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午9:30,在海南大学社科群楼二楼圆形报告厅开展由陈平原教授主讲的“南海文明大讲堂”第五讲:新文化运动的正面侧面与背面。由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共有来自学院各年级各专业百余名同学参加,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同学们佩戴口罩,有序入场,隔位就坐,倾听讲座。
首先,刘复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陈平原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并对陈平原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陈平原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级称号人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范围涉猎古代文学、现当代通俗文学、武侠小说、教育学、史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学术成果丰富。陈平原教授广受尊敬的原因不仅是他在学术上的建树,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具有现代理论高度和人间情怀的学人,他亦为当代学林的示范,是对当下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的嘲讽批评。
陈平原教授回忆十多年前初来海南的经历,也感慨于如今海南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不断发展,记忆也在不断刷新,历史变化的历程中,某些记忆浮现,另外一些记忆就会泯灭。由此引出一个主题即“20世纪文学的凸显和泯灭”——这也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命题和思路,通过分析解读一些已经为历史泯灭的人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揭开历史重重面纱,重新去认识那样一场运动,从正面侧面与背面重新思考那场运动,重新回答“什么是五四”。
陈平原教授首先就“五四运动”的题名着手,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命名进行区分,并指出五四运动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它们各有边界,又各有特点。五四运动更侧重于政治运动,是一场面对公民的政治抗争,其口号是“国家”和“群众”;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运动,更多关注思想的启蒙。其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除了关注二者在文学史、思想史以及政治史上的意义,他更强调其在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作用,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谈,他将关注点更多放在五四时期被历史所遗忘的人物身上。他首先重新回顾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接着他从一个个故事入手谈五四以及新文化背后的故事,引出林蔡之争、罗家伦和辜鸿铭恩怨、新旧派代表人物陈独秀和刘师培的分歧、北大学生傅斯年和张厚载因戏剧改良立场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命运遭际以及冯省三和张竞生等人的故事,从多个维度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历史永远记得这场运动中的光鲜人物,但其他很多人却半路退场,走向歧路或者掉入阴沟,成功者被历史反复叙述,我们记得那些胜利者,但不应该遗忘那些失败者,他们不应被历史叙述抹去或者污名化,他们的梦想和想象力同样值得后世关注和思考。最后他指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历史进程的正反两面,而应该引入那些若隐若现、时而起伏的“侧面”,这样的历史叙述,才可能从二维走向三维,由平面变成立体。同样今天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论述也应该从以下几个前提着手:一是重建新文化运动的光谱;二是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多种可能性;三是理解那些没有被实现的计划和理念;四是重新倾听被压抑声音,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不同的着眼点和论述策略。
讲座结束之际,同学们抓住难得的机会向陈平原教授请教相关问题,陈平原教授一一给予精彩的分析与回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刘复生教授进行讲座总结并再次表达对陈平原教授的感谢,他指出此次讲座也为南海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画上圆满句号,通过重温南海大讲堂宗旨——“再造文明”,对“文明”与“文化”概念和内涵进行区分,回溯了文化的中外历史背景,即谈文化更多关注如何表达自我民族精神,探寻和塑造自己的文化,更多是呼吁世界保留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性的一种诉求。从晚清章太炎到至五四周氏兄弟等人均延续着这条文化精神脉络,层层历史叙述加深刻板印象,而讲座试图复原历史背后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分歧背后的相通之处。他认为重新回顾百年前历史运动,理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理路,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内部复杂丰富性以及真实逻辑关联性,为我们反思当下文明问题提供了重要参照。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