南中心小学毕业后,杨振堂考入百侯中学读书。1961年高考上大学。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很不容易,一个学校高中毕业一百来人能有二三十人考上,那就是很有水平的学校了。他所在的高中是个老牌学校,考上的人还算多。在老师提供的大学招生目录里,他选了三个院校,第一志愿是暨南大学,第二志愿华南农学院,第三志愿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前两个志愿所报专业杨老已经不记得了,因为了解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海南岛,有个橡胶系,当时的杨振堂感到新鲜,第三志愿就报了这个专业,没想到,被第三志愿学院录取了。热作学院寄通知书到学校,在学院画册里,杨老第一次看到对橡胶的介绍,他的心情既激动又高兴。那个时候,读大学是不要钱的,不仅免去学费和伙食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会发放助学金。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一等助学金是六块钱,二等四块钱,三等两块钱。杨振堂家中贫困,父母没有钱寄给兄弟俩读书,他是拿二等助学金的。

58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迁到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为了培养热作人才,创建了一个学院。建院后,临时起了个地名。当时就起名一事发动大家来提意见,何康院长手下有个秘书叫王永昌,提出叫“宝岛新村”,被所院领导采纳了,于是这块地方就有了“宝岛新村”的名字。1961年,杨振堂考上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杨振堂来到这个地方,花了一天一晚的功夫。盘缠是他的大哥大姐给的,他从梅县出发,坐车到汕头,然后再乘船到海南。那是他第一次乘轮船,坐在下等舱的统舱里面,很多人挤在一起,连张床都没有。到了海口,他坐上了学院派来接的大卡车,车里不仅有学生,还有新分配来的老师。终于到了两院,看到荒凉的学校,杨振堂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吓一跳,他本来就是在农村长大,没在大城市待过,心里没有什么落差。当时六个人住一个宿舍,在新盖的教学大楼上课。

61年的时候,全年级有八个班,每个班有三十几个人。一、二、三班是橡胶系,四班是畜牧兽医系,五班是农牧系,六班是加工系,七、八班是机电系。62年,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教育部的高教60条,先后撤销了橡胶、农牧畜牧兽医、农牧、加工、机电等五个系,被撤销专业的学生都转到热带作物栽培专业学习,61级只留有一个系。学加工和学机电的,本来是工科的,转到热作栽培系后,就成农科了,结果只好从头学起。原本农科的65年毕业,而转系的学生要到66年才能毕业。1966年5月、8月,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那些学生还差一两个月毕业,就停课闹革命了。直到68年9月,从八一农场抽调工人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热作两院领导两院的斗批改,他们才得分配,当时,都是分配到各农场当工人,没有人分配到学校或机关的。当时年轻的杨振堂与他们同上课、同生活,此后的境遇却截然不同。

杨振堂曾担任过班里的学习委员,也在学生会里面做美工的工作。在中学期间,他也曾在学生会搞美工。因为宣传需要,中学美术老师常叫他为家乡画宣传画。在大学,学生会出黑板报的时候,就常叫他来画个报头或者花边图案等等。板报内容一般是关于学校学习生活之类的。

杨振堂的学习是勤奋刻苦的。中学时只学了俄语,上大学之后要改学英语。没有基础,从ABC开始学习。一开始在慢班学了半年,他觉得太慢了,于是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自学,主动多记些新单词,慢慢扩充词汇量,还找来中学英语课本学。当然,勤奋学习是有收获的,听写时,别人要老师念两三遍才写好,而老师念一遍,他就写出来了,总是第一个交卷。老师看他学得主动积极,就建议他到快班去跟学,于是第二年就把他调整到快班去了。在快班,他拼命背课文和单词,听写时,课文也好,单词也好,都是老师念一遍,就写出来了。就算在快班,他的学习成绩也算是优秀的。于是,他在英语快班跟读了一年。那时,英语是基础课,只学2年。

但在那个年头,读书太刻苦,太专心了,是会遭批判的,有许多说他只专不红、不关心政治、书呆子这类的闲言碎语,但是他没有去理会计较。

杨振堂绝不是死读书、不关心集体的书呆子。1963年,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杨老课余就常做好事,如帮厨,搞清洁,当两院职工夜校教员,晚上教工人学文化等,都积极干。他还利用午休时间课余时间刻苦研读毛泽东选集,下农场劳动锻炼时,也表现积极,农场工人群众对他好评如潮。65年至66年,他在万宁县东兴农场官谋分场参加四清工作,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组织和辅导工人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出墙报,办文化室,开展共青团组织活动,帮厨,搞厕所清洁卫生,等等。在这个时期,他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还在四清工作团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表了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

