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传统学术讲座又开始了,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马小钢,马小钢导演现任海南广播电视台外宣部主任、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今天他应邀来我校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精彩讲演。
马导以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从关于选择、关于纪实以及一些影视基本功问题上加以切入与我们交流了他从事影视多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真切而实际。会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质朴而生动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听众们时而安静的听着他诉说着他的故事;时而被他绘声绘色的语言和动作所吸引而咯咯的发笑:会场气氛和谐融洽。虽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但他却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更好的认识了他和更好的了解了我们这个行业。
一个影视工作者的坚持与执着
马导言语中透露的质朴与真切从一开始就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知道这是一个执着的智者的言语。他和我们谈“选择”、谈“坚持”,在他那“选择”首先是一种态度,而后才是一种艺术。选择了这行就要坚持下去,正如他一开始就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干影视这行要吃得下苦、弯的下腰、耐得住寂寞”,“选择了这行就要把它看成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数年来的拍摄经验告诉了他做记录片就要“咬住了就不要撒手,要沉得住气,不要关机,因为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坚持是一种态度,这些是他给年轻的影视工作者们的忠告。这些都早已成了他的原则和信仰。数十年来马导一直孜孜不倦的致力于纪录片的创作,在纪录片界获奖无数、已是国内纪录片界少有的权威。过程中不难看出他这一个影视艺术家的偏执与执着,要在这行坚持几十年不动摇的干下去并做出些成就不容易。不只是在影视界,在我看来这是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并想在某一行业做出些成就的人都应具有的特质。
懂得选择的智者
选择在马导看来不止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影视这行他是一个智者,因为他懂得如何去选择,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更好的抓住观众的心理。有人说过“一个片子七分看选题,三分看创作”,先不论他的正确与否,至少不难看出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寻常看来“选择”是一个看似具体但实质又很抽象的话题,要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它本是很不容易,这也是我为什么说马导是一位智者的原因。他从题材、人物、事件、拍摄方法、拍摄手段和风格的选择等等这几方面入手,具体而实际的给我们谈了关于“选择”的话题,我想这都是与马导数年来丰富的经验积累分不开的。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是我很欣赏和钦佩他的地方。
他的风格——真实而富有人文情怀
马导一开始就说“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所以我选择了纪录片”。在他看来纪录片是不可重做的。他认为纪录片就应该记录真实的东西,它是不容作假的。当他一给我们讲述到一些他看到的一些很不错的作品时就不由的有些激动,而这些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实、真切而富有情感,或许是因为他已从骨子里喜欢这种真切感,真实在他那是最基本的底线。真实的同时还要有点意义,要以一种社会责任感去寻找拍摄对象,“纪录片作品一定要直指人心”他这么强调,而不是单纯的为记录而去记录,那将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只有一个真正富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有可能说出来的,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验证。同时他也是一个务实者,“并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所有的人”这点说的很实在现实中确实如此,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制约我们的选材,然而最好的题材就是拍我们周边的事。或许正因为这样的人文情怀造就了他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实践也使他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
用镜头写诗——追求生活之外的艺术感
一听到诗一般人会认为这个很文学性的东西,怎么就能和影视这一视听艺术相结合呢?更何况他拍的还是纪录片,在他那纪录片首先就必须真实,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影响马导在追求生活真实之外去追寻一种艺术感,他懂得用诗意来构筑画面,知道在这两者间寻求一个好的切合点。我想这不仅需要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更需要方法与智慧。马导建议我们多读读诗以及一些好的散文,知识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多些沉淀会对我们有帮助。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正因为如此一个椰子落地他会不由自主的用“生猛”来加以形容。
现在的我们需要实践和积累、需要忠告,真的很谢谢他能把他宝贵的经验与我们分享。这不仅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他,了解了这个行业的精神,他真诚的建议也会让有意在这行发展的同行们少走些弯路。
(文:07戏影李小丽)
马小钢在演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