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快报>> 正文  
海南有需求 海大有作为
2022年09月14日 08:35 海南日报 点击:[]
海南有需求 海大有作为

——海南大学推进协同创新中心改革,打造有组织的科研体系


海南大学南门。海南大学供图

农业专家在海南大学南繁基地查看水稻长势。 武昊 摄



编者按


“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海南大学牢记殷殷嘱托,紧抓海南自贸港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贯彻落实教育部与海南省“部省合建”海南大学和海南省委、省政府“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和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举措,是海南大学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寻的一条跨越式改革创新路径,目的就是构建学院-书院-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格局。三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让各支队伍回归“主责主业”,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好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三项改革的内在逻辑,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师生发展,海南大学已推出书院制、完全学分制系列报道,本期着重介绍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引子

  聚焦国家区块链生态安全健康发展需求,将区块链生态中协同监管、匿名实体关联、安全风险识别等关键科学问题交叉融合研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海南大学密码学院曹春杰教授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的项目突破,给出最响亮的回答——面向新的主战场,必须坚持“海南急需、国家一流”,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被动交叉达不到融合效果,学科刚性界面的桎梏需要如何打破?“单兵作战”难挑千斤担,“大兵团”式科研组织体系如何建构?海南大学蹚出了一条具有自贸港特色的跨越式改革创新路径——推进协同创新中心改革,打造有组织的科研体系。

  改革创新 面向“新的主战场”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海南大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示范,就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改革创新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表示,学校实施协同创新改革,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海南“三区一中心”、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三大未来产业的重大需求,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这是回应国家战略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答卷。

  2018年4月13日,一句分量千钧的话语,在海南大学60余载的建设发展历程中,镌刻下了熠熠生辉的金色坐标。“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为海南大学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的航向。省委、省政府也作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并明确提出“1+2+x”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其中的“1”就是指海南大学。因此,海南大学的办学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创建与海南自贸港发展相适应的一流大学”,全面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扎根海南大地办教育。

  ——这是明确海南大学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

  办学定位的实现,需要各项综合改革举措的全面落地。学校全面推进三大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加快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针对目前高校学科间缺乏有效沟通、交叉融合理念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等“自闭症”现象,学校以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优化体制机制,打破学院壁垒,破除学科藩篱,变科研“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为更好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创新驱动和科研支撑。

  ——这是提升海南大学办学水平的迫切需求。


  弯道超车 立足“解决真问题”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骆清铭强调,海南大学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要“弯道超车”——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海南自贸港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紧贴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团队建设和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谋求搭建国家级平台、谋划重大项目、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从建设实际来看,海南大学近年来科研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项目缺乏、服务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的源泉,同时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大项目的必然趋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源。七大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就是为“解决真问题”,围绕“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大领域,坚持“项目为王”原则,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为主要目标,形成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

  “真研究问题才能发现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真问题的办法”,王崇敏教授举例说明,作为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协同创新中心,就必须要强调“自贸港”这个核心前提——要构建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矩阵式”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建立起面向“自贸港”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跨学科、跨平台、跨单位(团队)的科研组织。据了解,由王崇敏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路径及法治保障研究》获准立项,提交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专家建议稿)获上级有关部门高度认可;其领衔的“自贸港法律体系创新研究团队”获批首批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并于2021年认定为“国内领先人才团队”、荣获“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

  “要想产出一流成果,必须要有好的载体和机制,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形成‘大兵团’作战的模式。”日前,药学院罗海彬教授团队主持的“特异性抗病毒创新药物快速发现软件及化合物库”项目获工信部1000万计划,立足于应对以新冠病毒肺炎为代表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和经济造成的极大冲击,旨在建设一个包含300万级化合物库及一个完善的基于AI的特异性创新药物快速发现云平台,为大规模病毒类传染性疫情暴发寻找应急药物提供强大动力。他认为,通过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升级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凝聚强化团队组织意识,释放科学工作者更大主观能动性,推动更多一流成果的产出。

  “经过多轮征集、酝酿和评审,每个领域形成约10项卡脖子问题,为海南大学‘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及科研团队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也为海南省相关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撰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邹勇华表示,2021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7项,较2018年增长近一倍;2022年再创新高,集中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4项,其中3项重点项目和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均实现“零”的突破。另外,学校牵头申报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25项,初评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共计15项,为历年新高。这有力佐证了海南大学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适时性。

  目前,七大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已经初具规模,已有300多支科研团队1000多人加入。下一步,协同创新中心人才、资源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将会有更大项目、更多成果产出。

协同创新 着力“真解决问题”

  什么是“真解决问题”?