1965年,杨振堂大学毕业。毕业以后,杨老留在学院做教学工作。开始时被安排在教务处,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在那里做。因为“四清”运动,毛主席号召大学生毕业以后都要下基层一年,运动锻炼,参加阶级斗争。于是他在65年9月底下基层劳动,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了,8月初,他就被调回两院参加文化大革命。“文革”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搞教学活动。后来到了69年,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干部要下放劳动,接受工农再教育。他就被分配到国营立才农场,在农场里参加劳动、搞宣传。初期他在生产队里劳动,不久被调到场部,做一些专案工作和内查外调。到70年,两院从农场调回来一批人,逐步恢复常规。

71年,杨振堂被调回两院,当时两院附属中学需要图画老师,就叫他回来负责图画课的教学。他还兼任过其他功课的教学,如语文、政治、生物、英语等。那时候附中缺老师,凡是可以兼任的,他都干。一直干到了87年,长达17个春秋,期间由于工作积极被提拔当教导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当校长的时候,因为要加强对住校生管理,他有两三年都住在学校,起早贪黑,每周上十多节课。1985年,因一位班主任教师不辞而别,找不到补缺老师,杨振堂自己顶上去,兼任班主任一年多。这样,学校管理、党支部党务工作、上课、家访,等等,任务非常繁重,对他来说,那是非常艰苦的岁月。杨老师患有胃溃疡,一天下午,他站在学校路边和一位老师谈着工作,突然间就感到胃部一阵揪心剧痛,他蹲下来捂住腹部,面色惨白。同事们见状,赶快叫来了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去。经检查,发现胃穿孔了。之前,即使他工作时有病也没有请过病假,虽然胃痛得厉害,但能坚持干,就挺住,直到那次撑不住而倒下了。

在医院开刀,切除了胃的三分之二,但他只住院三个月,就出院了。没多久,1987年,院领导考虑到两院图书馆原老领导要退休,就调他去当图书馆长。这期间,杨老还兼职教图书馆文献检索课。

在这段时间,他是老师,也是负责人。双肩挑,既抓党政工作,也搞教学,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常常要备课到深夜。那时候他大概四五十岁,比较年轻,身体还好。

两院历史上,图书馆曾有过机构体制变化,和科技情报所两个单位分分合合。94年时,这两个单位合并成图书与科技信息中心。杨老开始是当这个中心的总支书记,后来又再兼中心主任,做党政工作双肩挑,既是图书馆馆长,也是情报所所长。除主持图书馆工作,还主持情报所工作。杨老还领导编辑出版一些科技学术刊物,比如《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科学》、《世界热带农业信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当时他还兼任《热带农业科学》主编,亲自审稿、修改稿件。所有稿件经杨振堂终审以后才能确定能否发表。编辑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也是很艰苦工作。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曾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有关编辑出版工作的国家法规、编辑专业书刊,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等知识,从而逐步基本掌握了这项工作内容和规律。同时,对于学术论文稿件,按程序先送有关同行专家审阅,请他们就稿件质量提出意见,最后送到杨振堂这里时,他还要认真负责地审查一遍。在审稿过程中,为了弄清论文稿件中涉及的学术问题,他常常花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尽量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情报信息。这样,就可在审稿时从政治和业务两方面把关,保证刊物质量。他在图书与科技信息中心一直工作到2002年退休。退休后,2002年至2004年返聘两年多,负责执行主编《热带作物学报》。

退休之后,杨老的兴趣比较广泛,他一直在学习新科技知识,电脑、手机、数码都玩。有时还编辑一些两院视频,上传到央视网、土豆网、搜狐网等。在那里可以查到他制作的《中央和部省领导视察热作两院》 《热作两院历任院领导》等视频。

杨老没有亲自做过橡胶丰产栽培、良种培育、割制改革等等,这些科研工作。他的工作往往集中在统计分析。比如,研究橡胶速生高产稳产栽培措施时候,就要布置一些田间试验,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最后才能够得到试验设计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杨老和他主持的单位集体都曾获得过多项荣誉。个人方面,他曾当选儋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院党委委员,被评为海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建设文明学校先进工作者,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两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单位集体方面,热作两院附属中学党支部被评为海南区先进党支部,热作两院图书馆获1992—1993年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总分第一名和四个单项第一名等,保存有上级组织颁发的许多荣誉证书、奖状、奖旗等。《华南热作学院研究院》、《海南日报》、《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他的事迹。

图书馆工作期间,他写了《建设热带农业科学特色的图书信息中心》 、 《我校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研究》、《论我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等论文多篇,发表在有关学术专业书刊上。其中,《建设热带农业科学特色的图书信息中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热作两院图书情报事业的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意见。

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杨老依然关注着图书馆的发展。他说:“当代,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人工智能在图书信息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要建设新一代大学智能图书馆。将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结合起来,省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极大提高图书信息服务精准化水平。我以为,我们海南大学图书馆工作要开创热带海南特色文献信息服务道路,有区域个性,注重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举,文献信息资源得更加系统、全面、深入,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创造功能完善的参考咨询形式,加强工作主动性,从而为橡胶科研教学提供更有力智力支撑和文献信息保障。”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