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晚张晓涵老师带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小组于17栋103开展了第二期读书分享会,大家一起走进了这部书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
读书会上每位同学对所读内容进行了分享:
陈映嘉: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主要写了作者斯诺到达苏区一路上的见闻,以及对于陕西、红军、中国共产党和部分国民党官员的初印象。在进入苏区之前,作者对于红色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并且选择亲自前往西安来探寻真正的中国。在去往西安的列车上,作者遇到了一名老者和一名年轻人,两者对于红军有着不同的看法。年轻人一方面觉得虽然南京方面把红军称作“红匪”,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土匪,他们进行土地改革、团结农民,非常有原则;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红军是在“利用”农民,而且因为他们“杀了太多人”所以也不是好人。但老者只是坚定的说“杀得还不够”斯诺在陕西见到了了杨虎城将军、王牧师和邓发等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了解了有关当时中国形势、共产党和国民党更多的事情。通过王牧师的讲述,可以了解到张学良也为国共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王牧师是共产党非正式的“大使”,为共产党争取各类文武官员的支持。在王牧师介绍下,张学良成功秘密与周恩来会面,并且达成了初步共识,在保密的情况下对陕西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停止在陕西的对战,红军也派驻代表到西安府,并且开办了军校,提拔了一批进步青年为军官。在共产党情报头子邓发的帮助下,作者前往苏区。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国民党士兵,通过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其实底层的士兵也想要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并不想攻击自己人来内战。斯诺在红区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一个黄土村落,在贫农团主席刘龙火的帮助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所谓“红匪”。关于贫农团主席的一段外貌描写令我印象深刻。斯诺写道“他是个相貌英俊的小伙子,皮肤油亮亮的,牙齿白白的。他似乎不是那种胆小的中国农民。他那双快乐的眼睛里闪烁着挑衅的神色,还有一种威严的派头。”一个眼中有光芒、心中有理想、脚下有方向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而当时的红军中,到处都是这样的青年,这场长征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岑丹雅: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讲述了斯诺刚踏入红区时的境遇,在逃离白匪的追逐后来到安塞,成为红军的旅伴一同前往保安。斯诺认为中国革命者身上有特有的品质: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旅途中他接触到的中国人青年虽然大部分都经历过悲剧,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悲伤,都很快活,并具有高度的个人自尊。在这期间,斯诺也认识到,中国人民的苦难遭遇是他们长期地、毫不妥协地战斗的原因。
冯薇薇: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聪明、精力过人,是一个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通过阅读此章节,我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革命氛围和革命斗争的艰辛。更加深入的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牢记使命,弘扬爱国之志,以身体力行书写爱国新篇章,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不负先辈,不负人民。
宋秋雪: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篇,草地上的红军面临着食物匮乏、环境恶劣以及敌人追击的多重困难。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和决心。他们依靠着坚定的意志和相互之间的帮助,一步步走出了草地,完成了这一壮举。
在这个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直面生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同时,我也看到了红军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共同克服了草地上的种种困难。
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红军战士们更加坚定了革命信仰,也让他们更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郑勋展:
第六篇《西北的红星》主要分为五个小节。
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刘志丹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现代罗宾汉”的形象。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英雄。他也是当时西北苏维埃的一个缩影,代表着激进的革命路线,西北老百姓在苦难、饥饿之下的反抗、奋起,正是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开端。
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斯诺在绥远之行,所看到的大灾年中,西北地区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被活活饿死的情景,遍野横尸,惨不忍睹。红军到来之前,农民们苛捐杂税名目繁多,遇到灾年,更是苦不堪言。红军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大西北,受到了当地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的拥戴。
第三节中,回答了上一节留下的一个设问。“不过,红军是不是真的好一些呢?”这一节则用事实证明了苏维埃到达西北后进行的一系列社会运动改革,对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善,当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当生产、劳动、教育等方面都逐步进入正轨,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发展。第四节中讲述了当时苏维埃的经济运行方式、货币流通、财政开支与收入等。
第五节中又讲述了了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徐特立。讲述了苏区教育部长徐特立的人生简历以及他在苏区推广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索怡:
今天我分享的是第七篇,这部分我主要分享农民对白军和红军的印象和描述,这里的白军指的是国民党军队。首先农民诉说白军来了会向他们要粮食,不给,则会逮捕农民,拿牲口去卖,还要钱,没有钱的话则要求农民卖闺女,没有牲口和闺女的就要被抓去去坐牢。如果农民说没有帮助白军,红军就会无条件相信,但是即使有一百个好人而没有一个地主担保时,白军依旧会把他们当做红军进行迫害。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一个赤脚少年的反驳话语,一个老头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他们参加贫民会,投票选举苏维埃,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有两家的女儿在护士学校。”而一个少年站了起来反驳“你说只是罪名吗?这是爱国行为。”铿锵有力的声音,他继续热烈的说道红军带来的各项好处,少年的内心深处是对红军充满认可的,共产党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深入人心的,青年强则国家强,从少年心里埋下种子,为未来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自我,我们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学习和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捧起书籍,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图/文:索怡
初审:张晓涵
复审:陈坤峰
终审:韩胜丁