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吴爱妹(昵称阿妹姐),报纸收发员,服务时间:20年;2008年获得集团“十佳员工”称号
收发室的两位女同志,她们在海南大学负责收发工作已经有些年头,在收发工作上可谓是经验丰富,独挡一面的元老级人物了。虽然这是一份苦差,每天都要面对成堆的信件、报纸和刊物,每天都要重复地做同样的工作,但是她们还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把这份工作做好。
近日,笔者来到收发室,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去了解收发室里的一些故事。见到笔者进来,吴爱妹、张香娉笑着跟笔者打招呼,接着就低头忙着分报纸。笔者环视了一下,收发室里面有约100个小信箱,每个信箱都标注着学校各单位的名称,一块20平方米大的地方,桌上、地上都被一摞摞信件、报纸、杂志、包裹等堆得满满的。桌上摆放着省内外各种报纸,有《光明日报》、《海南日报》、《人民政协报》、《新华每日电讯》、《文艺报》、《中国教育报》等,整个屋子里散发着浓浓的报纸油墨味道。
据她们介绍,每天早上9点左右邮局车把一大袋一大袋的邮件、大捆大捆的报纸、杂志、信件源源不断地送到收发室。单单报纸就有100多种,而杂志、信件平均每天不低于500件。根据分工,两位大姐每天的任务就是早上抓紧时间对照刊物征订的单位一一分发,下午对信件按照单位进行分类、登记、改退等工作。每天收取挂号信、包裹等物品之后,需及时将包裹单登记在册,并且要在每封信、每个包裹上面标出该收件人的姓名及单位。如果有人在分发这段时间来取信件,偶尔会跟她咨询点征订刊物的事情,这都会影响整个分拣工作的进度,给信件的传送带来不便。为了迅速、准确地将信件发到用户的手上,她们按照留下来的通讯地址挨个给收件人打电话通知领取。
最令她们伤透脑筋的事情就是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大银行、协会、购物网站等机构给师生们寄来的上百封各种各样的挂号信,但由于地址不够详细,每天都会有很多挂号信滞留在收发室里。为处理这些信,她们两个人可是伤透了脑筋。据阿妹姐说,她们每天都会贴出催领通知,有时候学生来收发室找,我们就得从上千封信中帮助学生找,双方都累得精疲力尽。收发信件,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由于地址不详给每个环节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既耽误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给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而那些无人认领的信件最后都要按照邮局的一系列的繁琐步骤来办理改退手续退回邮局。
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学校近三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学人数也从2003年的1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0人左右。同时,收发室面向的服务群体是全校师生和所有离退休人员,总人数近上万人,但是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只有她们两人。“我们干起来很费劲,但是为学校的事业努力很值得。”阿妹姐说。
据吴爱妹原来的同事陈燕部长介绍,吴爱妹已经做了20年的收发工作,很多人都喜欢称她为“阿妹姐”,她与同事、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感情,是她用那善良细致的心织成的,赢得师生员工的口碑。有些老师虽然没有详细的地址,但是凭她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一些老师的住址早已是耳熟能详了。当她下班的时候,她都会把这些信件给老师们捎回去。有一次,有位同学10多天没有收到家里寄来的快递,就气冲冲地到收发室,拉着脸对她大发脾气一通,吴爱妹同志刚开始说什么她都懒得听,但是吴爱妹同志一直保持着微笑,不停地给她道歉。面对那真诚的微笑,这同学被征服了。不自在地笑了笑:“没关系!”这同学出了门才发现吴爱妹同志刚才那礼仪性的笑,不是勉强的,而是真心流露。“我不知道阿姨是不是党员,我却觉得党员的微笑应该是这样;我不知道阿姨的姓名是什么,我却明白她的笑脸永驻在我的心中!”这是一名同学为感谢她而写的一首小诗——《永恒的微笑》。
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笔者看到其他处室的收发员陆陆续续地来领取报纸。每个人都不忘跟她们打招呼问好。
后记:收发室也是后勤服务的一个窗口,她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接触到校内不同角色的人,还可以通过这些报纸、杂志了解到大迁世界的变迁,体验到实践工作,服务他人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经验感受。
文:符万祺
吴爱妹同志正在分发报纸
张香娉同志正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