  对海南大学来说,“真解决问题”就是科学研究要发挥应有效果,真正解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做到“真解决问题”?

  以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以问题为牵引,做好重大科研技术攻坚;以改革为引领,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在海南,豇豆和哈密瓜是本地重要果蔬,但长期受蓟马或斑潜蝇危害严重。而防治这些害虫的办法只有长期依靠化学农药,不但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害虫也由此产生了更高的抗药性、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吴少英教授团队跳出目前固有研发农药的瓶颈,另辟蹊径从植物保护绿色防控的角度,整合校内相关科研资源,开展瓜菜害虫绿色综合防控理论和技术研究。现在,害虫发生量显著减少、在植株爬蔓期基本不使用化学药剂,人力成本更节约了,食品也更绿色健康了。目前,此防控技术体系已日趋成熟,正面向种植区进行推广。

  这只是中心各团队“真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

  学校制定具体实施路径,保证中心在问题研究中找到“真答案”、在做事的过程中“真解决问题”。

  ——强化交叉学科,遴选科研团队。围绕七个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校内外公开遴选团队负责人和研究技术骨干。出台新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全面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院(系、所)组建科研团队。按照“7·12·5·6”策略,7个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约12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约5支团队,每支团队约6名骨干成员的规划,建立一批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

  比如,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由叶光亮教授牵头的“智慧监管与治理现代化引智创新基地”获“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立项。该基地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计算等现代技术开展应用型研究,为全国智慧监管与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数字化工具箱。此外,围绕种子重大科学问题,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聚集优势,深度融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已完成首批53名科研人员签约入驻,赋能我国种子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发展。

  ——统筹规划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目前,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的“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大楼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立项建设。大楼面积约11万平方米,含生态文明实验研究中心、全健康研究中心、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自贸港发展与制度集成创新中心四大平台需要的各类实验、研究用房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将积极推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学校新增三亚南繁研究院、三亚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创新药物与食品研究院暨新药筛选及评价平台、万宁海洋科学试验中心、全健康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并积极谋划洋浦研究院项目,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面服务海南经济建设。

  同时,积极对接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开展海南自贸港政策宣讲培训工作;成立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继续加强与市县合作,推进一系列合作项目建设。


  制度集成创新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根据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和科研团队建设发展规律,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科研创新特区”管理,在科研项目组织、人事管理、薪酬分配、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交流合作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将根据发展规划和工作总体目标为中心提供经费和科研资源等必要条件,实现学科交叉高效运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战略主动。学校已正式印发《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改革方案》,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

  ——推动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出台了《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和配套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通过一项项政策制度落地,充分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学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优化引培机制,精准引才育才。中心根据创新目标和任务统筹设置岗位,实施团队负责人岗位制。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负责人可根据发展需要,直接提需求引人才,团队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据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徐顺清教授介绍,中心基于全新环境、全新平台、全新机制的“三新”优势,将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全健康科学研究事业中。

  ——“产学研用”一体协同,“顶天立地”育人才。学校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协同创新中心在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使研究生一入学就融入科研创新团队,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化应用都得到全过程训练;同时科研反哺教学,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学科建设,着力培养“顶天立地”的高素质人才。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引才,学校新增院士至4人,国家级人才增加至43人;作物学学科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ESI全球前1%的学科增加至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至14个(含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个,绝对数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高水平论文快速增长,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实现新跨越,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实现新提升。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表示,学校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把准方向;赋能增效、激发内能,努力打造“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成果转化培育中心”。更好发挥学校对国家、海南重大战略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作用,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和自贸港建设中当好参与者、参谋部、孵化器、后备队。


  (策划/鹏程 撰文/徐艳晴 杨玮婷 余梦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