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正文
    学院新闻

    人文社科联合读书会第七期——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2017年11月22日 09:29

人文社科联合读书会第七期——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2017年11月17日晚7点半,人文传播学院朱杰老师于社科楼B719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以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作为讨论对象的读书会。李音老师担任本次读书会主持人,人文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硕果老师、乔焕江老师、孙葳老师及众多研究生、本科生均参与到本次读书会的讨论过程,会上大家就不同的观点各自交锋,气氛十分热烈。 朱杰老师的导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1、为什么要读麦克卢汉;2、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哪些观点;3、当麦克卢汉的理论提出之后,在理论界引起了哪些反响与批评。 朱杰老师认为,今天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以5W作为纲领、只重视内容与效果的主流传播学;第二种则是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研究出发所采用的政治经济学视角;第三种则是重在从符号学出发而进行形式分析的“文化研究”式的方法。较之以上三种范式,麦克卢汉的意义在于,他十分注重传播媒介自身的特殊性,而对技术产生最直接的关注。他总结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方法,使他关注技术本身如何参与到人的塑造过程中。这种一定程度上带有“技术决定论”的理论方法,使他较之既有的三种理论范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朱杰老师以《理解媒介》第一章作为引介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的主要文本。在他带领的细读中,将麦克卢汉关于媒介自身变化而对人感知模式的影响进行了阐释。麦克卢汉认为,文字、印刷术等传统媒介塑造了以视觉感官作为主导、线性思考作为基本模式的现代人,而电子时代的降临,则以即时性、超文本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重新达到五感的平衡,并回到了部落时代式的具有即时性、包容性等特征的主体状态。在电子时代,序列性让位于同步性,这种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媒介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朱老师也因此而着重强调麦克卢汉理论内部对时空感的把握。最后,朱杰老师简要回应了雷蒙?威廉斯、大卫?哈维等理论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色彩的批评。 在朱杰老师导言之后,李音老师和乔焕江老师又分别就不同的理论要点进行了评点与回应。 李音老师从“人”出发在一种哲学意义上来把握麦克卢汉理论的预见性与宝贵。当今的技术已经越来越趋向人体内环境的变革,同时后人类状况的加深使得意识的涵义得以宽泛化。因此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的注重在而今已经滑向了人类学意义上交际方式的转换。如果说哲学与美学分别要讨论的是人类把握理性的可能和对环境的感受方式,那么麦克卢汉早已在这个意义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乔焕江老师则是以两个难题为出发点,对朱杰老师与李音老师的观点进行了对话。首先,如果说“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可以引申为媒介决定了信息的生产与理解,进一步说则是媒介如何重构了旧有的社会关系的话,那么人如何对其所处的物质环境、信息环境保持一种可贵的自觉?当媒介限定了我们的认知方式与思考方式,那么我们无论怎样的思考是否都无法超出既有的社会网络呢?这种自觉对于人类是如此的不可能而又如此的重要。其次,在对于媒介的定位上,乔焕江老师认为媒介可以认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变量,但并不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决定要素。在从理论空间抽离出来后,我们更应该将眼光着眼于某种真正在主要矛盾中占据结构性可能的决定要素。比如在具体的历史的新技术地开发与利用中,是哪些利益群体在何种目的之下进行掌控呢?这些往往是我们在真实的历史内部所要首先进行反思的。 在老师们精彩的点评之后,参与读书会的同学们同样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问题,比如人文知识分子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电子游戏作为新的交流空间如何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等等。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与交锋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www.pwnwords.com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学院邮箱:rwcbxy@hainanu.edu.cn院长信箱:rwyz@hainanu.edu.cn书记信箱:rwsj@hainanu.edu.cn综合办:0898-66289175 教务办:0898-66279134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0898-66260275传真:0898-66289175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海大人文中国语言文字网蓝网当代文化研究网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